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耀中
(延邊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延吉 133000)
啦啦操是舞蹈與運動相結合的一項體育項目。在這短短的幾十年里,花球啦啦操已經在我國各大中小學廣泛開展。花球啦啦操是舞蹈啦啦操中發展時間最長,出現時間最早,也最具有啦啦操精神和特色的項目。花球啦啦操中難度動作是整套套路中最重要的部分,評委會根據整個隊伍對難度動作的完成度來判斷整個隊伍的整體水平,也是比賽制勝的一個關鍵因素。通過比賽視頻觀察發現,轉體類難度動作是最具標志性的難度動作,每個隊伍都會呈現各式各樣的轉體難度,較高程度地展現轉體類難度的藝術價值及其競技能力。
該文以國內高校花球啦啦操轉體類難度動作選用情況及影響因素為研究對象,以2021—2022 年全國啦啦操總決賽公開青年乙組雙人花球前八名為調查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中國知網(CNKI)、圖書館數據庫、相關書籍、期刊,結合選取重點材料內容對難度動作的訓練方法、選用和發展特點進行了綜合研究,并積極采納其中寶貴的經驗及建議。
1.2.2 專家訪談法
確定需要談話的內容,對專業的啦啦操裁判員、帶隊教練員進行訪談,收集相關資料和訓練經驗。
1.2.3 圖像觀察法
通過參加比賽和觀看2021—2022年全國啦啦操總決賽乙組雙人花球比賽視頻,觀察運動員難度動作選用、數量、級別和動作特點,并對其進行研究分析對比。
國內啦啦操運動項目所有組別分別是:俱樂部組、全明星組、娛樂組、學校組(中小學和大學)、大師組、特殊組、殘疾組、各年齡段的國家隊,且會根據隊伍年齡、人數與性別再進行分組[1]。其中公開青年乙組是指高校體育院校組。
轉體類難度動作對技術的技巧性要求較高,相較于其他難度類失誤率也較高。轉體類難度分別是庫佩轉體、揮鞭轉、阿拉C杠、阿提丘轉體、平轉、搬腿轉、控腿轉、立轉以上八種。由表1可知,國內高校轉體類難度選用率較高的是平轉、立轉和阿拉C杠,而且多次以原地復合轉體類難度形式呈現。其中原地復合轉體類難度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轉體動作組合,難度較高。

表1 阿拉C杠難度選用情況
平轉技術存在于所有的舞蹈動作當中,是舞蹈相互銜接的橋梁,同時也是決定舞者專項技術的重要因素。平轉最重要的是留頭甩頭技術,在旋轉時頭與肩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協調配合,同時把握好頭與肩配合的時間與速度。身體核心要收緊,主力腿膝蓋伸直,提直軀干,這樣才能減少主力腿和主力腳的壓力,降低旋轉難度,保持身體的穩定性。而與手臂的協調配合也起到了影響身體穩定和平衡的重要作用。影響穩定性最重要的因素是踝關節的肌肉力量。“增強核心力量部位肌肉群的力量可以增加穩定性”[2]。同時腰腹力量也尤為重要。由于轉體時身體的重心和腳踝處在同一垂直線上,對腰腹的控制能力要求極強。
2.3.1 立轉難度選用情況
通過表2 可以看出,圈數的不同并不能決定該隊伍整體技術水平和影響比賽評分。近些年體育院校組很多教練員在立轉難度上增加了圈數,多數比賽隊伍都選用了720°立轉,這也說明中國啦啦操項目的發展也在一直不斷進步。

表2 立轉難度選用情況
2.3.2 立轉影響因素分析
立轉是單次發力的難度動作。它可以過渡連接到各種小配合、小托舉。其中,踝關節力量、穩定性和腰腹力量為主要因素,踝關節的穩定性是身體平衡的前提,這直接影響了旋轉動作的穩定性和成功率。對發力點的技術動作也需要運動員反復磨合。應加強留頭甩頭的力度,加強手臂和下肢的協調性,增強身體記憶力,以及增強踝關節力量、穩定性和核心力量控制訓練。
(1)半腳尖“立”在旋轉中起重要作用
從物理學角度分析,同一質量的物體,接觸面積越小,摩擦力越小。當腳尖立到最大限度時,與地面接觸面積最小,也會轉得更快,圈數轉得更多。所以踝關節力量就是支撐半腳尖“立”的一個基礎。而腳踝柔韌性更是直接影響立踝的高度。踝關節力量可以通過提踵、左右腳提踵、馬步等形式結合訓練內容,制訂不同的訓練方案。
(2)核心力量的控制
核心力量是指肩關節以下、髖關節以上包括骨盆在內的區域進行的提高肌肉工作收縮與舒張時克服內外阻力能力的訓練[3]。核心力量的控制在于人運動時身體的額狀面與水平面呈垂直切面,勿要含胸駝背,否則力量就會分解,造成轉體重心不穩左歪右斜的現象。因此,在轉體過程中要收緊核心,把旋轉范圍最小化。核心力量在運動中還可以起到控制中段位置穩定性的作用,可以在快速、復雜、多變的體育舞蹈技術運動中為人體的運動建立穩定的支撐,形成合理的肌肉運動鏈,為身體運動創造基點[4]。可以通過仰臥起坐、仰臥舉腿、快速兩頭起、背肌兩頭起、仰臥兩頭起、平板支撐、仰臥提腿擺動、仰臥單車、側臥提臀、懸垂舉腿等形式進行核心力量訓練。
(3)髂腰肌力量
髂腰肌主要是由髂肌和腰大肌組成,它在近側支撐時,拉力由下向前上方,收縮時,能使大腿屈,在立轉提膝、揮鞭中,大腿能否快速前擺和高抬與髂腰肌收縮的速度和力量有很大的關系。因此,髂腰肌力量的訓練非常重要。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可以通過仰臥收腹舉腿、肋木懸垂舉腿或屈腿、彈力帶牽引抬腿、仰臥兩頭起或把桿舉腿等輔助性形式進行髂腰肌力量訓練。
2.4.1 阿拉C杠難度選用分析
由表3 可知,各參賽隊伍對轉體類難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原地旋轉到行進間轉體旋轉以及目前更高難度的空間方位的轉換,由單一的原地旋轉到各種速度的切換旋轉,都體現了轉體類難度動作的花樣性與觀賞性[5]。大部分高校會選用原地復合轉體類難度,提高成套的難度性與觀賞性。阿拉C杠+吸腿轉為基礎組合的復合型動作技術的變向轉體,其也成為發展趨勢[6]。

表3 阿拉C杠及原地復合轉體難度選用情況
2.4.2 阿拉C杠影響因素分析
阿拉C杠是花球啦啦操旋轉類難度中較為典型的動作,它需要圍繞重心點或者軸體進行圓周或類圓周運動[7]。“阿拉C 杠”難度動作對運動員身體直立的感覺、主力腿踝關節力量、動力腿的髂腰肌力量、腿的柔韌性與靈活性的要求比較嚴格,運動員應特別加強這些部位的能力[8]。
阿拉C 杠對支撐腳踝力量、核心力量以及髂腰肌對擺動腿的控制力量都有一定的要求,通過比賽視頻觀察發現,立踝較低、擺腿時上下移動和擺動腿起點不對的運動員會出現腳下不穩的情況。因此,影響阿拉C杠最主要的因素是踝關節力量、腿部力量和髂腰肌力量。通過線下培訓,訪問相關專家了解到對于初學者運動員,在學習阿拉C 杠技術時:(1)可以先進行顛轉尋找感覺,慢慢再結合訓練方法進行練習;(2)學習的重點在于留頭甩頭;(3)不建議每天都進行阿拉C杠技術練習,但是每天一定要留出5~10min練習轉,保持擺腿轉體的感覺。而教練員也可以根據運動員訓練情況及條件進行提踵練習、留頭甩頭練習、平轉練習、離把練習、四位轉練習等,從而奠定基礎。通過上述方式,提高基礎的同時,增強踝關節肌肉力量、腿部力量和髂腰肌的力量[9-10]。
通過比賽視頻觀察分析,賽場上常用的轉體類難度動作為平轉、立轉和阿拉C 杠。雖然它們是基礎動作,有容錯率高、觀賞性高的特點,但對技術水平要求較高。
通過視頻觀察分析每個運動員在轉體中立踝角度高低都不一樣。立踝較高地完成動作,動作的質量也較高,圈數也較多。經研究調查,表明踝關節力量是轉體類難度動作的基礎,圈數的多少、立踝都與踝關節力量和柔韌有很大聯系。
通過視頻觀察發現,運動員在轉體過程中身體姿態的不同對轉體也有較大影響。研究表明,轉體類難度在運動中對身體姿態起到一定作用。其中,腰腹力量為主要因素,在轉體過程中收緊核心,把轉體范圍最小化,感受轉體時額狀面與水平面呈垂直切面的活動非常重要。
3.2.1 加強踝關節力量和穩定性訓練
不管是轉體類難度,還是其他難度,打好基礎才是前提。踝關節力量是轉體類難度動作完成的基礎和前提,同時踝關節的穩定性也是身體平衡的前提,直接影響著旋轉動作的穩定性與成功率。因此,提高踝關節力量和穩定性是旋轉類技術技巧訓練的基礎和保障。
3.2.2 了解動作要領、評分規則
了解動作要領、評分規則。大部分難度類動作對膝蓋彎曲、腳尖繃直、腿的角度和身體姿態都有一定的要求,也是比賽評分的關鍵。所以在平時技術訓練中,要對錯誤動作及時糾正,以防形成肌肉記憶,確定影響因素,提高訓練效果。
3.2.3 選用適合的難度及綜合性訓練方法
轉體類難度的類型較多,對訓練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根據不同動作所屬的不同類別要采用相對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法和手段。此時,教練員要根據運動員、賽場上不確定因素、對手的選用情況,選擇適合的難度,做出相應的訓練方案,以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