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慧
(樂陵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山東德州 253699)
喉癌是一種發生于喉部的惡性腫瘤,而聲門型喉癌作為最為常見的喉癌疾病類型,其病灶主要局限于聲帶部位,患者在發病后以聲音嘶啞及發聲無力為典型癥狀表現,若未能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對癥治療干預,則可引發失聲、呼吸障礙等嚴重并發癥,進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聲門型喉癌在早期階段主要采用手術方式開展對癥治療,常用的術式包括開放性手術及微創手術。前者在開展期間可通過徹底切除病變部位聲帶,進而得到良好的腫瘤病灶清除效果,但由于手術操作期間可對聲帶部位造成不可逆性的損傷,且可為患者造成較大的手術創傷,從而易對患者的預后恢復情況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無法達到理想治療效果[2-3];而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RFA)等微創手術在開展期間則可于微創輔助設備協助下對腫瘤病灶進行精準定位切除處理,由此可明顯減少手術過程造成的創傷,同時可有效保護機體喉部功能,提升手術治療安全性[4]。為進一步驗證微創術式治療早期聲門型喉癌的臨床效果,本研究主要分析RFA 治療早期聲門型喉癌患者的療效,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樂陵市人民醫院2020 年4 月至2021 年4 月接收的40 例早期聲門型喉癌患者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均20 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4、6 例;年齡45~69 歲,平均年齡(54.65±1.46)歲。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5、5 例;年齡46~67 歲,平均年齡(54.69±1.4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樂陵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頭頸部惡性腫瘤診斷治療指南》[5]中早期聲門型喉癌的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③參與研究前未接受相關治療。排除標準:①存在淋巴結轉移表現;②非首次發病;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或手術治療禁忌證;④無法進行術后隨訪者。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喉裂開聲帶切除術治療,具體手術流程如下:術前,協助患者將體位調整為仰臥位狀態,同時有效墊高肩部,待局部麻醉起效后,即可開展常規氣管切開處理及全身麻醉用藥干預;待全身麻醉起效后,于甲狀軟骨中段位置作一橫向切口,同時有效分離頸前帶狀肌等軟組織,當甲狀軟骨充分暴露后,縱向裂開甲狀軟骨至喉腔位置,之后對患側聲帶全層開展切除處理,安全緣寬度大于3 mm;當創面有效止血后,即可對手術區域缺損部位開展修復處理,之后有效關閉喉腔,結束手術。
觀察組患者給予RFA 手術治療,具體手術流程如下:協助患者于術前取仰臥位體位后,即可采用氣管插管方式開展全身麻醉處理,之后于喉鏡(奧林巴斯,型號:ENF-VT2)支撐作用下充分暴露手術位置,然后利用內鏡(沈大,型號:BD - 1 型)對腫瘤病灶范圍展開相應探查;將低溫等離子治療儀(美國ArthroCare 公司,型號:Conlator Ⅱ型)的止血功率設置為3~5 檔,消融功率設置為7~8 檔;之后應用喉鉗將腫瘤病灶充分提起,同時使用低溫等離子刀對距離腫瘤病灶邊緣4 mm位置處進行消融處理,并有效止血。待上述手術操作完畢后,取病灶組織各方向安全切緣開展術中快速冰凍病理檢查,若病理檢查結果為陰性,則可結束手術操作,若病理檢查結果顯示存在腫瘤殘留情況,則需進一步開展腫瘤切除處理。兩組患者于術后行常規抗感染治療并隨訪1 年。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長、住院時長、黏膜部位恢復時長及術中出血量情況。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呼吸困難、肺部感染及咳血。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喉功能保存情況及嗓音聲學功能指標水平。嗓音聲學功能采用計算機嗓音聲學測試系統(Dr.Speech 4.0)軟件進行測試,測試過程中,患者需距離話筒10 cm 位置處發出/e/元音,發音持續時長約為3 s,之后將錄制的音頻發送至測試系統中,由系統對音頻內容展開相應計算,并分別記錄基頻、基頻微擾、諧噪比及振幅微擾指標的水平。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長、住院時長及黏膜部位恢復時長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長(min) 住院時長(d) 黏膜部位恢復時長(d)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 20 14.69±1.91 4.79±0.45 4.45±0.50 11.16±1.77對照組 20 37.15±5.16 7.96±0.79 6.67±0.91 79.56±7.14 t 值 18.255 15.593 9.562 41.584 P 值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2.3 兩組患者術后喉功能保存情況及嗓音聲學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喉功能保存率高于對照組,基頻、基頻微擾、諧噪比 、振幅微擾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喉功能保存情況及嗓音聲學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早期聲門型喉癌是一種腫瘤病灶位于聲門區域的喉癌疾病類型,該病患者在病情發展早期多將手術治療作為首選方案[6]。臨床主要采用喉裂開聲帶切除術等傳統治療術式為早期聲門型喉癌患者開展手術治療,但需通過氣管切開途徑實施后續的手術操作,進而可導致患者術中受到較大的創傷[7],術后康復速度及恢復效果亦欠佳,同時可對機體喉功能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8]。而隨著現代微創診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微創治療術式現已在上述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得到了有效應用,其在手術操作開展后可有效保存患者的喉部功能及改善遠期生存率[9]。RFA 手術是一種近年來廣泛、有效應用于臨床的喉癌微創術式,其在治療操作開展期間可得到更為理想的喉部功能保護效果,該術式在治療操作實施過程中可利用喉鏡輔助支撐完成經口手術操作,無需于術中開展氣管切開處理,進而可避免損傷患者的進食功能,減少不必要的手術治療創傷[10];而術中所同步應用的內鏡輔助干預則可明顯拓寬術者的手術視野,由此顯著提升手術操作精準度,提升整體療效[11];此外,該術式在手術實施期間所利用的消融刀設備則可于消融操作開展期間加快病灶組織周圍小血管的止血凝固速度,同時可避免對病灶周圍組織產生破壞效果,提升手術治療安全性[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長、住院時長及黏膜部位恢復時長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這說明RFA 治療應用于早期聲門型喉癌患者可有效提升手術開展效率,加快術后康復速度,同時可明顯減少手術創傷。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這提示RFA治療早期聲門型喉癌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手術治療安全性。且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喉功能保存率高于對照組,其基頻、基頻微擾、諧噪比、振幅微擾等各項嗓音聲學功能指標水平亦明顯優于對照組;這證明RFA 治療開展后可有效保護機體喉功能,且可維持較為理想的嗓音學功能,進而可明顯提高患者的術后康復質量[13-14]。
綜上所述,為早期聲門型喉癌患者開展RFA 手術治療可明顯加快患者的術后康復速度,提升喉功能保存率,改善術后嗓音聲學功能水平,且不易引發術后并發癥,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