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傳軍,徐紀峰,崔憲春,朱 磊,杜春海,張洪利
(沂源縣中醫醫院骨傷科,山東淄博 256100)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在臨床骨科中較為常見,因老年群體年齡增長會出現骨量丟失的現象,致使骨折發生率增加,故該病多發生于老年人[1]。該病患者腰背部疼痛癥狀明顯,且存在椎體塌陷等外形表現。經皮椎體成形術為治療該病的經典療法,可在影像學技術的引導下,通過傷椎處經皮刺入穿刺針并注入骨水泥的方式來提高椎體強度及穩定性,改善疼痛等癥狀[2]。經皮椎體成形術縱然有多項優勢,但存在椎體高度恢復不理想等問題,為此,臨床提出了聯合實施體位復位的方案,以促使壓縮椎體恢復至正常生理曲度[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體位復位實施后進行經皮椎體成形手術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至10 月沂源縣中醫醫院收治70 例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5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5 例,女性20 例;年齡62~78 歲,平均年齡(69.52±2.33)歲;骨折至手術時間2~8 d,平均骨折至手術時間(5.23±2.33)d;骨折位置:L1椎體7 例,L2椎體6 例,L3椎體4 例,T11椎體3 例,T12椎體15 例;骨折原因:跌倒17 例,扭傷15 例,其他3 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17 例,女性18 例;年齡63~78 歲,平均年齡(70.58±2.68)歲;骨折至手術時間2~9 d,平均骨折至手術時間(5.48±2.09)d;骨折位置:L1椎體8 例,L2椎體7 例,L3椎體6 例,T11椎體4 例,T12椎體10 例;骨折原因:跌倒18 例,扭傷15 例,其他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沂源縣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診療與管理專家共識》[4]中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診斷標準;②新鮮骨折;③達到手術標準;④病歷資料完整且完成3 個月的隨訪。排除標準:①復位、手術禁忌證或不耐受;②由骨折引起周圍神經功能損害;③合并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糖尿病等可能影響骨代謝的疾病;④合并椎體腫瘤等其他骨科疾病;⑤合并精神認知障礙、惡性腫瘤、嚴重性內科疾病;⑥骨水泥過敏;⑦病理性骨折。
1.2 手術方法 研究組患者采取體位復位聯合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局部麻醉成功后,將體位姿勢擺放為俯臥位,墊高雙側髂部(雙側)及胸部,懸空腹部,將俯臥床角度等調整適宜,將頭尾抬高至適宜角度(即脊柱過伸),骨折病椎以重力及牽引力等進行間接性復位,若存在基礎后凸嚴重情況時,以外力按壓定點來促進復位。若達到C 臂機(GE healthcare,型號:OEC 9900 Elite)檢查體位復位良好效果(即傷椎、脊柱達到正常生理曲度)后,進行經皮椎體成形術。消毒鋪巾,將正側位透視角度調整好,確保不影響手術判斷。穿入骨水泥注入器,把握好穿入深度,判斷是否處于拔絲階段,若是則填充骨水泥,期間以檢測穿刺方向及骨水泥流注情況等謹防外露,骨水泥凝固后退針。對照組患者術前不進行體位復位操作,行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步驟與研究組一致。治療后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康復訓練及藥物等治療,并持續進行為時3 個月的隨訪跟蹤。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VAS 評分0 分為無痛,10 分為疼痛強烈,評分與疼痛程度成正比[5]。②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Cobb 角。以X 線測量傷椎上一個椎體終板至傷椎下一個椎體終板的Cobb 角,Cobb 角越大,脊柱后凸畸形程度越發嚴重[6]。③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椎體高度。以X 線測量椎體高度,包括椎體前緣高度、椎體中部高度,測量值越高,椎間隙高度恢復程度、椎體生理序列越好[7]。④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Oswesty 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分。該量表總分50 分,評分越高,椎體功能越差[8]。⑤比較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生活質量。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評定術后3 個月兩組患者生活質量[9],該量表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及總活力,采取百分制評分,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不同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VAS 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VAS 評分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 個月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周、1 個月研究組患者V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VAS 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VAS 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 <0.05。VAS: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研究組 35 6.26±0.96 2.12±0.82* 1.34±0.84* 0.86±0.65*對照組 35 6.33±0.97 3.25±0.24* 2.35±0.22* 0.89±0.69*F 時間,P 時間 1.956,<0.05 F 組間,P 組間 1.703,<0.05 F 組間×時間,P 組間×時間 0.047,>0.05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Cobb 角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Cobb 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周、1 個月、3 個月兩組患者Cobb 角均低于術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Cobb 角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Cobb 角比較 (°,±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研究組 35 21.69±2.68 8.79±0.91* 9.15±1.91* 9.40±1.86*對照組 35 21.65±2.39 15.99±2.22* 16.41±2.22* 16.71±2.23*F 時間,P 時間 4.494,<0.05 F 組間,P 組間 3.667,<0.05 F 組間×時間,P 組間×時間 3.723,<0.05
2.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椎體高度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椎體前緣高度、椎體中部高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周、1 個月、3 個月兩組患者椎體前緣高度、椎體中部高度高于術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椎體高度比較(mm,±s)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椎體高度比較(mm,±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 椎體前緣高度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研究組 35 16.79±0.55 20.52±0.56* 21.84±0.33* 24.52±0.97*對照組 35 16.99±0.70 18.40±0.92* 20.90±0.83* 22.70±0.69*F 時間,P 時間 2.911,<0.05 F 組間,P 組間 1.557,<0.05 F 組間×時間,P 組間×時間 2.261,<0.05組別 例數 椎體中部高度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研究組 35 17.35±0.54 20.74±0.33* 21.74±0.58* 23.85±0.74*對照組 35 17.30±0.34 18.25±0.52* 19.64±0.22* 21.33±0.44*F 時間,P 時間 5.980,<0.05 F 組間,P 組間 5.007,<0.05 F 組間×時間,P 組間×時間 4.329,<0.05
2.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ODI 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OD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1個月、3個月兩組患者ODI評分低于術前,且研究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ODI 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ODI 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 <0.05。ODI:Oswesty 功能障礙指數。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研究組 35 40.44±5.63* 18.96±2.64* 16.52±2.33* 14.11±1.24*對照組 35 40.51±5.88* 20.43±2.75* 18.57±2.52* 16.91±1.99*F 時間,P 時間 0.570,<0.05 F 組間,P 組間 0.884,<0.05 F 組間×時間,P 組間×時間 1.766,<0.05
2.5 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SF-36 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軀體健康、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及總活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SF-36 評分比較 (分,±s)

表5 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SF-36 評分比較 (分,±s)
注:SF-36: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
組別 例數 軀體健康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 總活力對照組 35 85.23±4.42 82.02±3.32 87.24±3.08 82.05±3.26研究組 35 73.26±4.53 70.78±3.73 75.66±3.14 71.27±3.17 t 值 11.189 13.317 15.576 14.025 P 值 <0.05 <0.05 <0.05 <0.05
經皮椎體成形術屬于微創手術,操作簡便且創傷性小,對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實施經皮椎體成形術手術可提高有創操作安全性,恢復椎體穩定性,減輕疼痛,提高脊柱功能[10]。但是單純采取此手術在改善患者椎體后凸畸形方面卻效果不佳,本研究聯合體位復位治療,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周、1 個月研究組患者V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經皮椎體成形術聯合體位復位利于減輕術后疼痛。分析原因,經皮椎體成形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可減少手術創傷,術前進行體位復位,將為經皮椎體成形術的開展準備良好的椎體生理穩定性結構,減小手術難度,輔助手術治療高效完成,這對于減輕術后疼痛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周、1 個月、3 個月兩組患者Cobb 角均低于術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術后1周、1 個月、3 個月兩組患者椎體前緣高度、椎體中部高度高于術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術后1 周、1 個月、3 個月兩組患者ODI 評分低于術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提示經皮椎體成形術聯合體位復位有利于促進Cobb 與椎體高度恢復。分析原因,體位復位本質上屬于一種物理療法,首先使患者脊柱處于背伸狀態,再以前縱韌帶過伸牽拉操作,使壓縮椎體前中柱達到椎體生理曲度復位及減小后凸角度的效果[11]。在經皮椎體成形術實施前采取體位復位措施利于手術開展及手術預后,不但可在術前改善椎體高度及角度,而且可為穿刺針提供良好的操作空間,減輕骨水泥注射阻力,使其充分彌散于傷椎中,進而減少骨水泥外滲概率,增強骨水泥支撐及穩定椎體的作用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軀體健康、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及總活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經皮椎體成形術聯合體位復位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原因,經皮椎體成形術前采取體位復位措施,會提前對傷椎骨塊及骨折縫隙進行回納與縮小,使其達到正常生理曲度及終板平行水平,降低患者經皮椎體成形術后出現鄰近椎體骨折發生率,在增強手術療效的基礎上提高治療預后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2]。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部分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經皮椎體成形術前采取體位復位適宜、有效且安全,但對于椎管內存在骨碎片、椎體爆裂性骨折、椎體后緣骨折等患者而言,應禁止或謹慎在術前采取體位復位措施。
綜上所述,對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體位復位實施后進行經皮椎體成形手術,利于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促進其Cobb 角和椎體高度恢復,增強椎體功能,使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