張帥
汽車產業具有產業鏈長、產值規模大等特點,是典型的支柱產業。東南亞國家正在將新能源汽車作為能源轉型乃至經濟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日益上升的當下,新能源汽車延續了迅猛的增長態勢。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銷量達到近660萬輛,再次刷新最高記錄;2022年上半年即已超過422萬輛,同比增長66.38%,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總體上,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中歐“兩極格局”態勢。2021年全球新能源品牌銷量排行榜TOP20中,有中國品牌八家、歐洲品牌七家、美系品牌兩家、韓系品牌兩家、日系品牌一家,而美系品牌特斯拉的產能高度依賴位于上海的超級工廠。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未來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可能會發生結構性調整。這就為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一個轉變自身發展模式以及趕超的機遇。
2021年東南亞電動汽車銷售額僅5億美元左右,但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本地區大型經濟體紛紛加速進入新能源汽車“賽道”。這與東南亞國家面臨的經濟、社會、環境等領域的挑戰有關。在經濟層面,除馬來西亞、文萊外,東南亞國家普遍依賴進口原油。東南亞目前的原油缺口高達40%,僅汽車便每年消耗1.14億噸原油,隨著東南亞汽車保有量上升,該地區的原油對外依存度會繼續上升。大量能源進口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負擔和不穩定因素。2021年底以來國際原油價格高漲,東南亞國家普遍面臨較大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在社會層面,東南亞國家普遍面臨嚴重的環境保護壓力。亞洲開發銀行估計,東南亞因氣候變化將會遭受比其他地區更為嚴重的損失,有可能會在本世紀末因此導致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減少11%。因此,加速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對東南亞國家來說既是經濟問題,也是國家安全問題。而東南亞“恰巧”擁有豐富和有待開發的風能、水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這為東南亞國家實行能源和經濟轉型提供了有利條件。東盟已批準一項計劃,預計到2025年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從2015年的10%提升到23%;同時各國也根據自身條件做出相應的減排承諾。為達成以上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東南亞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廣泛的激勵措施,推廣電動汽車,積極吸引電動汽車的組裝和零部件制造投資。
東南亞各國普遍選擇了電動汽車的技術發展路線,是因為相較于其他類型的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具有技術成熟、零排放等優勢。而且,電動汽車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主流車型。有報告指出,到2040年電動汽車將占全球新車銷量的54%和汽車保有量的1/3,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東南亞國家選擇發展電動汽車工業,有助于其依托相對成熟的國際分工體系獲得技術與資本支持,縮短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盈利周期。這也比較適應自身國內市場相對狹小、技術儲備有限的特點。因此,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東南亞國家從資源稟賦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出發,推動國家整體經濟轉型的一部分。
東南亞的汽車工業主要集中在印尼、泰國、馬來西亞三國,三國在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過程中都展現出極強的主動性。但三國自然資源和國家發展戰略不同,在新能源汽車發展路徑上也存在一定差別。
2019年8月,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簽署第55號總統令,以及73號、74號政府令,鼓勵培育本土電動汽車產業。隨后印尼政府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如降低電動汽車及相關技術和原材料進口關稅、下調電動汽車行業增值稅、提供電動汽車購車補貼,以及為電動汽車提供免費停車位等。2021年7月,印尼政府發布了本國的電動汽車生產路線圖,計劃2025年生產電動汽車40萬輛,2030年生產60萬輛,2035年生產100萬輛。印尼還要求電動汽車生產商逐步提高零部件本地化水平,2030年零部件本地化率至少達到80%才能獲得補貼。印尼大力推動電動汽車產業并力求本土化是有底氣的。鎳是新能源電池的重要原料。印尼鎳礦儲量大約2100萬噸,占全球儲量的24%,全球第一。印尼試圖依托本國豐富的礦產資源,通過吸引國際資本進入本國新能源汽車工業的方式,建立從礦產開采到電動汽車生產的全產業鏈。2022年,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寧德時代、LG能源紛紛進入印尼的鎳礦開采與電池生產環節。2022年3月、8月,現代、五菱等車企已啟動在印尼的電動汽車生產工作。豐田、本田、三菱也表示要在印尼進行新能源汽車生產。
泰國試圖成為正在形成的全球電動汽車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泰國燃油汽車工業發展模式的延續。泰國工業聯合會副主席兼汽車產業集團發言人素拉蓬表示,預計2022年泰國汽車產量超過180萬輛,出口約100萬輛,占總產量的55.56%。自2015年,泰國政府便開始關注電動汽車技術,陸續出臺和完善包括企業所得稅和消費稅減免的多項措施,致力于將本國打造成東南亞電動汽車制造中心和出口基地。泰國計劃在2024年實現生產電動汽車的目標。但隨著上海汽車集團、長城汽車、比亞迪等中國企業進入泰國市場,泰國總理巴育表示將該目標提前到2023年7月實現。
馬來西亞的汽車工業在建立之初便具有“進口替代”性質。20世紀80年代初期馬來西亞便開始嘗試建立國家汽車自主品牌。直至2017年越南國產車VinFast成立之前,馬來西亞一直是東南亞惟一擁有完全自主國產汽車品牌的國家。但這影響到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產業發展路徑。與印尼、泰國走國際化路線不同,馬來西亞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依然采用“民族品牌”的發展模式。馬來西亞政府力圖通過整合國內既有工業資源,建立囊括生產端和服務端的電動汽車產業生態。2022年7月,馬來西亞總理沙比里建議第二國產汽車公司(Perodua)、國家能源(TNB)及國家電訊公司進行合作,探索為國民提供可負擔的電動車、充電費以及網絡數據配套。不過,完善的產業生態雖可助推電動汽車在馬來西亞國內的普及,也有可能造成馬來西亞電動汽車市場的相對封閉。
東南亞正成為中國新能源車企的重要目標市場。僅2022年上半年,中國便向東南亞出口新能源乘用車5.38萬臺,占出口總量的16%。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除向東南亞大力出口各種車型外,還利用東南亞國家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有利時機,形成“泰國為主,輻射周邊”的投資布局。哪吒、長城、比亞迪均進入泰國,在當地進行了銷售、充電設施建設、開設工廠等方面的戰略布局。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擁有從電池設計到汽車生產的成套技術,對于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而言,引入中國企業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生產力,加速自身經濟轉型。簡言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已形成雙贏局面。

東南亞正成為中國新能源車企的重要目標市場。圖為2022年11月3日第12屆中b3706e8a3a19c5144da69dd4ed391510國—東盟(柳州)汽車工業博覽會上一家汽車品牌展廳內的新能源汽車。
豐田、現代、奔馳、沃爾沃等傳統汽車巨頭紛紛進入東南亞電動汽車市場,其中日系汽車尤可能展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在燃油汽車時代,日系汽車在東南亞的占有率超過80%,在印尼、泰國等主要東南亞汽車市場的占有率更高達90%以上。
在東南亞市場上,日系汽車在品牌知名度和服務網絡的完善度上仍優于中國企業。因此,在東南亞電動汽車市場不斷“擁擠”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可嘗試開辟“新賽道”減輕市場風險,氫能源汽車可能會成為中國與東南亞新的合作熱點。相較于電動汽車,氫能源汽車更能適應長續航、高溫、高寒環境需求,有大載重、長續航、高效率需求的重卡可能成為氫能源汽車商業應用的突破口,從而與電動車在乘用車領域的優勢地位形成互補。尤為重要的是,氫儲能系統具有經濟效益高與環境兼容性好等優點。這對實現可再生能源儲能商業化運作、向電動汽車提供更“清潔”的電能具有重大意義。因此,發展氫能源汽車產業并不會“擠壓”電動汽車產業,兩者反而在應用場景等方面可形成優勢互補。
2021年8月,東盟能源中心發布《東盟氫能——經濟前景、發展和應用》的報告,將氫能作為綠色能源的供應選擇之一。2022年3月23日,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研究制定中國首個氫能源產業中長期規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因此,無論是從拓寬中國與東南亞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抑或是從加深雙方在可再生能源產業上的整體對接角度出發,中國都應鼓勵具有資質的相關企業加速進軍東南亞,推動雙方在氫能源汽車產業領域的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