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瑞平外交學院教授
聯合國相關機構數月之前即已發出警告,警示全球超過17億人遭遇生活成本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一期《世界經濟展望》,更是直接定名為《應對生活成本危機》??梢娚畛杀疚C越來越受到國際機構的高度關注。而更需重視的是,以往關注此類話題,似乎只是限于貧窮國家,而現在卻已經擴大到富裕的歐美發達國家了。
疫情蔓延導致2020年全球經濟遭遇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并對民眾生活造成嚴重沖擊。2021年全球經濟又顯現二戰以來歷次衰退后最強勁的經濟回升,疫情對民眾生活造成的沖擊有所緩解。但好景不長,步入2021年第四季度,在被疫情嚴重破壞的供應鏈遠未修復的情況下,需求卻因經濟復蘇出現顯著擴張,由此導致的市場供不應求開始推升物價。然而,各國政府并未重視已經顯現的通脹苗頭,也沒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遏制,以致貽誤了治理通脹的有利時機。步入2022年,烏克蘭危機進一步加重了供應鏈斷裂,更是嚴重破壞了全球能源和糧食供應鏈,導致圍繞能源和食品的價格加速上漲,通脹壓力不斷增大。到2022年9月,美國、歐元區和英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分別高達8.2%、9.9%和10.1%,連長期遭受通縮困擾的日本也轉而遭遇通脹壓力,而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局勢更加嚴峻,如土耳其2022年9月的CPI居然高達83.5%!
物價如此快速攀升的直接后果,是家庭生活成本壓力顯著增大。尤其是能源、食品等基本生活資料價格的急劇上漲,更導致眾多家庭不堪重負,財務狀況急劇惡化,甚至陷入破產危機。早在今年7月,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道的一項調查即已顯示,美國75%的中等收入家庭認為,自己的收入已經負擔不起生活成本,陷入財務困境。而歐洲國家因受烏克蘭危機的沖擊更大,因此家庭財務狀況更加糟糕。據《歐洲時報》近前報道的一項調查顯示,面對日趨沉重的生活成本壓力,85%的受訪者表示不得不“勒緊褲腰帶”,被迫放棄購買一些生活必需用品,甚至停止冬季用暖、放棄疾病治療等。在歐美等很多發達國家,生活在“吃不飽、住不暖”境況之中的家庭越來越多。
表面看來,導致生活成本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物價高企,加息遏制通脹應是應對生活成本危機的有效舉措。從2022年3月起,美聯儲“亡羊補牢”,開始激進加息,迄今已連續加息6次,累計達375個基點,創下短期密集加息歷史最高紀錄。歐洲央行也在7月加息50個基點之后,9月、10月又連續兩次加息75個基點,從而導致西方進入新一輪加息潮,一些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也被迫跟進。但由于物價攀升的根本原因并不僅僅是因為貨幣寬松導致的需求過旺,而是有更加深層的其他原因,如疫情蔓延、地緣沖突、對華“脫鉤”等。因此激進加息并未能對遏制通脹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高通脹及其引發的生活成本危機并未因此緩解。
更加嚴重的是,激進加息還導致一系列消極后果。一是嚴重阻礙經濟復蘇,從而進一步惡化了導致生活成本危機的經濟環境。如在連續激進加息的沖擊之下,美國經濟在2022上半年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分別為-1.6%和-0.6%。二是加重了家庭債務負擔,導致家庭財務狀況更加窘迫,甚至陷入債務危機。
政府應對生活成本危機的另一重要舉措,是向陷入財務困境的家庭發放生活補貼。一些國際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認為通過有針對性地向貧困人群發放救濟補貼,是應對生活成本危機的最佳選擇,呼吁“財政政策應該旨在通過有針對性的臨時轉移來保護最脆弱的群體”。一些國家也已經推出各種各樣的補貼措施,甚至向“食不果腹”者直接發放食品。但這同樣面臨嚴重問題:一是治理通脹需要緊縮政策,政府發放生活補貼則意味著財政擴張,這顯然又與激進加息遏制通脹的政策背道而馳;二是歐美國家的財政狀況本就十分艱難,近兩年防控疫情和刺激復蘇,更使各國財政不堪重負,財政危機空前惡化,很難再拿出充足的財政資金用于生活補貼。如截至2022年10月3日,美聯邦政府債務首次超過31萬億美元,距國會規定的債務上限31.4萬億美元已是一步之遙,財政危機空前加重。英國政府9月下旬推出近50年來規模最大的減稅計劃,被普遍指責為與連續七次加息遏制通脹的政策背道而馳,更是嚴重削弱了用于生活補貼的財政能力。截至2021年底,主要西方國家的一般政府債務余額對GDP比率均已大大突破60%的公認警戒線,其中最高的日本達262.5%,意大利達150.9%,美國也達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