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喆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2年10月27日,美國防部“打包”發布《國防戰略》《核態勢評估》和《導彈防御評估》三個報告,在10月12日《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基礎上對本屆政府的安全觀進一步予以細化闡釋。其中,《核態勢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全面概述了美當前面臨的主要核安全挑戰及后續應對的思路舉措,特別給出“中國對美步步緊逼威脅”的戰略判斷。《報告》既有特朗普政府大國競爭的基本論調,也包含了奧巴馬政府“無核世界”的軍控理念。也正因如此,文本中不乏邏輯相互矛盾之處,其中有三個問題未給予明確回應。
拜登在競選期間就曾表態要“展示對減少核武器作用的承諾”,上臺至今更是在多份文件中聲明,要降低核武器的戰略地位。其之所以堅持“降核”立場,主要是出于三方面考慮:一是呼應民主黨的核軍控傳統;二是符合自身從事軍控數十年的基本“人設”;三是回應國會進步派議員和防核擴散倡導者的軍控訴求。其基本邏輯是以核裁軍、防擴散為抓手,重塑美核軍控領導者地位,最終實現對核戰爭風險的有效管控和對全球戰略穩定的有效維護。
不過,僅就目前來看,拜登政府在“降核”方面仍然言不符實,雖在表述層面高呼“降核”,但在行動層面卻是繼續將核武器作為重要戰略手段服務大國競爭,甚至更有加大對核武器倚重之勢。其一,其已正式確認“中俄同為核大國”,默認了近些年美國內多家智庫關于“多極核時代”“第三核時代”等提法,明確表示要具備同時威懾中俄的“硬性指標”;其二,加速核武器現代化進程,以“提質增效”的方式確保核威懾可信,僅就“三位一體”現代化來說,2023財年申請費用344億美元,遠高于2022財年的277億美元;其三,要求進一步豐富“威懾工具箱”,除傳統核力量外,將關注重點轉向高超聲速、太空與網絡技術等非核領域,力求通過整合核能力與非核能力、戰略核能力與非戰略核能力、進攻能力與防御能力,打造成本低、效益高的“一體化威懾”。
戰略穩定通常包含軍備競賽穩定和危機穩定。新版《報告》從這兩方面入手,在文本層面表露了美維護戰略穩定的主觀意愿:其一,“自我披露”,主動指出陸基彈道導彈未處于“一觸即發”的警戒狀態,并說明對核武器使用有著嚴格的管控程序和技術保障措施,可防止誤傳、意外或未經授權的發射;其二,“示意削核”,表明愿意通過對等核裁軍、核軍控等方式與中俄在軍備競賽上保持穩定;其三,主張通過對話方式在核問題上增信釋疑,減少大國之間的戰略誤判。
不過,只要美“大國競爭”的戰略重心不變,其維護戰略穩定的想法就只能是流于表面。結合本屆政府兩年執政的實際,可看出其一直是在削弱戰略穩定,而非增強。一方面,注重非核、中導、反導能力開發,以“擦邊球”方式打造“攻防俱佳”的威懾能力,此舉易制造安全困境,破壞軍備競賽穩定;另一方面,給出使用W76-2、B61-12、兩用戰機等戰術核武器對中俄進行“定制威懾”的具體方案,此舉不僅降低了核門檻,且考慮到“核常糾纏”因素,極易使危機情形下互動的雙方產生誤判,破壞危機穩定。
拜登政府極為重視全球盟友體系,正全力打造一個以美為主軸,以“印太、歐洲”兩翼盟友為支撐,涵蓋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AUKUS)、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七國集團(G7)等多邊機制在內,相互交織、相互疊加、相互融合的彈性聯盟體系。具體到核政策領域,美“護友”心態嚴重,已習慣在防擴散問題上持“雙標”,以“維護盟友安全”之名行“核擴散”之實,借助“延伸威懾”實現與盟友互相“核借力”,通過“聯盟威懾”的方法節約成本、提升能力。從印太方向看,美正在南翼全力打造AUKUS、在北翼嘗試復制“核共享”,一邊向澳轉移核技術與核材料,一邊又想方設法加強日韓在威懾體系中的權重;從歐洲方向看,美持續強化對北約“核武裝”,借烏克蘭危機向更多成員國推廣“核共享”模式,同時還進一步加強戰術核武器的部署力度,希望憑借通用性更高的F-35,實現標準化前沿威懾。可以說,美持“雙標”推廣“延伸威懾”之舉,嚴重破壞了核不擴散機制的存續,極大增強了無核國家的擁核傾向。
概言之,拜登政府的核政策“想法太多”。本質上看,其一方面寄希望于重塑美全球核軍控領導地位,主導國際軍控秩序,另一方面卻又不甘舍棄核武器在大國競爭中的關鍵作用,因而,想要在短短30頁的《報告》中給出一份“不糾結、能自洽”的解決方案,必定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