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昌秀
(麗江市綜合檢驗檢測中心,云南 麗江 674199)
目前來看,部分質量檢驗檢測機構的技術能力有待提升,問題主要體現在檢測項目偏少、檢驗人員技術力量薄弱兩方面。其中,在檢驗項目方面,未隨著時間推移、農產品種類增加而對現有檢驗檢測體系進行更新補充,實際工作中的檢測項目、所用檢測手段較為匱乏,難以全面、準確地反映農產品質量[1]。以生物性污染檢測為例,在檢測農產品中是否存在瘋牛病朊蛋白以及禽流感病毒時,常規微生物檢測技術的精度有限,無法獲取準確的食源性病毒檢測結果。而在檢驗人員方面,則存在缺乏專業人才的情況,而農產品檢測具有技術含量高和檢測工作復雜的特點,對檢驗人員的專業知識要求較高,不緊要掌握常規檢驗技術與相關儀器設備的操作方法、作用機理,還要對近年來新推出的技術手段有深入了解,并且要在實際工作中進行廣泛應用。在具體的檢測過程中,檢測人員的技術不高,缺乏專業的培訓,影響檢驗檢測的準確性與高效性。
根據實際工作情況來看,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流程較為復雜,且樣品采集、運輸、預處理、實驗室檢驗等環節缺乏有力監管,偶爾出現采樣數量不足、采集樣品缺乏代表性、樣品運輸時間超標等問題,致使樣品檢測結果無法真實反映該批次農產品的質量情況。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工作缺乏規范性,沒有建立一套內容詳盡、科學合理的工作制度,而是過度依賴檢測人員的主觀判斷、工作經驗[2]。例如,在樣品運輸環節,如果違規采取郵寄、托運等形式運輸樣品,未將樣品放置在冷凍環境中密封保存,或是樣品運輸時間過長,都有可能造成樣品潮濕、腐敗、污染的情況,與同批次農產品狀態、質量不一致,最終的樣品檢測報告不具備實際參考價值。而在樣品采樣環節,如果采樣數量不足會對檢測精度造成影響,在局部區域采集全部或多數樣品時會導致樣品無法代表同批次農產品。
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是一項綜合性活動,受到人員、設備、運輸車輛安排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如果在任意方面出現工作紕漏,都將對檢測精度與結果質量造成明顯影響,嚴重時造成檢測結果失真、與農產品質量情況不符的后果。根據實際工作情況來看,部分檢測機構秉持“重過程、輕準備”的錯誤觀念,沒有認識到前期準備工作的重要性,因前期準備不足而干擾后續檢驗檢測工作的正常開展。例如,在實驗室檢驗環節,因儀器設備品種不全而延長檢測周期,或是因儀器設備未調試保養而降低檢測精度。
目前來看,部分檢測機構的建設時間有限,雖然在初期配備了一批高精尖、自動化的新型儀器設備,并改造或建設了相應的實驗室,但因人員配備跟不上、運行資金不到位等情況,導致機構長期沒有正常運行或運行模式滯后,加之現有設備的總體數量與種類有限,在實際工作當中,不能順利完成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任務[3]。而對于建成年限較長的檢測機構而言,雖然占據著團隊配置完善、設備種類豐富的優勢,但現有部分設備老化嚴重,檢測精度與性能明顯下滑,在使用期間時常出現故障問題,并需要檢測人員全程參與到樣品檢測操作當中,由此引發檢測次數增加、檢測周期延長等一系列問題出現。與此同時,還存在少量設備長時間閑置的問題,實際利用率偏低,還需要額外消耗一定費用進行維護保養。
檢測機構需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在引進新型檢測技術時,以所引進檢測技術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等作為培訓內容開展培訓,以確保檢測技術功能效用得到充分發揮、檢測結果真實準確;在配置新型檢測設備時,以新型儀器設備的原理、結構組成、工作原理、操作方法、步驟流程、樣本預處理方法、適用范圍、標準參數以及典型故障出現征兆與處理方法等作為培訓內容開展專項培訓工作,以幫助檢測人員快速掌握新型檢測設備的正確使用方法,避免因錯誤操作而引發設備故障、檢測結果失真等問題的出現。還需要不定期組織實操演練,旨在更新檢測人員的知識結構、幫助其積累起豐富工作經驗,迅速適應全新工作模式。檢測機構與其他機構、高等院校間開展深度合作,以此來引進、交換優秀人才,由高素質人才來帶動檢驗檢測工作水準的提升。例如,與高等院校開展人才引進合作,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工作崗位,并將機構內部人員委派至院校深造。
為切實滿足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工作的開展需要,檢驗機構必須積極引進國內外推出的新型檢測技術,對現有技術體系加以完善補充,著手推動檢驗檢測技術的多元化、自動化、快速化發展,具體如下。
(1)多元化檢測。對現有的儀器檢測法進行補充,引進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法、毛細管電泳法以及質譜聯用技術等,根據農產品種類和檢測項目來選擇技術手段[4]。以毛細管電泳法為例,多用于完成蛋白質組研究、蛋白質分離分析等任務,配置毛細管電泳儀,由石英毛細管作為分離通道,在通電條件下,在高壓直流電場作用下,強制將農產品樣本中的各類成分遷移至特定區帶,逐項檢測各區帶中的蛋白質、DNA等大分子化合物濃度,此項方法也可用于檢測常規色譜法無法分析、測定的農產品質量,單次檢測時間不到30 min,且分析能力是液相色譜法的10倍以上。
(2)自動化檢測。在檢驗檢測項目中應用到自動控制、光學感知、圖像處理等高新技術手段,構建一套智能自動化檢測系統,檢測人員僅需放入農產品樣品、設定檢測參數,系統基于運行準則向檢測儀器下達控制指令,替代人工完成檢測操作、生成檢測報告和判斷農產品質量是否達標,以此來提供檢測效率、減輕工作負擔。
(3)快速化檢測。為縮短檢驗流程和簡化操作步驟,在保證結果真實準確的前提下于短期內出具檢測報告,檢測機構需要引進免疫分析、表面等離子共振等新型檢測技術。以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為例,簡稱為SPR技術,多用于檢測農產品的添加劑含量是否超標,有著具備實時檢測條件、無需標記樣品、跟蹤監控固定配體穩定性的優勢,檢測效率遠高于傳統檢測技術。
為保證檢測結果真實反映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需要對現有的檢測機制、標準內容進行完善補充,明確檢驗檢測流程和工作標準,對違規操作人員進行追責懲處,以此來約束、指導質量檢驗檢測工作的開展。以農產品抽樣檢驗檢測為例,明確樣品抽樣、抽樣單填寫或采樣系統填報、樣品運輸3項步驟的工作標準,具體如下。
(1)樣品抽樣步驟。根據農產品抽樣地點來選擇具體采樣時間,常見抽樣地點包括生產基地、農貿市場和農產品超市。考慮到農貿市場與超市中擺放的農產品數量、種類有限,將采樣時間設定在市場/超市開市前即可。而對于農業生產基地,則根據農作物成熟程度來選擇采樣時間,在農產品上市前完成采樣、檢測和質量評定工作即可。在采集樣品時,根據產地面積和農產品的品種,運用五點法或對角線法,在現場劃分若干采樣單元,在各單元內采集規定數量的樣品。對所采集樣品的重量、外觀質量進行檢查,篩除所采集存在損傷、長菌等不具備代表性的樣品,根據樣品篩除數量、廢棄樣品所屬單元來進行二次采樣。
(2)抽樣單填寫或采樣系統填報步驟。工作人員將采樣過程與結果記錄在抽樣單或采樣系統上,按照特定格式來填寫樣品采集數量、樣品名稱、采樣時間、樣品編號和采樣地點等具體信息,檢查抽樣單或采樣系統內容無誤后,在抽樣單上簽字蓋章確認,或在采樣系統相應位置簽字確認,并將所填寫的抽樣單提交至相應單位或系統。
(3)樣品運輸步驟。將所采集樣品放置在密封、冷凍環境中運輸,采取緩沖防撞保護措施,避免在運輸期間因車輛顛簸而出現容器破裂、樣品污染等問題。同時,一般情況下,將運輸時間控制在24 h以內,及時辦理樣品交接手續,對樣品編號、質量進行檢查,檢查通過后送至實驗室化驗檢測。
為保證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必須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包括制定詳盡方案、與被檢單位溝通交流、儀器設備準備、人員車輛安排調度等[5]。例如,在方案制定環節,根據農產品種類、檢測項目來選擇檢測技術與儀器設備,如在檢測蔬菜、水果中有機磷農藥殘留是否超標時,可選用氣相色譜儀測定蔬菜和水果中有機磷、有機氯、擬除蟲菊酯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多殘留。同時,在方案中對檢驗檢測流程步驟、工作開展要求進行明確規定,借鑒同類項目案例和以往經驗,在方案中標注所采集樣品質量不達標、運輸時間超標等突發情況的應對方法。
為跟上時代發展步伐,檢測機構必須增加有關檢測設備配置方面的經費投入,采購一批功能完善、性能突出、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新型檢測設備,用于替代現有老舊型號、故障頻發和性能精度嚴重下滑的儀器設備。根據檢驗檢測項目與技術種類來采購儀器設備,如根據檢測項目來采購ST-NC08農藥殘留檢測儀、ST-B12病害肉檢測儀、ST-ATP細菌檢測儀、 ST-Q301食品快檢前處理一體機,以及在應用色譜法時采購離子色譜儀、應用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時采購Biacore系列SPR儀器。同時,定期更換老化破損嚴重的基礎設備,采購全新的均質器、立式培養箱、無菌操作臺和低溫冷柜/冰箱等。優先采購具備一定智能化與自動化程度的儀器設備,替代檢測人員完成絕大多數操作,檢測人員僅需啟動設備、切換模式、設定參數和放入樣品,如配置食品品質檢測儀,采取分光光度方法來檢測農產品中的添加劑含量,以及配置自動輸送全金屬檢測儀,用于檢測農產品中的金屬雜質夾雜情況。
綜上所述,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是我國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各級檢測機構與工作人員必須提高對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的重視程度,清晰認識到工作開展期間存在的缺陷不足與實際問題,針對農產品檢測具有技術含量高和檢測工作復雜的特點,落實加大人員培訓、引進新型檢測技術、嚴格把控工作流程、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和增加經費投入等策略,以此來提高工作水準,推動我國食品檢測行業與農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