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邵武環境監測站 黃昊
隨著城市化發展,原城市中工業地塊陸續完成“退二進三”“騰籠換鳥”工程,大量工業企業地塊陸續退出,騰出大量工業企業用地[1]。退役地塊在生產過程中排放“三廢”和退出拆除過程中污染物遺漏,都會釋放出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如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這類污染物留存在土壤中持續對與其接觸的人群產生危害[2]。為保障人體健康,防止場地性質變化及后續開發利用過程中帶來新的環境問題,開展場地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工作,確保退役場地環境風險可控。 2014年,原環保部陸續發布場地環境調查系列導則,為場地調查提供技術指南;2018年,生態環境部發布《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36600-2018);2019年,又更新場地環境調查導則,進一步細化用地調查相關要求。
本研究以某退役地塊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該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情況的調查,查明污染分布特征和污染遷移特點,為地塊后續風險評估和修復方案的制訂奠定基礎。
某退役地塊占地面積約110畝,原為軋鋼企業用地,年產30萬噸軋鋼,主要生產車間為軋機車間、煤氣發生爐、加熱爐、坯庫及成品庫等。企業成立于2003年,于2014年停產。生產區主要進行鋼坯加熱、鋼材連軋、剪切、冷卻及檢驗打包等生產活動,整體生產工藝流程見下圖。 原企業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主要固體廢物為一般固廢。主要為廢金屬下腳料、氧化鐵皮、燃煤煤渣等;廢氣主要為軋鋼加熱爐排放的煙氣;廢水主要為軋鋼直冷水和生活污水。根據企業生產特征,地塊存在重金屬(砷、總鉻、鉻、鉛、銅、鋅、鎳、汞、錳)、總石油烴及多環芳烴類有機類污染物。(見圖1、圖2)

圖1 平面布置圖

圖2 軋鋼生產整體工藝流程圖
在對已有資料分析與現場踏勘的基礎上,初步確定場地內部疑似污染區域為生產區(包括軋機車間、煤氣發生爐、加熱爐、沉淀循環池等)、倉庫區(包括成品庫和坯庫)和辦公及其他輔助設施區(包括變電站、煤場和辦公及綠化區)。根據污染識別初步情況,在地塊內布設土壤取樣點位51 個,水樣9個,廠區及外圍表層土壤樣品5個。
1.土壤監測指標
重金屬:鉛、總鉻、鎘、砷、銅、鋅、鎳、汞、錳;
有機物:VOC(53種:包含芳烴類、含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熏蒸劑、鹵代脂肪族化合物、鹵代芳香族化合物、三鹵代甲烷等)、SVOC(53種:包含酚類、多環芳烴類、酞酸酯類、亞硝胺類、硝基芳烴和酮類、鹵代醚類、氯代烴類、苯胺和對二氨基聯苯等)、TPH(2種)、PCBs。
2.地下水監測指標
重金屬:鉛、總鉻、鎘、砷、銅、鋅、鎳;
其他:pH、TPH。(見圖3)

圖3 某退役地塊場地調查點位布設圖
本污染地塊調查評價,土壤污染物篩選值取值優先選取《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36600-2018)中一類用地篩選值,錳國家沒有標準則參考《土壤重金屬風險評價篩選值 珠江三角洲》(DB44/T 1415-2014)中住宅用地標準;地下水污染物選取《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中IV類標準,石油類污染物因子參考《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采用內梅羅污染指數法對污染狀況進行評價。內梅羅綜合指數法[3]P綜 ={[(Ci/Si)max2+(Ci/Si)ave2]/2}1/2[其中(Ci/Si)max2為土壤重金屬元素中污染指數最大值;(Ci/Si)ave2為土壤各單項污染指數的平均值。](見表1)

表1 土壤重金屬污染分級標準[4]
本次場地環境初步調查,在場地內部布設 51 個土壤取樣點位,廠區外圍布設 5 個表層土壤取樣點位,共進行采集分析土壤總石油烴樣品 49 個、揮發性有機物樣品 24 個,半揮發性有機物樣品 37 個、重金屬樣品 124 個、多氯聯苯樣品 8 個。
(1)土壤重金屬:初步調查階段檢測重金屬樣品124 個(12 個平行樣),九種金屬因子(鉛、總鉻、鎘、砷、鎳、鋅、銅、錳、汞)中錳、鋅、砷、鉻三種因子存在超標現象,超標區域主要分布于場地北側鋼坯存放區0-1.0 m/2.0-2.5m、成品庫區域東北角及東側邊界區域表層0-1.0 m、連軋生產區東側車間區域0-1.0m 深度區域土壤中。
(2)土壤VOC/SVOC:初步調查共檢測24個VOC樣品(1 個平行樣)、32 個SVOC 樣品(3 個平行樣),場地內所有監測點位均未檢出揮發性有機類污染物與半揮發性有機類污染物,該場地內基本不存在揮發性有機類污染物污染。
(3)總石油烴:初步調查階段共分析監測49 個樣品(3 個平行樣),其中12 個樣品中總石油烴有檢出,共有2個樣品>C10 段石油烴存在超標現象,超標點位于場地北側連軋生產區區域,超標點位為表層S36-0.5m和S37-3.0m。
(4)多氯聯苯:初步調查階段在場地內變電站及部分其他區域進行多氯聯苯分析監測,共監測8個土壤樣品,監測結果顯示多氯聯苯類污染物均未檢出,說明該場地內不存在多氯聯苯的健康風險。
場地土壤中相關檢出污染物濃度統計結果見表2、圖4。

圖4 土壤污染超標點位分布圖

表2 調查土壤檢出污染物結果統計表
本退役地塊無地下水,只有本場地調查工作階段,現場調查與勘察過程中發現場地內部分低洼區及坑地內存在較多積水,退役場地周邊雨水溝完成建設后,退役場地內已不見積水。根據土層巖性及鉆探實際狀況確定,鉆探深度內無穩定地下水,根據區域資料,場地所在區域地下水主要是風化裂隙潛水,富水性極不均勻,總體水量貧乏。因此,本地塊只對基坑積水進行檢測,未進行地下水檢測。
場地內積水及滲水:初步調查階段對場地內低洼區域坑地積水及滲水進行取樣分析,共獲取4 個滲水與5 個坑地積水樣品,對其中重金屬及部分樣品石油烴進行分析監測,補充調查階段再次對滲水水位較低區域進行取樣并進行總石油烴因子分析,所監測7 種重金屬除六價鉻以外均有檢出,但均未超過本場地篩選標準,石油烴類污染物在水樣中均未檢出。
(1)結合區域歷史生產情況及功能對相關污染物來源與分布進行分析。其中,重金屬污染超標區域主要在鋼坯存放區、連軋生產區東側及成品庫東等區域。其中,場地北側車間連軋生產區及鋼坯存放區等點位可能與歷史生產過程中廢鋼屑、氧化皮等廢物存放有關,調查階段該區域勘探點位(如S38、S60、S61、S3等)表層及淺層土壤中存在一定厚度雜填土,部分區域含有部分黑色物質,初步懷疑該區域重金屬超標主要為歷史生產階段廢渣臨時堆存,以及廠房拆除階段廢物未及時清理,可能直接遺留于地表區域;場地東側空地及成品庫東北角外部區域重金屬超標深度主要位于1.0m 深度區域,根據場地調查階段該區域鉆孔情況,部分區域存在兩層防滲層,且部分區域下層存在較多雜填土及碎石,初步懷疑歷史生產階段該區域道路可能進行過平整與翻修,局部區域填土層中可能含有部分灰渣及爐渣,同時受大氣沉降影響,部分區域表層及淺層土壤中存在重金屬超標現象。
(2)對滲水水位較低區域進行取樣并進行石油烴類污染物因子分析,所監測 7 種重金屬(六價鉻、銅、鎳、鋅、鉛、鎘、砷、錳)除六價鉻以外均有檢出,但均未超過本場地篩選標準,石油烴類污染物在水樣中均未檢出,說明地塊污染物還未產生明顯遷移,污染還是點狀擴散影響。
(3)后續建議。本退役地塊在完成地塊外圍排水溝建設的基礎上,應對北側高臺地向地塊內滲水的問題提出相關的管控措施,避免填埋區存在浸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