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陳 浩 孫敬武
作者單位: 230001 安徽合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淀粉樣變性是一種少見的多系統臨床疾病,其病理特點是淀粉樣蛋白質-黏多糖復合物沉積于細胞外,造成組織器官結構和功能改變[1]。臨床上根據發病范圍可分為全身性和局部性,全身性病變多表現為腎臟、心肌、肝臟等多個部位的受累,而局部性多局限于單一部位,如頭頸部等[2]。目前,喉淀粉樣變發病率低,臨床上易誤診誤治,且目前關于手術經驗方面的報道較少。本文收集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7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31例局部性喉淀粉樣變性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分析不同類型喉淀粉樣變性的診治方案及預后情況差別,以期提高臨床工作者對本病的認識,減少誤診誤治。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7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間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住院治療的局部性喉淀粉樣變性患者資料,共3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齡37~71歲,平均(52.42±8.01)歲,病程為1個月~20年,平均(25.03±4.45)月。納入標準:①喉部病變經病理明確診斷為淀粉樣變性;②未發現全身系統性淀粉樣變性證據(入院后血生化、心電圖、腹部及泌尿系超聲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排除標準:①因客觀或主觀原因未行手術治療的;②年久失訪者。
1.2 主要癥狀及病變范圍 所有患者以聲音嘶啞、咽部不適、呼吸不暢、咳嗽為主要癥狀就診,其中聲音嘶啞23例,咽部不適5例,聲嘶伴呼吸不暢2例,咳嗽1例。根據術前喉鏡、影像學檢查及術中所見,病變部位集中于聲門上,部分患者可累及聲門上至聲門下多個部位,其中20例病變位于聲門上,1例位于聲帶,5例位于聲門下,5例聲門上/下多部位受累。
1.3 治療方法 31例患者術前均行纖維喉鏡或頻閃檢查,參照內鏡下的病灶形態分為以下兩類:①黏膜下局限性沉積,常表現為單一隆起,表面尚光滑,呈黃色或淡紅色,基底部較廣,可單個或呈多個結節散布于喉腔或喉咽部(圖1A、B);②黏膜下彌漫性沉積,表現為范圍廣,可累及單側或雙側喉部,形態不規則,表面欠光滑,可呈桑葚狀 (圖1C、D),部分患者早期可表現為彌漫性黏膜光滑隆起,易誤診(圖1E、F)。
有6例患者術前于門診或外院活檢(2例確診為淀粉樣變性,4例誤診為息肉),其余25例術前未行病理檢查。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全麻術前常規檢查后均行手術治療, 黏膜下局限性病變可一次手術完全切除病變,彌漫性病變則根據病情酌情選擇分兩期手術,同時根據患者是否合并呼吸困難癥狀或存在麻醉插管困難問題,可選擇同時行氣管切開術。31例患者均進行了支撐喉鏡下CO2激光喉腫物切除,其中有2例患者因雙側廣泛性病變先后分兩期手術,1例患者同期行喉模置入,1例同時行氣管切開術。所有患者均進行了術中快速冰凍及術后常規病理檢查,病理檢查結果均明確為淀粉樣變性。

注:A為喉腔黏膜下結節,B為喉咽部多個結節,C、D為喉部黏膜下結節,E、F為喉部彌漫性光滑隆起。
1.4 術后隨訪 患者分別于術后1周、術后1月、術后2月、術后3月至我科門診復診,觀察記錄患者癥狀恢復情況,復查喉鏡觀察術區黏膜愈合情況及有無粘連、肉芽腫、喉狹窄等,期間患者可根據自身病情變化選擇網上問診或提前復診。復查喉鏡見術區偽膜完全脫落、肉眼未見病灶殘留且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即達到治愈標準,治愈后若患者再次出現臨床癥狀且復查喉鏡發現病變則考慮為復發,因該病有復發傾向,推薦患者后期每年復查喉鏡。
1.5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患者隨訪期間復發情況,比較聲門上組合聲門下組患者手術治愈率。
2.1 隨訪結果 患者隨訪時間6個月至14年, 共有4例患者術后復發(3例聲門上病變+1例跨聲門病變),均行二次手術;2例患者病變及切除范圍廣泛,患者術后第3月時出現呼吸不暢,復查喉鏡發現喉腔粘連,行喉粘連分解術;1例患者術后第5個月時出現呼吸困難,復查喉鏡發現術區巨大接觸性肉芽腫,再次行手術切除肉芽腫。共6例患者術后仍有聲音嘶啞癥狀,余患者術后聲嘶、咳嗽及咽部不適癥狀均基本消失。
根據病變單純累及聲門上或聲門下分組,聲門上組患者共20例,其中9例患者雙側病變(45%),11例單側病變(55%),1例患者術后有聲嘶癥狀,總治愈率95.0%;聲門下組患者共5例,其中4例為雙側病變(80%),1例為單側病變(20%),3例患者術后有聲嘶癥狀,總治愈率40.0%。初步發現聲門上病變中累及雙側者占45%,比例低于聲門下病變80%,聲門上組術后治愈率(95.0%)高于聲門下組(40.0%)。
2.2 典型病例 例1 女性,58歲,因“聲嘶2年余”就診我院,門診完善喉鏡檢查示左側喉室新生物,收住我科。入院后完善檢查排除手術禁忌后行支撐喉鏡下CO2激光喉腫物切除術,術中見左室帶廣基膨隆,以CO2激光(激光功率:2W,連續模式)沿左室帶黏膜緣外側切開,暴露腫物,見腫物呈淡黃色無定形物質,探查并予以完整切除,外至甲狀軟骨板,向下延至聲帶肌,注意保護聲帶,術后常規病理示符合淀粉樣變性,剛果紅染色(+),術后第3天出院,出院后予以抑制胃酸治療一月。術后1周、40天、2年復查喉鏡未見明顯異常(圖2),患者術后無聲嘶表現。

注:A為左側喉室膨隆 (術前喉鏡) ;B為術區見白色偽膜 (術后1周);C為術區較光滑,偽膜完全脫落 (術后40天);D為術區黏膜光滑,未見新生物(術后2年)。
例2 男性,37歲,因“聲音嘶啞1月,活動后呼吸不暢”入住我科,喉鏡檢查示雙側聲門上可見大團新生物,表面光滑,雙聲帶窺不清。完善檢查后行支撐喉鏡下喉腫物CO2激光切除術,術中切開喉腔聲門上黏膜,見黏膜下大量新生物,局部形成假包膜,探查見新生物大體呈淡黃色,蠟樣質地,伴局部鈣化,其范圍向下經聲門旁間隙達環狀軟骨上緣,內至聲帶肌,后至杓狀軟骨,前外至甲狀軟骨內板,部分軟骨膜可見累及,予分次徹底清除病變,注意保護聲帶完整,修剪多余黏膜縫合術腔,重建室帶及聲門上區黏膜結構。術后第5天出院,現聲嘶較術前明顯好轉但未消失,無呼吸不暢。見圖3。

注:A為雙側喉室膨隆,遮擋聲帶(術前喉鏡);B、C為術中縫合雙側術腔重建聲門上結構(箭頭所示部位);D為術區可見偽膜(術后1周);E為術區偽膜大部分已脫落,聲門上可見少許粘連(術后1月);F為術區黏膜光滑,未見新生物,聲門上可見少許粘連(術后半年)。
淀粉樣變性最早由Rokitansky在1842年發現并提出,隨后Virchow于1851年發現該蛋白會被碘及硫酸染成紫色,命名為淀粉樣蛋白[3]。頭頸部是局部性淀粉樣變性最常見的部位,而喉是頭頸區域中最常見的發病部位,局限在喉的發病率是呼吸道其它部位的2倍, 占喉部良性腫瘤的0.2%~1.2%[4]。關于發病的性別偏向,文獻報道不甚一致,楊啟梅等[5]、李燕萍等6]報道女性發病率高,劉雅琴等[7]報道男性發病率高,發病年齡集中在40~60歲。 本組病例年齡37~71歲, 平均(52.42±8.01)歲, 男女發病率基本一致。淀粉樣蛋白在頭頸部不同位置沉積可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故該病癥臨床表現多樣,特異性較差,可表現為聲嘶、咽部異物感、吞咽障礙、咳嗽、呼吸不暢甚至呼吸困難等癥狀,本研究中聲嘶為最常見臨床癥狀,呼吸不暢、咳嗽等癥狀相對少見,與既往研究類似[5, 7]。對于常見累及部位,目前報道[8-9]不一,本研究中聲門上室帶部位為最常見累及部位,部分患者累及兩個以上喉部亞區。
喉淀粉樣變性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且部分可繼發于其他疾病(如息肉、鱗狀上皮輕中度不典型增生),故對于該類疾病的鑒別診斷需格外仔細。術前的CT/MR等影像學檢查可幫助明確腫物的累及范圍,特別是明確聲門下、氣管內受累情況,部分患者術前CT掃描提示惡性腫瘤,此時要結合喉鏡觀察腫物形態及聲帶運動情況。喉惡性腫瘤(鱗癌、淋巴瘤)多表現為菜花樣或潰瘍面,質地軟爛,而淀粉樣變性往往表現為黏膜下淡黃色沉積,表面黏膜較完整,形態上較惡性腫瘤稍規則,質地較韌;另外喉惡性腫瘤可能會引起聲帶固定,病程相對較短,而淀粉樣變性則不會引起聲帶固定,病程發展緩慢[10]。該病診斷有賴于病理,剛果紅染色陽性是淀粉樣變性的特異性表現[11-12]。本組共6例患者術前行纖維喉鏡下活檢,但僅有2例診斷為淀粉樣變,另4例誤診為息肉,考慮淀粉樣變組織較韌,門診局麻下活檢組織鉗取表淺所致,也可能與活檢人員的技術手法有關。因此,活檢取材的部位必須較深,可疑病例可多次活檢或住院手術切除。
喉淀粉樣變性目前以手術治療及長期隨訪為主,手術原則是在改善嗓音和通氣的前提下盡可能去除病灶。對于無癥狀或臨床癥狀不明顯患者,可不進行干預[13];對于單純聲嘶、呼吸困難癥狀不明顯的患者,建議行支撐喉鏡下激光切除手術,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而對于明確有呼吸困難,或腫物較大麻醉插管困難的患者,應同時行氣管切開術。術前尚未經活檢明確診斷的病例建議行術中冰凍檢查,若術中冰凍仍無法明確病變性質,可根據顯微鏡下的肉眼所見確定手術范圍,本組病例均采用支撐喉鏡下CO2激光喉腫物切除術,無喉裂開病例,手術切除效果良好,有1例患者雙側喉室大團新生物遮擋聲門,激光切除術前行氣管切開術。對于黏膜下局限性沉積型淀粉樣變性,因病變局限,可一期徹底切除,術后聲嘶恢復效果好,復發少;而對于黏膜下彌漫性沉積型淀粉樣變性,既往學者報道建議分期切除,因廣泛的手術切除會損害喉功能,術后可能出現喉粘連影響呼吸及發音,對于此類患者,手術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癥狀即保證氣道通暢及發音質量,而不是追求徹底切除病變[6, 14-16],也有學者推薦對于這類患者可術后進行局部放療,以達到局部控制及減少復發的目的[17-18],但可能引起放療相關性并發癥,如食管炎、放射性肺炎、鄰近組織纖維化等。
根據本組病例的經驗,位于聲門上的雙側彌漫性病變可同期切除。聲門上彌漫性病變外側常緊鄰軟骨板,向下易進入聲門旁間隙,手術時外側界需至軟骨板,向下應注意清理聲門旁間隙病變,以減少復發,處理聲門旁病變時需注意避免損傷聲帶肌,保護嗓音。為減少術后疤痕增生粘連,切除病變時可適當保留病變表面正常黏膜,利用保留的黏膜瓣覆蓋術腔,重建聲門上區黏膜結構。而對于聲門下彌漫性病變,由于空間狹小,術中難以重建聲門下黏膜,廣泛切除后疤痕增生,影響聲門閉合導致嗓音質量不佳,甚至明顯增生致喉狹窄,故推薦分期切除,術中視野暴露不佳時可借助撐開器將聲帶向兩側撐開暴露聲門下,或者借助角度內窺鏡協助觀察病變區域。筆者還發現,聲門上病變患者術后效果優于聲門下病變,本研究中以術后復查喉鏡未見復發進展及癥狀消失作為治愈標準,聲門上病變治愈率達95.0%,顯著高于聲門下病變(治愈率40.0%),考慮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聲門下病變多數為雙側彌漫性病變,術后疤痕組織廣泛增生牽拉聲帶并可導致聲門閉合不全,影響嗓音質量,且聲門下病變往往緊鄰聲帶,術中損傷聲帶可能性更大;二是聲門下病變操作視野受限,部分病例可能存在病灶殘留導致嗓音質量不佳甚至復發;三是聲門上病變中累及雙側者比例低于聲門下病變,本研究中聲門下病變中僅累及單側者占20%,而聲門上病變中這一比例為55%,單側病變術后不易粘連,預后較好。不過以上觀點均為初步臨床經驗總結,缺乏大樣本的聲學參數統計學數據,后期還有待于進一步驗證和研究。
有學者[19]報道喉淀粉樣變性的復發率在20%以上,影響其復發的因素為病程及發病年齡,病程長及年輕患者復發率較高,手術方法、聲門下區和氣管的狹窄程度及狹窄面積不影響該病的復發[20]。本組31例患者中共有4例復發,復發率為12.9%,暫未發現其與年齡及病程相關的傾向,考慮與病例數偏少相關。本研究中1例患者術后10年又再次復發,且累及部位較前次更廣,故推薦術后長期隨訪,有學者建議術后至少隨訪15年上[8]。
綜上所述,喉淀粉樣變性臨床較少見,臨床癥狀無特異性,易誤診,病理剛果紅染色陽性為診斷金標準。目前此病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病灶,手術方案選擇應個體化,局限性病變可徹底切除,對于彌漫性病變,若術中無法保留足夠的黏膜瓣覆蓋保護創面,分期手術可能是更好的選擇。根據目前經驗來看,聲門下及跨聲門型彌漫性病變推薦分期切除,單純聲門上彌漫性病變可同期切除,且聲門上病變術后效果優于聲門下病變。本病有復發傾向,術后應長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