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 黃 鸝
近年來,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呈上升趨勢。以某中職學校為例,從學校調查確定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數據來看,初期調查階段的數據為十幾例,2021年上升到200多例;從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來看,由初期階段的心理健康疾病到隱性心理問題和顯性心理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呈現的復雜性及嚴重性表現得更為突出。中職生正處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心理困惑、心理沖突的關鍵時期,心理健康問題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不利于學校與社會的平穩發展。本文以一個班主任的視角,從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個案分析,對其表現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家庭環境影響而缺失的親子關系提供一些研究資料,提出了心理輔導的一些建議。由于分析數據有限,僅從個案分析的基礎上所得出的研究資料,希望對家庭教育、班主任工作和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
中職學生的年齡普遍在15~18歲,簡單歸整這個階段的心理健康標準為:一是情緒穩定,沒有過激行為;二是有一定的抗壓能力,自尊自信;三是認清自我,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目前接觸到的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四種情況:
1.情緒不穩定,存在自殘行為或自殘傾向
主要表現為不定期的生理不適,例如胸悶氣喘,需要找一個物件發泄。初期的自殘行為是無意識的,后來發展到有意識的自殘,認為自殘后果并沒有讓自己不舒服,反而由身體上的疼痛轉為心情的平復。還有一種就是情緒突然失控,面色潮紅,氣喘而久不平靜,有自殘或輕生的念頭。
2.性格比較內向,不能處理好同學關系
主要表現為與宿舍同學相處不好,宿舍大多數同學對其有意見,漸漸在學習與生活中被“孤立”,缺少與舍友和同學正常的人際互動,產生人際交往的矛盾,例如與舍友不和、團隊作業中不合群、生活中缺少知心朋友,感到壓抑等。
3.存在學習壓力,有厭學情緒
有些學生來到中職學校后存在嚴重的心理落差,無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作為中職生,不能認同自己的學生身份。主要表現為長時間不來學校上課;在考試期間,總想找理由請假回家;上課時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融入團隊的學習活動中;反觀運動會期間,學生的狀態還是很好的,心情比較愉悅,笑得比較開心。
4.心理健康問題引起身體的不適
心理健康會影響身體健康,例如腹痛腹泄,嘔吐,頭疼,臉色蒼白,表現為一般胃腸性的疾病癥狀。學習壓力過大時,表現的生理問題會比較明顯;離開學習環境后身體又容易快速恢復。有心理壓力的孩子,一般會感到緊張不安,會經常產生一種不適感,腹痛腹泄是最明顯的一種癥狀。
基于個案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班主任老師,在多次與家長訪談,和學生溝通的情況下,積極采納心理老師的分析與建議,認為中職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原因如下:
1.家庭環境及經濟因素影響很大
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受家庭影響比較大,原因有很多,但從幾個案例分析得出,經濟上富足的孩子相對會快速找到緩解辦法。有好朋友的陪伴后人就變得很開心,即便喜歡獨處的孩子也可以去尋求醫生的幫助。而存在經濟困難的學生,他(她)的心理問題會持續得長一些,表現也更明顯。例如長時間失眠;情緒上的失控,伴隨著“抽搐”式的身體不適;長時間無法融入集體生活,不停地換同伴;喜歡一個人長時間獨處,有時會自言自語。
2.親子關系的缺失
親子關系的缺失是所有接觸到的心理問題個案中最主要的原因。親子關系的缺失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會扭曲他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筆者所接觸的幾個案例,有的來自重組家庭,有的來自單親家庭,還有的來自隔代家庭,跟爺爺奶奶生活。隔代家庭的孩子對比正常孩子來說,有一個明顯的區別是,孩子在生活上比較獨立,自理能力強,但是很難在集體活動中看到孩子發自內心的笑容。孩子在成長的環境中,缺少或缺失父母的教導與關愛,長期生活在一種孤獨與壓抑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就會變得不自信,主要表現為在人際交往中,不太愿意與他人眼神交流,不會正視說話者,表達也不太流暢,語不達意。我們在接觸這些孩子時,除了對其原生家庭的生活經歷感到痛心之外,其實更多是佩服這些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他們的童年和少年成長過程中,嚴重缺失或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與陪伴。
3.家庭教育的不當
這是來自重組家庭的一個案例。孩子上小學時才來到母親身邊,從小沒有見過親生父親,母親重組家庭后,工作壓力比較大。他和筆者講了一件小時候發生的事情。小時候很貪玩,但經常要做一些家務。他有一次繼父回家之后,發現他沒有完成家務,大發脾氣,把家里的電視機都砸了。在初中階段時常受到同學的嘲笑,甚至長時間受到同學言語與肢體上的欺侮。但是父母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從小就認為,不能向自己的父母尋求幫助,因為他們只會打罵自己。有什么困難只能自己解決,解決不了就忍著。這個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得比較冷漠和敏感多疑,在學校里沒有什么朋友,對父母的感情也比較淡漠。
4.對學習失去信心
由于初中階段養成的學習習慣,中職學生并沒有很強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差異化也比較明顯。來到中職學校之后,有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具體的學習計劃,整日無所事事,專業課學習跟不上,時間長了,會產生學習壓力與學習焦慮。有的學生雖然接受了中考失利的后果,來到中職學校后,缺乏學習上的引導,在思想上自認為不是讀書的料,很容易自暴自棄,變得散漫而怠惰。而學習怠惰產生的后果又讓他們對自身能力與未來感到失望和壓抑。
青少年在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養成時期,如果得到及時的心理梳導,是可以糾正與排除其心理問題的,人際關系的改善也可以解決大多數的心理問題。作為一名多年從事德育工作的班主任老師,筆者希望以自身的實踐經驗,能給老師與家長提供一些建議和改進措施。
1.親子關系的建立與完善
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家長應重塑親子關系,盡管建立與完善這個過程并不容易。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叛逆,不容易相信家長,自我意識與自尊心比較強。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耐心,降低對孩子學業上的期望值,不要給予過多的學習壓力。家長要時時充當一個合適的傾聽者,我們提倡“傾聽一刻鐘”活動是必要的,不要急于糾正孩子的行為和思想,適當地提出建議。“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例如在孩子學習的時候,遞一杯水,洗一個水果,靜靜地陪在他(她)的身邊,就是給他們最大的學習上的支持。不要讓孩子長時間獨處,如果沒有辦法做到陪伴孩子,至少要保持適當的電話溝通。
2.同學關系的改善
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陪伴,在人際關系方面表現得比較被動一些,例如不愛說話,在集體活動中不夠主動,不會找到合適的聊天話題,他們很容易被“孤立”。班主任要刻意在班級建立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創建一些和諧的小圈子,例如尋求個別同學的幫肋,讓她們試著去包容這個學生,用孩子們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筆者記得有一個心理問題個案,就是在宿舍長的帶領下,開誠布公地解決了宿舍矛盾后,整個宿舍的人際關系融洽了。同桌關系、同伴關系及室友關系和諧了,這個孩子的抱怨少了,見到老師和同學也會主動打招呼。
3.家校共建親子活動,保持良好的家校溝通
家校共建親子活動的目的,是讓家長們學會用適當的活動來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并通過家長們的示范作用,帶動與引領其他家長效仿。教育有時是“潤物細無聲”,家長們在親子活動中的言行教育,實際上就是一堂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示范課。學校在開學初期開設的親子活動,就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培養了孩子吃苦耐勞的品質,鍛煉了孩子的意志力與抗挫折能力,并讓他們“抑郁”的心情得到釋放。學生所表現的心理健康問題,要及時與家長溝通。家長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往往會給學校提供更多中肯而有效的處理意見。家長能更好地配合學校的工作,積極參與學校教育,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4.學校建立健全的心理輔導機制
學校由上而下建立了健全心理輔導機制。一是與定點醫院合作,由心理醫生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制定心理健康檔案,給出專業性建議;二是學校成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由心理老師與團建老師負責,學生能夠及時獲得個人和團體心理健康輔導;三是學生在心理老師的幫助下成立“陽光心晴社”,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還可以獲得朋輩的指導;四是班級設立“心理委員”,對于班級存在心理問題的個人及現象及時向班主任匯報;五是對班主任定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培訓,通過考核班主任獲得心理健康輔導專業證書,涌現出一批能夠為學生提供專業心理輔導意見的良師益友。心理健康問題也能夠自下而上地反映,及時而有效地得到科學的分析和解決。
5.高度關注心理問題背后的群體效應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是單方面的,不只是對個體產生影響,而是會對整個集體產生影響。例如前幾年發生的某學生跳樓事件之后,由于該校沒有及時對學生進行集體心理輔導和干預,引發了另一場人間悲劇,一個患有抑郁癥狀的孩子也從五樓跳下……她的同班同學現在就在我們班上,每當回憶起那個場景,她就會控制不住地發抖。因此,高度關注心理健康問題的群體效應,及時對學生采取合適的集體心理輔導與干預是必需的。心理老師的定點定人定時輔導;班主任不定期地安排小范圍的團建活動,組織團體心理輔導;學校整體范圍內的應對措施,例如防疫期間,“隔離學生”的安撫工作,就是由學校心理老師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學校領導集體對“隔離學生”進行了隔屏慰問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恰恰體現教育的本質就是關懷和愛護,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影響,加強同學之間的聯系,發掘孩子自身的潛能,從而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提升了學生于集體、于學校、于家庭的歸屬感與安全感。
6.適度關注與關懷“問題學生”
作為班主任,不宜以心理問題這種內容在班級中開展主題班會課活動,這種做法恰恰放大了心理問題的影響力。有些孩子不太喜歡被人關注,尤其是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其實我們所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包容心去理解與關愛他們,在生活與學習上給予更多的關心與幫助,而不是刻意地關注。生活上的關心讓孩子倍感溫暖;學習上的幫助讓他們覺得平等;在工作中,讓他們和其他同學一樣,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就是理解、包容與適度關注,讓這些有些許特別的孩子在熱鬧的人群中顯得舒服自在,在包容和諧的集體中綻放出迷人的風采。讓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在歲月的流光里,心里的那些問題,就如同一陣風,消失得無影無蹤。
注重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質的培養,是體現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基礎。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同時,要看到個體問題的普遍性與差異性;要因材施教,關注個性發展特點;有效利用個體問題的代表意義,以點促面,妥善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給予“問題學生”適度關注,建立與完善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群體的良好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