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穎軍
(岳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0)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把社會意識形態傳遞到受教育群體,使其產生認同感,并進一步外化為實際行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高職院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既要為社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更要達到“德技雙修,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將青少年階段比喻為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形象地說明了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對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是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學生自己的內心要求。”[1]圍繞高職院校學生特點開展思想政治隱性教育的路徑有多種,微信“小打卡”作為一款習氣養成小程序開始逐漸被學校老師、學生應用到了日常的學習生活之中,并日益突顯了其隱性教育功能的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明確指出必須將意識形態工作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高職院校肩負為民族復興大業培養時代所需新人的重任,就必須強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識。
高職院校教育目標以專業技能提升為主,而學生進校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的成熟,也意識到掌握專業技能的重要性,對專業學習的要求會更高。許多學生認為思政教育沒有實質上的用處,所以學習意識淡薄,缺乏認同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修滿學分而為之,因此思想政治顯性教育效果受到影響。
高職院校雖將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基礎——思政課放至必修科目的位置,但從師生思想上、授課內容上并未引起普遍的高度重視。高職院校中思政教師人數缺口一直也是一大難題,而思政教師中還存在個人責任心、專業能力的差別,年齡結構普遍偏大,其他專業轉崗的思政教師思想和崗位不穩定等因素,導致思政教育效果難以達到對所有學生保持一致均衡水平。
隱性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當前許多高職院校都已經意識到要充分發揮隱性教育的重要思政教育功能,紛紛在倡導研究隱性教育模式,搭建隱性教育平臺,將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以潛移默化的形式開展。但由于受高職院校更加注重專業技能培養的教育目標影響,隱性教育的倡導多停留在口頭、文字上,并未完全落地落實到實際的行動過程中,或是還未摸索到最行之有效的隱性教育方法和資源,未形成系統成熟的教育理念。因此,隱性教育的效果還未從學生身上得到較為明顯的體現,在隱性教育資源、模式、平臺、隊伍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具體落實。
我國目前用戶最多的社交類應用軟件是微信,其得到了各個年齡段的追捧,坐擁超過12 億的用戶。而“小打卡”原本是微信推出的一款辦公方面的小程序,主要是提供打卡簽到的功能,因其適用場景非常廣泛,用戶可以自主選擇,逐漸地這款小程序變成了可以幫助用戶培養良好習慣的社群打卡小程序。微信“小打卡”程序不同于手機APP,它是依附于微信、不用下載且節省手機內存的應用,直接在微信中檢索即可獲得,操作簡單、內存小,非常符合當代大學生需求[2]。
微信“小打卡”程序涵蓋了閱讀、培訓、課程、作業、健身、外語、學習、興趣愛好等社群簽到打卡的多種場景,提供強大的打卡管理、數據統計服務,用戶在打卡平臺上可以自行發布圖文、語音、視頻等多種文件類型打卡內容。“小打卡”致力于通過打卡分享的形式,幫助用戶培養好習慣,其涵蓋各類興趣圈子十萬余個。
“小打卡”為用戶提供了打卡記錄、內容分享、評論互動等功能,幫助用戶尋找到有相同興趣和目標的人,互相鼓勵監督,共同進步成長;對于發起者,其提供了打卡管理、成員管理、數據統計等功能,幫助社群運營者高效地組織管理打卡活動,提升社群活躍度。
微信“小打卡”程序主要是針對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而打造的一款興趣圈打卡平臺。自2017 年上線,一年時間就聚集了100W+的社群圈子,每天都有10W+圈子活躍,每天發布的新打卡日記有近百萬條,圍繞這些打卡日記,每天有收獲150W+的點贊,幾十萬條評論,到現在已經是微信小程序中最火的打卡小程序了。“小打卡”所提供的功能不僅滿足了普通個人用戶的需求,也契合許多自媒體或KOL(Key Opinion Leader)的需求,使用場景十分廣泛。
筆者在中國知網平臺上以“小打卡”“意識形態”“隱性教育”為關鍵詞搜索出的相關研究文章非常少,說明利用“小打卡”平臺發揮隱性教育的功能還有較大研究空間。對學院某班學生堅持使用微信“小打卡”程序一學期后的調查問卷顯示,有58.33%的學生在參與班級圈子打卡后還參與了其他圈子打卡,參加類型排前三的圈子為生活、外語、校園類。在“小打卡”分享每日學習內容的占97.22%,分享當日心情和完成老師布置作業的均為66.67%,分享喜愛的圖文等占61.11%,認為“小打卡”可以督促自己努力學習的占83.33%,記錄每天重要事情的占88.89%,與大家分享自己感受的占69.44%,看看別人都在做什么的占58.33%,向他人學習的占41.67%。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小打卡”程序的功能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確起到非常積極正面的作用,而學生所喜歡加入的興趣圈子完全可以融入意識形態隱性教育資源的元素。
“小打卡”中的圈子是根據用戶的興趣愛好或是群體分類,加入圈子的人都是具有共同的愛好和關注點,帶著學習、分享或是欣賞的態度加入,在圈子里大家圍繞共同的話題展開社群活動,互相督促、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打卡學習實際上是對自我的管理,而自我管理是一個不斷自我改善,實現自我的過程,需要不斷更新對當下自我最清醒的認知,打卡學習其實就是一個“照鏡子”的過程[3]。筆者所調查班級的圈子是由班主任設定,本意是督促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共同監督學好一門語言,但是在打卡的過程中發現除了語言的學習打卡外,還可由班主任發起主題討論、作業布置等任務,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用自己所喜愛的方式完成,學生也可以在圈子里發布所感所想,得到同班同學的點贊和評論,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安慰,在一個有著共同目標的圈子里更容易找到與自己心靈相通的契合點,為實現同一個目標樹立信心,提升動力。
“小打卡”的圈子由圈主管理自己發起的社群,可通過手機或是web 端的管理系統,設置打卡規則、成員管理、打卡記錄統計、點評評論、發布打卡任務等。因此,“小打卡”的圈子具有一定可控性,一是“小打卡”圈子的圈主和成員具有可控性。在高職院校里,“小打卡”的圈主可以由思想政治覺悟較高的班主任、輔導員、思政教師等作為發起者,將一個班的學生加入共同的圈子,或是邀請某些特定群體的學生加入圈子,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社群里人員進入是具有選擇性的。二是“小打卡”圈子的內容具有可控性。圈主較高的政治素養決定了圈子中的內容是以主流意識形態為導向,符合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可打造具有較好的意識形態生態圈。圈主圍繞健康向上的主題布置形式豐富的學習任務,學生在打卡過程中需要認真的去學習和分析圈主布置的任務規則,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務,形成自己的觀念。針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圈主可進行監督、引導和評論,同學之間也可互相促進與交流,整個圈子的內容具有積極向上的可控性。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提出的堅持“八個相統一”中包含了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小打卡”的圈子加入本意是為了共同的興趣愛好,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相互監督和促進,激勵自己堅持不懈實現目標,增進圈子成員間的凝聚力。圈子成立的初衷本身就是向著一個積極向上的目標督促自身勤奮努力,便已明確了主流意識形態方向的正確性。根據調查班級的學生反饋,大多數人都認為“小打卡”讓自己變得更加自律,能起到督促自己學習的作用,及時反映自己和同學們的生活情況、學習狀態,在老師布置的同一件學習任務上容易形成比學趕超的學習勁頭,同學相互之間可以進行交流,老師也可以進行直接指導,便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實際運用,“小打卡”的督促自律性能夠對學習任務完成效果起到明顯的提升作用。調查班級除進行語言學習打卡外,班主任還在假期布置讀書打卡、觀影賞析、閱讀分享等學習任務,真正讓學生在打卡圈子氛圍的影響下擴大了知識面,集體意識、思想意識也在老師的引導下有所進步。實效證明,以特定人群為單位建立的“小打卡”圈子如果根據學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點內容以生動的形式來布置學習任務,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起到較好的意識形態隱性教育效果。
“小打卡”程序在高職校園內目前還未實現大范圍的推廣使用,其原本以線上語言學習的打卡功能為核心,讓人們忽視了“小打卡”程序中的其他內在功能,而少部分學生以完成老師布置任務的心態打卡,也沒有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如何讓打卡學習效果落到實處,才是利用微信“小打卡”實現隱性教育的最終目標。
微信“小打卡”程序圈子建立的初衷是為有共同興趣愛好和目標搭建的社群平臺,相互激勵,共同進步,實現目標。為了充分利用微信“小打卡”程序正面積極向上的效能,從而達到思想政治隱性教育的目標,在建立圈子時主要根據實際的群體需要、性質來選擇成員加入。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要求,作為圈主必須是具有較高政治素養、學校對其基本情況比較了解的思政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學生干部、社團負責人等,圈內成員應是需要統一完成某些具體任務、擁有共同愛好,或是需要集中進行教育管理的對象,從而便于凈化社群交流環境,形成一致的打卡目的。
圈主在向圈內成員布置學習任務時,一是做到有明確的目標。如:這一目標是為了配合學校思政教育的某個方面,或是擴大學校某一大型主題活動做好宣傳,或是為了促進學生某個方面的學習提升等;二是有符合實際的任務。打卡內容可以是圖文、聲音、視頻,但圈主要考慮布置的任務難度學生是否能夠接受并完成,如果完成難度較大勢必影響學生的打卡積極性,最終敷衍了事,只是形式上完成了打卡任務,起不到隱性教育的效果;三是對碎片時間的合理利用。高職學生的學制短,學習任務比較重,在完成主要學習任務的同時還要完成額外的打卡任務,圈主就要充分考慮學生打卡時間設置的合理性,充分利用學生的碎片時間,讓學生能夠合理的安排自己學習、休息和打卡時間,不讓打卡時間成為學生正常學習、休息的較大負累,從而影響打卡的積極性和完成效果。
微信“小打卡”程序中設有學習排行榜、打卡勛章墻,同學之間可展示打卡內容、互動評論,圈主可以進行評價等,都能激發學生參與打卡的熱情。“小打卡”后臺數據處理與分析功能,可以反映出成員打卡進度和參與效果,從而讓圈主根據打卡情況進行線上、線下的督促或調整任務要求,使得人人都參與,參與有收獲。這種督促學習模式符合高職院校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較薄弱的特點,同時更加便于將思政教育理念通過隱性教育方式滲透入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習慣之中,使得圈中成員通過“小打卡”切實達到學習知識、涵養情懷、培養自律、思想進步的實際功效。
“小打卡”程序通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雙線激勵并進,讓思政教育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可以讓學生在打卡儀式感中實現自我認知、自我改進和自我提升。基于微信平臺的“小打卡”模式源于生活、強調體驗、關注過程、貴在堅持、注重內化[4],營造出了三全育人的德育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