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也是他就任以來首次訪華。
11月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也是他就任以來首次訪華。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之際,朔爾茨此行增進了中德互信,為中歐關系注入了穩定性和正能量,有利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在訪華前兩日,朔爾茨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上發表署名文章《有關我這次中國行》稱,“即使世界局勢發生變化,中國仍是德國和歐洲重要的經濟和貿易伙伴。我們不想‘脫鉤’,不想與中國‘脫鉤’”。在訪華期間,朔爾茨再次表示,德國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支持經濟全球化,愿同中方繼續深化經貿合作,支持兩國企業相互赴對方開展投資合作。朔爾茨此番表態意味著美國拉攏盟友在外交和經濟上“孤立”中國的計劃并不成功。
近年來,中德經貿關系不但沒有“脫鉤”,反而呈現快速發展之勢,中國已連續六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2021年,中德兩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比上一年增長15.1%。在德國進口貿易中,中國的重要性也穩步上升。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是德國的最大進口來源國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出口國。其中,進口貨物額達1430億歐元,同比增長20.8%;出口貨物額達1036億歐元。
朔爾茨此次訪華得到了德國商界的普遍歡迎。據德國《商報》報道,希望與朔爾茨一起訪華的申請大約有100份,最終12家德國企業高管獲準登上政府訪華專機,這些企業包括巴斯夫、瓦克化學、大眾、寶馬、西門子、默克、拜耳、拜恩泰科(BioNTech)、德意志銀行等,涵蓋了汽車、機械制造、化工醫藥等傳統優勢產業。多家德國企業在訪華前就宣布“加碼”投資中國。如大眾集團10月宣布,旗下軟件公司CARIAD與中國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線展開全新合作;寶馬集團10月宣布,將再投資百億人民幣擴大其在中國的電池項目投入;全球化工巨頭德國巴斯夫集團最近宣布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單筆投資——將于2030年前投資100億歐元,在中國廣東省建設新的“一體化基地”。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報告,2022年上半年,德國在華投資額達到創紀錄的100億歐元。
朔爾茨訪華用行動釋放明確反對“脫鉤”信號。朔爾茨此次訪華達成了多項成果。中國航空器材集團與空客公司簽署了140架空客飛機的批量采購協議,總價值約170億美元;拜恩泰科(BioNTech)研發的新冠疫苗獲批給在華的外國公民接種。兩國還在新能源、人工智能、數字化、綠色發展、生態環保、人文交流等方面達成多項協議。
早在出訪前,朔爾茨就已經為訪問中國準備了一份見面禮。10月26日,德國政府批準中遠海運集團收購德國最大港口漢堡港集裝箱碼頭。漢堡港是德國最大的港口,歐洲第三大集裝箱港口,也是當前中歐貨運的主要樞紐,來往于中國的貨物幾乎占其吞吐量的1/3。加強與中遠海運合作有利于促進中歐貿易往來,降低德國不斷飆升的通貨膨脹率。此外,漢堡港還可以借助中遠海運集團對港口進行設施維護和科技升級,擴大港口的吞吐量,進而提升港口近年來逐漸下降的競爭力。在美國拉攏盟友對華“脫鉤”、其他歐盟成員國基于意識形態加強外資審查力度的背景下,中遠入股漢堡港體現了中德合作的韌性與潛力。
對朔爾茨而言,選擇在美國中期選舉前訪華,改善和穩定中德雙邊關系,是其尋求“戰略自主”的勇敢嘗試,也是由德國當前的內政與外交需求決定的。自朔爾茨擔任總理以來,他所在社民黨的民意支持率持續低迷,其執政伙伴綠黨與反對黨聯盟黨的民意支持率則穩居高位。據德國民調公司Forsa于11月2日公布的民調,社民黨的民意支持率為20%,明顯低于2021年9月聯邦議院選舉時的25.7%;綠黨與聯盟黨的支持率分別為20%與27%,均高于聯邦議院選舉時的數據。而且,三黨聯合執政中的力量分化弱化了朔爾茨和社民黨的影響力,為朔爾茨后續推進和協調稅收、財政、氣候等政策帶來巨大阻力。此外,烏克蘭危機不斷升級推高能源和商品價格,德國經濟增長受到了極大抑制。目前,朔爾茨面臨政治與經濟的雙重挑戰,他迫切希望能通過此次訪華加強中德經濟合作,促進德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進而穩固其政治地位及其所屬的社民黨的影響力。
從國際層面看,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美國與歐盟對俄羅斯采取了史無前例的嚴厲制裁。隨著烏克蘭危機的持續升級,對俄制裁的弊端日益凸顯。德國對俄羅斯能源的高度依賴導致自身在經濟和社會方面遭受巨大“反噬”。據德國就業研究所發布的研究,到2030年,烏克蘭危機和能源危機將使德國經濟損失超過2600億歐元。歐洲國家逐步意識到,在竭力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的同時,對美過多依賴同樣危險。德國近來多次爆發示威游行活動,抗議德國政府介入烏克蘭危機,要求德國政府解除對俄羅斯的制裁,并立即停止向烏克蘭運送武器。在此背景下,改善和穩定中德雙邊關系,不僅可以促進兩國經濟穩定發展,還可以鞏固德國在歐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正如朔爾茨所說的:“去北京訪問,對我來說很重要”。
2022年正值中德建交50周年。朔爾茨此次訪華,不僅為深入發展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注入了新動力,也為改善中歐關系提供了契機。在烏克蘭危機不斷升級的背景下,中德兩國都認識到,烏克蘭危機給全球核安全、供應鏈穩定與糧食安全帶來的負面影響,希望盡快結束沖突。中德兩國對和平與發展有著共同訴求,對話合作、互利共贏是中德關系的主導面。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同樣符合德國的利益。此次朔爾茨訪華期間中德達成多項共識說明,雙方對彼此的處境表示理解和尊重,兩國具有繼續深化合作的政治基礎。
但與此同時,中德關系的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德國政府對中國的“三重定位”(合作者、競爭對手、制度性對手)沒有改變,尤其是同屬執政聯盟的綠黨始終主張對華強硬。并且,德國以中高端產業為主的制造業布局與中國當前的產業結構匹配度很高,因此,盡管中德兩國經貿關系發展勢頭良好,但隨著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兩國競爭的一面將逐漸增強。從地緣政治戰略角度來看,歐盟與跨大西洋伙伴作為德國外交的兩個重要支柱,仍將對中德關系產生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