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婷
摘要: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促進產業興旺的關鍵路徑,依托農業產業,通過集成新技術、延伸產業鏈、拓寬產業功能等方式,將互聯網技術與農產品生產銷售等有機結合發展,實現農民持續增收與農業現代化。本文以麗江鄉村振興示范區“2+6”試點為研究樣本,通過分析示范點建設現狀和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剖析示范點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完善的建議,以期為后續麗江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 產業融合 產業鏈
鄉村振興戰略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以農業為基礎,通過產業聯動、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服務業有機整合,使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相連、協同發展,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增加收入目的。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一是產業興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產業興旺的重要途徑和抓手,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必須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根本途徑,把加工業和休閑旅游作為融合的重點產業,把創業創新作為融合的強大動能,同時鄉村振興也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目前麗江有8個鄉村振興示范點正在建設,分別是玉龍縣拉市生態生產生活融合鄉村振興示范點、寧蒗縣永寧高原有機農業鄉村振興示范點、玉龍縣白沙鎮玉湖農耕文明鄉村振興示范點、玉龍縣白沙鎮新善農旅融合鄉村振興示范點、古城區開南街道貴峰四季花開鄉村振興示范點、永勝縣三川美麗田園鄉村振興示范點、華坪縣榮將鎮龍頭果色天香鄉村振興示范點、寧蒗縣紅橋鎮黃臘老生態農業鄉村振興示范點。
(一)麗江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現狀
結合調研結果,重點圍繞鄉村振興的“五大振興”內容進行分析:
1.產業振興
麗江8個鄉村振興示范區試點主要以農業、旅游、農產品加工、文化多產業融合發展為主線。開南街道以種植玫瑰花為主發展現代花卉產業,融合民族文化與花卉觀光旅游業,打造產業融合發展的鮮花小鎮;拉市鎮以適度利用拉市海濕地生態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業,以種植雪桃、木梨等發展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以打造野生動物科普基地和納西民族文化傳承基地發展文化產業;永寧鎮依托瀘沽湖生態資源和摩梭文化資源發展旅游和文化產業,以種植冰酒葡萄、高原紅米等發展農業;白沙鎮玉湖村和新善村以建設優質牛場發展農業,建設集觀光旅游、博物教育、文化傳承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發展文旅產業;三川鎮以打造“美麗三川”田園綜合體和萬畝稻田、荷園、果園以發展農文旅產業;榮將鎮依托芒果農產業,發展集旅游、農產品采摘加工等產業于一體的現代農莊;紅橋鎮以種植蘋果和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為依托,利用普米族特色文化發展普米古寨旅游產業。
2.生態振興
麗江8個鄉村振興示范區試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開南街道著力開展村容環境整治和綠化方案;拉市鎮開展拉市海旅游環境綜合整治和拉市海沿湖截污工程;白沙鎮玉湖村和新善村開展排污管網工程、生態停車場、玉湖生態馬場管理中心建設工程;榮將鎮開展瀘沽湖環湖生態修復工程、瀘沽湖垃圾減量化及填埋場建設處置工程、污水管網改造工程及環境應急能力提升建設工程;永寧鎮開展竹地生態補水工程等。各示范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生態資源綜合治理、深入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在生態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3.文化振興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所在,振興鄉村文化也就需要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麗江鄉村振興示范區試點也深入踐行文化振興戰略,永寧縣著力于竹地民族特色村改造和摩梭特色民居保護項目;白沙鎮建設玉湖村綜合文化中心;拉市鎮積極建設拉市紅色文化和愛國教育基地、海之南文創走廊等,麗江各示范點以特色民族傳統文化為支點,進行文旅產業深度融合,不僅增強了鄉村發展的動力,而且培育了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力。
4.組織振興
鄉村振興必須突出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以鄉村組織振興帶動和保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麗江鄉村振興示范區試點注重民主法治建設、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事業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等。通過黨建引領、支部帶動、黨員帶頭,白沙鎮、永寧鎮、榮將鎮通過資源開發、出租入股、產業融合等手段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夯實了基層黨組織為民服務的經濟基礎。
5.人才振興
人才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麗江在發展鄉村振興示范點時注重人才保障,通過“麗江英才計劃”、“人才高地十條措施”等政策優先保障麗江鄉村振興示范區試點建設的需求,將“萬名人才興萬村”等行動優先覆蓋這8個試點。通過優化提升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培育鄉村本土建設人才和能工巧匠,探索“新鄉賢”廣泛參與農村治理的新模式機制,實施給予引進企業及企業高管一定的獎勵補助等人才支持措施。
(二)麗江鄉村振興示范點產業融合模式分析
1.“三旅”融合模式
“三旅”融合指的是文旅、商旅、農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文化、商業、農業與旅游產業之間均存在密切聯系和功能互補性,麗江在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區試點時注重將文化產物、商業模式、農副產業延伸融合旅游產業,賦予其新功能和市場競爭力。“文旅”融合即文化業與旅游業融合,白沙鎮玉湖村以納西文化和手藝傳承為主題,設計建造東巴文化院、白沙刺繡院等十大非遺院落并向旅游業延伸,可作為特色納西文化景點供游客參觀,發展新時代“玉湖經驗”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5A級景區村莊;拉市鎮打造的海之南文創走廊、納西文化展示體驗區等,建成產業深度融合的新型地域經濟綜合體;永寧鎮通過竹地特色村改造、摩梭特色民居保護項目等傳承傳統摩梭民族文化并加入旅游觀光路線,不僅拓寬了文化產業市場范圍,也豐富了旅游產業內涵,滿足了旅游者的精神需求。“農旅”融合即農業與旅游業融合,開南街道以高山花卉產業為核心,建設現代農業花卉產業創新示范園,打造花海景觀帶動區域旅游經濟復蘇和跨越式發展;榮將鎮以芒果產業為基礎,打造芒果大觀園、芒果鄉創園、芒鄉風情園等景觀設施項目,將農業和旅游業有機融合,帶動榮將農產業和旅游經濟的發展。“商旅”融合即商業與旅游業融合,三川鎮開發的荷花鄉村旅游路線,依托優質水稻、蓮藕產業等農特產業,打造荷塘產業園和水稻產業園,構建了一個集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綠色長廊和水際濕地風光區,并與旅行社和旅游平臺商等合作形成優質商業旅游精品路線。
2.“三產”融合模式
麗江在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試點的過程中深入融合了第一二三產業。第一產業為農業,示范點結合地理特色和文化特色,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如現代花卉、水果、畜牧等。第二產業為工業,即對第一產業當中的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并包裝,然后再通過線上平臺和線下商鋪銷售產品。第三產業為服務業,主要以旅游業為核心。麗江通過三產融合促進高原特色農業和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出古城區四季花開田園綜合體、戶外旅游體育教育基地、自然博物探索基地、玉湖村綜合文化中心、芒果鄉創園、三川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等多元產業融合成果。此外,還創辦了玉湖迷笛音樂節、拉市桃花節、三川荷花節等各類特色民俗文化節日,通過文化業態與旅游活動的重組,吸引大量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帶動當地經濟快速增長。
3.高新技術智能滲透模式
麗江在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區試點時注重應用高新技術于農業生產、旅游觀光,培育出創新現代農旅融合模式,實現智能農產品種植、智能觀光旅游的目的。其中,永寧鎮瀘沽湖智慧環保信息化工程建造了瀘沽湖水質自動監測站和瀘沽湖環保所,能夠將在線智能環保檢測、信息收集發布、綜合監控日常管理服務等功相融合,形成“智慧瀘沽湖”綜合環保管治平臺,不僅有效對瀘沽湖旅游景區實施智能管控,而且為精準治湖提供了科學依據。開南街道的智能溫室大棚能通過云管理對溫室內溫度、光照、濕度、水肥氣等花卉生產要素的調節監控,實現精細化標準化生產高端花卉,不僅提升了花卉的品質,而且降低了生產經營成本。榮將鎮物聯網可視化中心項目,運用高新技術將“萬物”與數字信息系統、互聯網融為一體,利用傳感器、無線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分析技術的組合來測量和優化農文旅產業流程,提高產業發展效率。此外,所有麗江鄉村振興示范點村鎮均進行了智能化鄉村建設,依托麗江佳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好好生活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東方希望集團等企業的技術支撐,運用互聯網、信息化、智能化、大數據等創新技術建設觀景平臺聲光電項目、紅橋鎮冷水魚養殖基地、循環養殖產業園、美麗三川田園綜合體等,并利用5G信息化技術進行線上平臺農產品和旅游產品銷售,推動農業種養殖向現代化、智能化發展,帶動地方經濟,促進數字鄉村建設。
(一)一二三產業融合度及產品附加值較低
雖然從8個示范點的建設情況上看,各鄉村也在大力發展“三產”融合模式,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較于較發達的地區,麗江仍處于低水平、低層次融合狀態。以華坪縣榮將鎮龍頭果色天香鄉村振興示范點為例,該地區打造的果子山萬畝有機晚熟芒果示范基地主要以發展芒果種植農業為主,以發展芒果基地觀光旅游、鮮果采摘、鄉村體驗等服務業為輔的模式,建立“農業+旅游業”的產業融合示范基地,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速度則相對較慢,目前僅處于加工生產凍干食品和水果汁的初級階段,且企業加工能力弱,精深加工技術落后,加工產量小。由于農產品僅限于加工企業的初次加工,缺少精深加工,農產品附加值普遍低于精加工的產品,產品的差異性不強,可替代性較大,再加上當地芒果主要以當地銷售和批發外銷為主,網上營銷方式運用較少,產品銷售渠道比較單一,因此,較難拓寬農產品市場和獲取高附加值。
(二)產業基礎設施薄弱
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物質基礎,若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勢必會受到影響,那么產業融合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也將降低。由于大部分鄉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普遍存在鄉村道路建設不足、農村電力設備陳舊落后、集中式供水和自來水普及率較低、農村流通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導致鄉村建設農產品集散中心受阻,農產品和加工產品無法高效、高速流通,同時也使游客無法快速抵達各鄉村景區,嚴重影響旅游服務業的發展。雖然就目前為止,麗江鄉村振興示范點均在著手設計和實施鄉村道路改造工程、供水保障工程、污水管網改造工程和生態停車場、旅游公廁、垃圾中轉站建造工程等,但是各項工程尚未完工,也就說明鄉村基礎設施仍比較薄弱,這樣也大大限制了旅游業發展和農產品加工銷售等,嚴重制約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產業技術助力有限,人員素質水平偏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根本動力。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通過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使農業綠色高速發展。目前,麗江各鄉村振興示范點產業科技水平較低,雖然鄉村均與投資公司、科技公司、文旅公司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并運用到農產品種植和加工產業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加工效率,但是總體來看科技供給水平仍比較低,本土創新科技型企業極少,與其他外省地區鄉村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尚不能完全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的需求。此外,各鄉村還缺乏農業科技人才和高素質鄉村旅游服務人員,難以將先進技術運用到農產品種植和加工中,影響了鄉村農業智能化發展進程。
(一)延伸拓展產業鏈條,推進產業科技創新
就目前麗江產業融合情況來看,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滯后,精深加工技術落后,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三產”融合發展,延伸拓展產業鏈條。將目前麗江在建的現代農業花卉產業創新示范園、果子山芒果莊園等打造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建成自有生產基地、產品包裝加工廠、物流配送中心、產品銷售專賣店等,既能保證產品有穩定和高質的原料,又能建立市場銷售網絡,打造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逐步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產品優勢、品牌優勢和市場優勢,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此外,建立產學研融合的農業農村科技創新聯盟,鄉村產業與高新技術企業、高校、科研院強強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借助信息化、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技術,建立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技術融合應用,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完善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物流體系,以便形成功能完善的信息化網絡,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服務。
(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振興和產業融合的根本保障,由于麗江鄉村振興示范點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導致各產業發展受到阻礙,因此未來可從加強生產性基礎設施、生活性基礎設施、人文基礎設施和流通性基礎設施四個方面著手進行。生產性基礎設施除了目前正在建設的供水保障工程、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之外,還可以適當安裝氣象監測設施和高產技術型農機設備,以防止惡劣天氣的影響和提高農產品種養殖效率。生活性基礎設施除了目前正在建設的環衛設施整治工程、給排水整治工程、垃圾中轉站、旅游公廁、污水管網改造工程之外,還可以增建供熱燃氣設施和燈光工程,為鄉村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條件。人文基礎設施除了目前正在建設的生態停車場、足球場、生態馬場、游客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之外,還可以增建圖書館、醫院診所、健身運動器材區域、露天影院、特色民宿、酒吧等,在提高農民素質、豐富農民生活的同時,也能發展旅游業帶動鄉村經濟增長。流通性基礎設施除了目前道路改造工程、5G網絡進村工程、電力電信整治工程、通信管道入地項目之外,還可以增設快遞物流網點和建立線上銷售平臺,打造線上線下物流體系,為農文旅產品對外銷售提供保障。
(三)加強農村農民素質教育培訓力度
目前麗江農村文化水平較高的人群大多會選擇外出打工,留鄉農民普遍年齡偏大、思想滯后、文化程度偏低,且沒有受過系統的農業技術教育或職業培訓,這也影響了農民接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能力,直接阻礙了鄉村經濟發展進程。因此,需要將企業、農業農村局、畜牧局、旅游局等單位的人才力量進行優化整合,并聘請科研院專家定期為農民開展農旅相關知識講座和實地培訓,將農業實用技術、思想政治教育、旅游服務知識、互聯網營銷知識等教授予農民,培養出農村科技人才、農村創業創新人才和農村經營管理人才,為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漫漫.鄉村振興視域下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9.
[2]宋俊秀,錢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2).
[3]靳曉婷,惠寧.鄉村振興視角下的農村產業融合動因及效應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9(07).
[4]王小艷.農業產業化發展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 2020(02).
[5]孔祥智,何欣瑋.以城鄉融合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五市(區)案例分析[J].中國國情國力,2022(02).
(作者單位:麗江文化旅游學院)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