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蘭嵐,王景,阮云
(安徽省圖書館,安徽 合肥 230001)
2021年6 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以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作為首要任務,著力補齊城鄉基層短板,努力促進城鄉協同發展,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大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增加和優化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提供者,毫無疑問要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入研究鄉村振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建設,對推動“十四五”期間公共圖書館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自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旨在推動和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尤其是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規。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18—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其中,《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該政策作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關鍵性的制度設計,明確了構建的目標任務,規定了具體的建設標準;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則明確要求“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融合發展,增加優秀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為廣大農民提供高質量的精神營養”。《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強調“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貫徹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為公共圖書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
“十三五”時期,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全面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戰略,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以下簡稱《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兩部公共文化領域法律[1]。公共文化領域法律法規的相繼出臺,構筑了保障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基本法律制度,為我國公共圖書館“十四五”時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夯實了法治基礎。尤其是2021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了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鄉村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絡和服務運行機制,拓展鄉村文化服務渠道,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務,這為構建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服務體系,提供了最直接的法律依據。為貫徹落實相關法律法規,2020年和2022年,安徽省相繼出臺了《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和《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辦法》,為公共文化領域法律法規的落地生效提供了堅實保障。
農村一直是公共文化建設的薄弱之處[2]。關于鄉村文化振興,安徽省具有典型參考指導意義。安徽是農業大省和農村改革主要發源地,城鄉之間經濟發展差異很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是該省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戰略選擇。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服務體系建設對于構建和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在公共圖書館體系建設中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思想,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借助城市圖書館的文化資源優勢,以總分館建設、流動服務、送文化下鄉等舉措,向農村地區提供文獻資源和文化服務,推動農村地區公共圖書館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供給,彌補農村公共圖書館建設投入不足問題,改變城鄉文化資源失衡,是保障城鄉居民基本文化權益,實現文化服務均等化,推動公共圖書館服務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途徑。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以縣域總分館建設為抓手,基本形成了以安徽省圖書館為全省聯盟中心館,市級圖書館為區域中心館,縣級圖書館為縣域總館,鄉鎮文化站點為分館,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為服務點組成的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
安徽省轄有16個地級市,45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50個縣(合計104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262個街道、968個鎮、262個鄉、9個民族鄉(合計1 501個鄉級行政區劃單位),3 570個居委會、14 427個村委會。目前,安徽已基本建成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圖書館體系,并以縣域圖書館總分館建設為主要抓手[3],依托全國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等形成較為完備的全省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服務體系。同時推動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達標升級,新建的縣級“兩館”達到部頒一級館標準。在第六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中,安徽省共有90個公共圖書館被評為上等級,推動了該省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根據2021年數據統計,安徽省公共圖書館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全省公共圖書館普通文獻館藏總藏量3 770萬冊(件),其中:省級館389.31萬(冊、件)、市級館1 140.73萬(冊、件)、縣級館2 239.96萬(冊、件),同比增長13.6%,增長主要來源于紙質圖書。2020年,安徽省常住人口6 102.7萬人,人均館藏量達到0.62(冊、件)。2021年,安徽省公共圖書館建設基本情況見表1所示。

表1 2021年安徽省公共圖書館建設基本情況
在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中,服務網絡的構建是重中之重[4]。由于各級公共圖書館的建設主體是按照分級管理隸屬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門,為推進不同層級圖書館網絡建設,安徽省公共圖書館主要采取兩種做法:一是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直接建設分館和服務點;二是縣級圖書館與鄉鎮(街道)、村(社區)圖書館合作,建設總分館。
2013年,安徽省開展農村公共圖書館服務一體化建設試點工作,2014年建成試點20個縣左右。2015年,在總結農村公共圖書服務一體化建設試點工作經驗基礎上,在全省62個縣(市)全面開展縣級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建立以縣級公共圖書館為總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為分館、村農家書屋為服務點的縣域圖書館總分館服務網絡。至2020年,共建成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131個,鄉鎮分館1 278個,直屬分館526個,村級服務點16 913個,自建服務點1 301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公共圖書館服務設施網絡[5]。
鎮街、村(社區)分館、農家書屋是安徽省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在城鄉基層的延伸和普及。201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安徽省鄉鎮綜合文化站服務標準》,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點的建設管理,改善鄉鎮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縣級圖書館也紛紛在本行政區域內的鄉鎮綜合文化站點建立公共圖書館分館,至2020年底在鄉鎮綜合文化站建立了1 278個基層圖書館。自2005年起,安徽省農家書屋就開始試點建設,截止到2020年底,已累計建成農家書屋16 913個,所有行政村實現了全覆蓋。公共圖書館總分館與農家書屋相互銜接和配合,形成相對完善的安徽全省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將圖書館服務的觸角延伸到基層末端。
為推動資源整合,提升服務能力,2014年,安徽省圖書館牽頭安徽全省各級公共圖書館成立了安徽省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聯盟(2017年更名為“安徽省公共圖書館聯盟”)。截至2020年,聯盟成員館共計131個,其中省級館1個、市級館22個、縣(區)級館108個。該聯盟開展品牌聯創、活動聯辦,平臺共建,推動安徽全省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場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共建共享,提升安徽省公共圖書館服務標準化和均等化水平。特別是聯動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方面,聯盟圍繞重要時間節點組織成員館立足讀者需求,精心策劃主題系列活動,吸引更多讀者走進圖書館、利用圖書館,年策劃開展閱讀推廣活動15 000場次以上。其中,安徽省圖書館牽頭安徽全省公共圖書館聯合開展“江淮讀書月”,通過“講、閱、展、演、賽”+“線”的“5+e”活動模式,在安徽全省范圍同時開展為期1個月的主題系列活動。僅2021年“江淮讀書月”期間,安徽全省各級公共圖書館共計開展各類活動3 600余場,更好地為城鄉居民提供“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優質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2022年3月出臺的《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辦法》,將每年9月確定為“江淮讀書月”,安徽全省公共圖書館聯盟的讀書月活動正式進入法制化協作軌道。
安徽省各級公共圖書館在充分利用文化陣地和文獻資源開展各種文化服務的基礎上,不斷利用新技術、新媒體、新理念創新服務方式,拓展圖書館傳統服務模式,加大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力度,服務效能逐步提高。2021年,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但安徽全省公共圖書館各項服務指標已經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部分指標較疫情前增長明顯。其中,安徽全省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長15.52%,實際持證讀者數量增長35.73%,舉辦閱讀推廣活動數量增長65.12%,這說明城鄉居民對公共圖書館的文化需求熱情不減,安徽全省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得到明顯提升。2021年安徽省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見表2所示。

表2 2021年安徽省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情況
安徽地域文化底蘊深厚,獨具特色,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為圖書館建設特色館藏提供優渥的土壤。安徽省各級公共圖書館在開展文獻資源建設和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尤其重視對特色文化資源的保存與利用。如:安徽省圖書館設立了徽州文化專藏,渦陽縣圖書館設立了專門的老子文化藏書室,樅陽縣圖書館設立了“樅陽名人館”,黃山市圖書館和歙縣圖書館也都設置了獨立的徽文化書架等。公共圖書館積極挖掘特色館藏資源,探索依托特色館藏開展特色閱讀推廣活動,打造特色文化活動品牌。在2020年舉辦的優秀服務品牌和優秀服務案例征集評選活動中,安徽全省公共圖書館共提交了48個服務品牌和52個服務案例,大部分品牌和案例都立足各自特色館藏,內容涵蓋總分館建設、志愿者服務、關愛特殊人群、開展親子閱讀活動、打造讀書節(會)、創設特色活動等多個方面,最終評選出20個優秀服務品牌和優秀服務案例,進行推廣與示范。
在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建設與服務過程中,安徽省內區域和城鄉發展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性,導致安徽省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問題,距離真正實現公共圖書館服務“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安徽省五級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服務體系雖然已基本建成,但尚未真正實現館與館之間業務的互聯互通與共建共享,各級圖書館在本質上還是獨立運行[6],縣級公共圖書館在整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中,其作為承上啟下“服務節點”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也未形成真正的聯動發展態勢。聯盟由于受“條塊分割、分級財政”等體制因素制約,加上缺乏長效的運行機制和保障體系,聯盟成員館間雖然聯系密切,交流頻繁,但各館間相對松散的狀態依然沒有根本性改變,安徽省公共圖書館聯盟“聯合體”的特征并不明顯,館藏、場地、人力等資源共建共享不充分。久而久之,“聯合體”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微弱,這種缺乏長效機制保障的“一體化”體系將逐步喪失活力。
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依賴于服務設施標準化和投入平均化兩條路徑。目前,安徽省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水平差異化依然非常明顯,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十分突出,總體上呈現“南強北弱、東強西弱”的局面。公共圖書館發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城市的經濟水平跟農村相比要更加發達,政府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人力來加強城市公共文化基礎建設和服務保障,而鄉村的綜合保障水平較城市有很大差距,導致公共文化設施布局中存在比較嚴重的城鄉不均等性,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投入失衡,城鄉之間缺乏要素的雙向流動和融合機制。中心城區往往優于縣級市區、縣級市區又優于鄉鎮街道,城市集中的資源和便利的交通使公共文化服務的可獲得性遠遠優于發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均偏低的鄉村地區。第二,區域間發展的不均衡。安徽省南北經濟發展不均衡,皖北總體發展水平不及皖南,且皖北人口密集,進一步稀釋公共文化資源。因此,由于整體發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區域在基礎設施建設、人員配備、讀者服務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同時,傳統的屬地管理模式導致文化資源利用率低下,存在事實上的不均等。
公共圖書館縣域總分館建設主要依托縣級圖書館、鄉鎮文化站和村農家書屋,目前雖然已在安徽省范圍內所有的鄉鎮和村建立了基層圖書館(室),但在圖書資源總量、圖書館基礎設施、運行經費、專業技術人員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問題,基層圖書館很難開展正常化和專業化的服務[7]。以農家書屋為例,農家書屋的管理方式普遍較為松散,很多農家書屋沒有專職人員,一般由村干部兼職,很少有農家書屋可以正常開放,而且農家書屋采購的圖書資源數量少、種類單一、流通性不足,實際效果自然很差。同時,基層圖書館服務點之間相對孤立,圖書資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也無法有效地在一定范圍內流轉,未能有效發揮基層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文化陣地作用。
解決鄉村振興問題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鄉村振興戰略需要依靠城鄉融合,依托城市力量,以實現雙向互動、雙重發展。“十四五”時期,各級公共圖書館應完善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路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新局面,共同推進公共圖書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從而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2017年11 月《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標志著在國家層面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公共圖書館建設的一系列制度,從設立、運行和服務等各個層面對公共圖書館科學定位與統籌發展進行頂層設計,明確了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中的合理布局、重點內容、關鍵問題,起到了綱舉目張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公共圖書館的建設水平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各地政府需要出臺落實與《意見》《公共圖書館法》等政策法律相配套的規章制度,進一步優化細化各地公共圖書館建設的頂層設計。通過完善有關圖書館建設人財物方面的政策法規,明確各級政府在公共圖書館建設和運行中應履行的主體責任和所承擔的義務,將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納入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工作任務中去,明確各級公共圖書館在公共文化建設中的管理和服務職責,為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強而有力的政策法律保障。堅持政府主導和行政推動是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建設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性保障。政府要在領導機制、推進機制、保障機制、管理機制等方面實現對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主導,統籌規劃城鄉一體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目標、財政投入、運行機制、工作重點、網點布局等,推進區域內的公共文化資源整合與調配,實現其效用最大化,均衡服務城鄉居民[8]。
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彌合城鄉公共文化發展鴻溝的有效抓手。構建公共圖書館“中心館+總分館”分層服務網絡體系,也就成為構建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體系的重要途徑,通過強化市級圖書館中心館職能,全面深化縣級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分層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為城鄉居民提供標準化、均等化的服務。一方面,中心館與總分館中的“總館”應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統一策劃與組織,分館和服務點則可按照統一部署,強化各類服務的組織實施,真正實現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共享;另一方面,完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可將《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確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落到實處,彌合城鄉公共文化發展鴻溝。也就是說,在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可以“中心館”為依托,以總分館建設為抓手,統一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統一展示圖書館資源、活動、場地等信息,方便讀者一站式獲取圖書館服務及資源[9]。
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城鄉二元文化結構,也是必須要面對與解決的問題。推進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建設,就是推動城鄉文化融合發展,最終目的是要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在區域范圍內為城鄉居民提供統一、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滿足城鄉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在圖書館建設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需要加強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特別是城市公共圖書館對農村公共圖書館文化資源的輸送,保障農村居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一是要推進城鄉公共圖書館文化資源的統一采購,加強對農村地區的文獻資源配送,推動區域內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統籌文獻資源的統一采購,可以實現文獻資源互補,優化文獻信息資源配置。二是要統籌城鄉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流轉規程與借閱規則,統一城鄉圖書資源物流配送,實現城鄉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的正常流通與定期更新。三是加強數字網絡化建設,構建智慧管理與服務平臺,突破時空限制,平衡鄉村地區公共文化資源的輸入和輸出,最大限度實現城鄉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為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建設注入新的動力。通過大力開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把文化資源送到城鄉居民身邊,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同時借助微博、微信、短視頻等新型技術和媒體,將符合鄉村實際和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思維帶到鄉村,充分挖掘和展示鄉村文化,增強鄉村文化自信。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二條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基本要求,《公共圖書館法》也在總則、設立、運行和服務等各個層面規定了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制度,鼓勵社會力量以自籌資金、參與管理、志愿服務等方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我國由于經濟及城鄉二元發展結構,鄉鎮圖書館、村(社區)圖書室建設一直是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中的薄弱環節,特別是存在人員、經費缺乏等困難的農村地區圖書館,日常運行管理存在很多問題。因此,融合公民、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社會多方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建設,既是貫徹落實《公共圖書館法》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途徑。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建設,可以形成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社會投入為輔的多元化投入體制,進一步深化服務網絡層級、探索向服務體系末端延伸的新方式,不斷健全農村圖書館建設新機制,逐步縮小農村讀者與公共圖書館服務的物理距離,不斷提升基層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實現普遍均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