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晨祎 張薇薇
2022年9月,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宣布將關閉兩家與中國航空航天機構合作建立的研究中心,原因是政府出口管制部門拒絕頒發許可證。在美國鼓吹對華“戰略競爭”的背景下,中英科技合作的“黃金時代”似乎一去不返。然而兩國科技合作的內生動力猶在,仍有機會迸發新的活力。
2021年,英國政府發布《競爭時代的“全球英國”——安全、國防、發展與外交政策的整體評估》(以下簡稱《整體評估》),直言美國是最重要的戰略伙伴,而中國是“對英國國家利益乃至國際秩序構成重大挑戰的系統性競爭對手”。在美國的壓力下,英國加入了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對華“圍剿”的陣營。
2022年以來,英國商業、能源和產業戰略部已動用《國家安全與投資法》,對三起中英科技企業間合作進行干預。5月,中國企業聞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導體對英國紐波特晶圓廠的收購案受到追溯性審查。7月,曼徹斯特大學被禁止向北京無限視覺科技有限公司出售視覺傳感技術的知識產權。8月,香港超橙控股有限公司對英國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公司“脈沖”的收購被叫停。此外,英國高校涉華科研活動也遭遇嚴格審查。在英國2021年一項針對“中國間諜”的高級別審查中,曼徹斯特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利物浦大學、謝菲爾德大學等通過錄用中國留學生獲取高額收入的大學被重點關注,近200名英國學者因涉嫌向中國提供敏感信息受到調查。除帝國理工學院最新宣布關閉兩家研究中心外,過去三年中還有五項中英科技合作項目因無法獲得許可證被中止,50余名中國留學生因被懷疑有“軍方背景”而離開英國。
在大國競爭背景下,美國不斷加大力度拉攏盟友與中國“脫鉤”。在地緣政治濾鏡下,中英科技合作被嚴密審查,曾經的持續高速增長態勢不再。那么,中英科技合作的前景是否就全然黯淡了呢?事實并不盡然。英國對自身科技實力充滿信心且雄心勃勃。《整體評估》指出,英國是諾貝爾獎得主人數世界第二、科技獨角獸企業數量世界第三、創新指數排名世界第四的科技強國,要爭取在2027年前將研發投入提高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4%,并在2030年前成為“科技超級大國”。要實現這一目標,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不可或缺。英國政府通過簽署雙邊合作協議、設立海外辦事處、制定國際合作規劃、提供專項資助基金等方式,已建立起一整套成熟的國際科技合作機制。在英國龐大的國際科技合作網絡中,中國的位置幾乎無可替代。隨著中國本身的科技實力日益增強,與中國開展科技合作的吸引力更是與日俱增。
近年來,中國的科技實力不斷增強。中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10年上升,2022年位居世界第11。中國頂級科技集群數量達到21個,與美國并列世界第一。2021年,中國高新企業數量達33萬家,其中科技獨角獸企業301家。在資金方面,2021年中國研發經費達2.8萬億元,同比增長14.2%,規模穩居世界第二。在人才方面,2020年中國科技人才總數達1.12億,多個理工類專業的研究水平世界領先。最為重要的是,中國實施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對于包括英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有很強的吸引力。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中國要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積極促進科技開放合作”進行專門部署;2021年12月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為“國際科學技術合作”設置單獨章節,加大對國際科技合作的支持和鼓勵力度。

中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10年上升,2022年位居世界第11。圖為2022年7月24日,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不斷增強的科技實力和開放包容的合作方式使中國成為任何國家都“不可錯失”的科技合作伙伴。德國總理朔爾茨11月初訪華攜重量級的科技企業代表團;在近期召開的二十國集團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期間,習近平主席同美國、澳大利亞、法國、荷蘭、日本等多國領導人會晤,達成穩定和發展雙邊關系的共識,這些均表明,錯失同中國的科技合作機會,恐是英國不可承受之重。
為延滯中國發展,美國拉攏西方發達國家成立“技術聯盟”,對中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豎起“小院高墻”,中英科技合作也因此受到負面影響。然而,中英合作的內生動力依然存在,合作交流的渠道依然存在。在除半導體、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少量尖端技術以外的其他更廣闊領域,中英科技合作仍在持續推進。
在衛生領域,“中英健康與老齡化旗艦挑戰計劃”于2019年正式啟動。北京醫院和紐斯卡爾大學正合作推進利用科技創新產品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廣東省疾控中心與牛津大學合作完成了廣東新冠病毒傳播鏈的分析工作。英國制藥公司阿斯利康與深圳康泰生物簽署了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的生產協議。2021年12月,中英精準醫療領域科技型中小企業線上對接會順利舉行。兩國企業圍繞精密醫療器械、AI輔助診斷系統、手術機器人、分子診療等展開熱烈交流。
在氣候變化領域,2021年,“中英工程技術綠色低碳發展論壇”和“中英工程技術脫碳政策圓桌會議”先后舉辦。2022年4月,中英工程技術合作指導委員會成立,將“脫碳”確定為首期主題;7月雙方還舉辦了首場以海上風電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后續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低碳建筑、氫能、零碳交通、電力系統轉型等領域,兩國仍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近年中英科技合作遭遇的阻礙是政治性的,而且更多源自美國的壓力。就兩國本身而言,合作的需求和動力仍很強勁。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院院長克里·布朗表示,過去十年間,中國作為一個日益強大的現代化國家在世界舞臺發揮的作用、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更加突出,與中國的合作“不能停止”。蘭德公司歐洲分部最近采訪了80多位來自不同學科和機構的英國學者,他們贊揚了中國合作伙伴的學術能力和嚴謹態度,表現出與中國伙伴繼續合作的強烈意愿。可以相信,中英兩國在科技領域并不會“脫鉤”。隨著科技商貿交流的自然推進和擴大,中英兩國進行高水平的科技合作仍有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