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莎,周淑云,劉沄沄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長沙是一座文化底蘊厚重、旅游資源豐富的山水洲城,旅游經濟占長沙GDP的比重逐年加大。根據湖南文化旅游行業統計監測數據,僅2021年“五一”假期期間,長沙市共接待游客500.2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4.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8.04%、53.28%[1]。2020年年底,長沙市被評定為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后,長沙市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來助推長沙旅游經濟的發展。2021年12月9日下午,長沙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強調要促進智慧文旅聯動共享,推動旅游產品、旅游項目串點、連線、擴面,打造歷史文脈獨特標識,放大“山水洲城”獨特魅力,充分彰顯城市歷史厚度和文化溫度[2]。
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是文化旅游生態文明深度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圖書館吸引民眾的一個亮點。在文旅融合的新時代,積極建設和挖掘地方文獻資源館藏,因地制宜推出符合當地旅游業發展實際的推廣活動,已成為當前公共圖書館的重要任務。
當前,學者們對于公共圖書館參與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聚焦以下主題:(1)任務和目標。通過探討文旅融合過程中公共圖書館自身的角色定位、服務觀念和發展觀念,推動我國公共圖書館在新時期蓬勃發展。如艾雨青、李雅[3]指出,在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的今天,公共圖書館應該發揮其文化、教育等社會功能,并發揮其自身文化資源的優勢,積極投身于文化旅游事業中,促進文化旅游持續穩定發展;陳麗、史瑛瑛[4]以公共圖書館實施文旅融合的政策與實踐為出發點,提出了在文化和旅游密切交流的今天,公共圖書館必須要承擔起文旅融合的使命。(2)發展路徑與策略。即探討公共圖書館參與文旅融合的模式和路徑,周淑云、盧思佳、冉從敬[5]以文旅融合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為基礎,梳理了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理論內涵,提出了以“點-線-面”為線索的3條發展路徑;黃安妮、陳雅[6]對公共圖書館工作與文旅融合政策的耦合性進行了分析論證,并結合具體案例,指出了4條有助于公共圖書館參與文旅融合的服務路徑。(3)實踐與案例總結。如林艷[7]通過深入分析福州市圖書館對“+旅游”業務體系的建設與實際應用來分析公共圖書館開展文旅融合的可行性;李媛、邱奧欣、經莉[8]則以江寧區圖書館“跟著大學老師讀經典”系列活動為基礎,介紹了“閱讀+旅游”為中心的文旅融合創新方式,以期通過案例為公共圖書館更好地利用文化旅游資源、促進閱讀推廣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筆者通過中國知網平臺(CNKI)進行檢索,構造檢索式為“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地方文獻”,檢索時間限定為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共檢索出39篇相關文章。其中,僅有8篇文章結合實例對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推廣情況進行了研究。如盛興軍、張璐[9]通過調研浙江省市級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及宣傳推廣情況,針對其存在的問題和亮點,從兩個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顧美雯[10]以文旅融合背景下上海市嘉定區圖書館開展的地方文獻挖掘研究為切入點,結合具體實踐,為公共圖書館參與文旅融合指明了新方向。
綜上所述,隨著文旅融合發展的推進,當前國內圖書情報學界對于“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主題的研究有所建樹,但現有研究對公共圖書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推廣實例研究不足,有待深入探索。因此,本文以長沙市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推廣實踐為研究實體,分析其在開展地方文獻推廣實踐中的模式和思路,以期為我國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事業發展與實踐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參考。
在地方文獻資源的種類和數量上,公共圖書館一般遠超該區域內其他系統。因此,通過收集、整理、保存、開發、利用這些資源,可以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優質旅游資源,既促進了當地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又能夠為文旅融合注入新的動力。
紙質文獻資源是我國圖書館地方館藏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它進行收集、整理能夠記錄本地區在不同時期的行業發展進程以及社會風俗、自然資源的變化,以便更好地為后續各項研究服務。
除了紙質文獻資源,公共圖書館也應該利用自身人員、技術、設備等優勢,將地方文獻整理成數據庫,有效提升地方文獻的利用率。以長沙市圖書館為例,目前已開發了涵蓋地方文藝、非物質遺產、文物、人物的4個自建地方特色數據庫。另外,長沙市圖書館也提供了長沙地方文獻數字服務平臺,對長沙市地方文獻資源進行了分類匯總,實現了文旅融合視域下的資源共享。
公共圖書館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為人民群眾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閱讀空間。在文旅融合的視域下,可以設置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題圖書館,并提供配套的閱讀平臺、資源庫等,提高公共圖書館對讀者和游客的吸引力。以長沙市圖書館為例,“長沙人文館”是該館設置的一個具有湖湘特色的館中館,保存和展示了許多傳統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獻資源,構建了了解和查閱湖湘地方文獻資源的空間。現代化的地方文獻閱讀平臺也有助于公共圖書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更好地以自身專業文化資源支持當地旅游業發展。例如,長沙市圖書館于2016年正式啟動了“聲音圖書館”計劃,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以語音形式展現長沙歷史和風貌的機會。在長沙市圖書館和長沙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該項目逐步形成了口述長沙、長沙童謠、百優工匠、星城舊影、鄉音讀詩等一大批具有長沙地方文化特色的有聲讀物、音效庫、聲音作品。此外,長沙市圖書館還按照讀者的閱讀需求,建設了精品數字閱讀內容、配備優質的有聲讀物資源庫、開發了《讀書友岳麓》《聽見老長沙》等有聲閱讀文創,讓游客和長沙市民領略到“網紅”長沙的獨特魅力[11]。
公共圖書館作為文化惠民工程中的主力軍,始終承擔著“文化加油站”的任務。“十三五”時期,全國共有117個國家級公共圖書館示范區建設完成,公共文化示范區的創建也帶動了當地公共圖書館保障條件與服務效能等方面的高質量發展,其積極向好的發展態勢贏得了民眾的一致好評,也提升了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服務力[12]。在文旅結合新形勢下,公共圖書館與旅游業的合作適應了中央提出的“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議,圖書館可以在自身的推廣中加入旅游元素,而旅游業可以借助公共圖書館專業的文化服務力進行“文化”+“旅游”的宣傳推廣,實現文化與旅游推廣的雙贏。
截至2020年年初,全國范圍內約有2000余個縣級圖書館建立起以縣級圖書館為總館,鄉鎮、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分館的共建共享體系,有效促進了公共圖書館與鄉鎮、社區等基層圖書館在公共閱讀資源方面的整合和互聯[13]。公共圖書館作為文旅融合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總分館優勢與旅游有著天然耦合性,可以通過遍布縣鄉村各個角落的共建共享服務推動全域旅游的進一步發展,使得文化場所成為旅程中的一抹風景,而旅游場所也更富有文化底蘊。如長沙市圖書館聯動各分館推出的“長圖出發、閱見長沙”活動,通過閱讀長沙地方文獻深入了解長沙市,打卡長沙市歷史文化街區,走訪長沙市文化遺產,近距離觸摸城市肌理,有效地推動了文化和旅游的進一步融合。
公共圖書館以其完善的文化設施和健全的服務體系,提供富有文化屬性的研學旅行產品,已逐漸成為研學旅行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因此,在文旅融合的探索初期,提供研學旅行服務能夠幫助公共圖書館更好地融入文化和旅游相交織的時代背景。長沙市圖書館作為市級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始終積極地發揮自身的教育和旅游功能,不斷探索文旅融合的實踐路徑。“長圖出發 閱見長沙”城市閱讀計劃是長沙市圖書館一個別出心裁的嘗試,給參與者提供了近距離接觸長沙市非遺特色文化的機會,在提高地方文獻利用率的同時,也給讀者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沉浸式體驗。(詳情見表1)[14-19]。長沙市圖書館館長王自洋表示,希望通過該活動“讓大家‘走進一座館、愛上一座城’,從而在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發出圖書館的聲音”[20]。

表1 “長圖出發閱見長沙”城市閱讀計劃
文旅融合視域下,公共圖書館不該局限于開展傳統的地方文獻閱讀推廣活動,而應緊跟時代的腳步,關注特色活動。“書香夜市”是長沙市圖書館獨具特色的地方文獻推廣活動。長沙地攤經濟始于火宮殿,從清末到現在已經延續了四百多年。長沙市圖書館走進火宮殿擺攤,既可以使二者在空間和時間上相互嵌入,又可以提高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旅游影響力,給夜市增添文化溫度。在書香夜市攤位上,游客們可以參加“鄉音讀詩”“知識盲盒”等活動,贏得創意明信片、瀟湘八景筆記本。比如通過歷代名人詠長沙的詩詞猜長沙著名旅游景點,或是挑戰四大名著中的生僻字、成語。“陽春”與“白雪”的創意融合,打造了獨具長沙傳統文化氣質的“書香夜市”。長沙閱讀文化與長沙飲食文化的跨界碰撞,結合獨到的閱讀推廣活動、手作體驗、文創展示,讓每位市民、食客、游客,都能深切體會到長沙作為“魅力星城”的獨特吸引力(詳情見表2)[21-23]。

表2 “書香夜市”地方文獻推廣活動
要提高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文旅融合的影響力,必須要以合作交流為手段,增進與其他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機構間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將本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切入點,與全國各地的兄弟圖書館合作,共同開展地方文獻閱讀推廣活動,擴大地方文獻吸引力。如長沙市圖書館和紹興市圖書館于中秋佳節之際開展了“故鄉·他鄉”線上讀者交流會,為兩地的市民朋友搭建了溝通兩地中秋文化習俗、共唱兩地中秋童謠的橋梁,促進了城市間文化交流,也有效提升了兩地讀者對對方城市的興趣[24]。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應當注意到地方文獻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及不同種族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放眼國際,增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25]。長沙市圖書館于2017年擔任了“東亞文化之都”項目的中方文獻資源中心。該項目由中日韓三國聯合舉辦,每年選擇各國的一個城市作為主辦方開展交流活動,能夠促進3個國家間文化與藝術的碰撞、交流,以及東亞地區文化與藝術的繁榮發展[26]。“東亞文化之都”品牌是連通湖湘文化和東亞文化的一座橋梁,能夠跨越時空限制,給日本、韓國甚至全世界帶來一份獨具古城長沙特色的文化盛宴,傳播了中國文化,為長沙甚至中國的旅游業發展打下強有力的文化基礎。
圖書館的文化創意產品是當地文化情懷的縮影,能夠有效提高圖書館的民眾關注度,進而增強公共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影響力,促進公共圖書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2019年,長沙市圖書館新三角創客空間在閱讀手帳文創嘉年華期間特別啟動“閱天下”閱讀手帳漂流活動,面向全國漂流出文學歷史和美食旅行兩款手帳本。手帳本別出心裁地融入了岳麓山環境音、長沙街巷人聲、長沙童謠等具有長沙特色的音頻資源。它不僅是手賬本,也是一種文化載體,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外地的讀者展示長沙聲音和長沙故事,提供一次別開生面的紙上長沙之旅[27]。
地方文獻資源相對于其他文獻資源而言,更具有地域性、資料性、多樣性和歷史性,不僅可以宣傳當地的特色文化,還能服務于文旅融合項目[28]。因此,圖書館應組織專門人員對地方文獻資源進行征集、匯總、開發,將讀者利用率高的文獻匯總進行二次加工,為當地旅游局、景點、文藝創作、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機構和個人提供強大的旅游信息和數據支持。圖書館還應該借助音、視頻等多媒體形式豐富地方歷史文獻資料載體形式,努力構建當地特色的歷史文獻資料庫,幫助讀者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地方文獻資源,提升讀者對地方文獻的興趣。另外,圖書館應當抓住文旅融合的契機,創新館舍建設,在外觀設計和館內布置方面都要保留地方特色元素,引導讀者對其文化內涵的思考。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趨勢要求圖書館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立足當地文化特色,融合文獻資源與信息服務,結合旅游宣傳活動,打造文旅融合品牌。首先,圖書館需挖掘和提煉地方文獻中的特色元素并結合時下熱點,設計出相關文創產品,作為活動宣傳的載體。如長沙市圖書館結合長沙非遺元素和萌寵文化創意打造的“湖湘貓”IP,推動了湖湘優秀文化的傳播。其次,通過全媒體平臺宣傳品牌活動,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與讀者互動,擴大宣傳的覆蓋面,提高閱讀品牌的認知度,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地方文獻閱讀活動中來,增進對本地文化的理解。最后,應該加強國際人文交流,開展與世界其他圖書館的常態性學習交流活動。堅定文化自信,做地方文化、中國文化的友好傳播使者,讓外國游客感受到中國的魅力,助推我國旅游業進一步發展。
2018年,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發布了《全球愿景報告》,明確指出與外界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對創建一個強大、統一的圖書館領域至關重要[29]。在發展文化旅游、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應該加強地方文獻共建共享,與相關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形成文旅融合發展的合力。首先可以與旅游部門合作,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路線或是開展研學活動。如長沙市圖書館圍繞橘子洲景區、新民學會舊址、岳麓山景區,設計了“歷史文化之旅”兩日游(一日游)路線,便于游客感受古城長沙的文化底蘊[30]。其次,與檔案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聯動,如長沙市圖書館與長沙市檔案館聯合舉辦了“一部書,一座城——民國長沙城市檔案展”,通過展出1934年《長沙市指南》的相關內容,生動重現了長沙城的民國記憶,有效地推動了文旅融合實踐[31]。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3月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文件指出要堅持以總分館制為抓手,優化基層設施布局,包括圖書館在內的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新時期要推進文旅融合創新[32]。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應該利用總分館體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與教育、研學等多元文化和旅游需求的融合發展[33]。如長沙市圖書館總分館的成員館“楊花書院”分館,依托村內的人文資源,拓展民宿、研學、文化交流等服務項目,將分館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文化地標,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村民前來打卡。另外,位于望城區丁字灣街道的茶園子鄉村書吧(長沙市圖書館望城區流通服務站)以書吧為載體,借助丁字灣街道周邊豐富的文旅資源,以活動帶流量,以流量助發展,打響了“稻田里的書香”品牌,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領略到當地的旅游特色,也讓游客在旅游中感受了當地獨特的地方文化氛圍[34]。
地方文獻是地方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縮影,它肩負著傳承地方文脈的使命。公共圖書館基于文旅融合背景開展地方文獻資源推廣實踐,既可利用圖書館的館藏資源、閱讀空間、文化服務力、共建共享體系等優勢為當地旅游產業提供支持,又能夠進一步豐富地方文化旅游資源,推進文化旅游的宣傳工作。目前,公共圖書館所開展的地方文獻資源推廣實踐還有待完善,需要深度挖掘地方文獻資源、打造文旅品牌、加強地方文獻共建共享、完善總分館制體系。公共圖書館要抓住文化和旅游相交織的契機,成為文化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撐力量和推動力量,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秀文化和優質旅游資源的需求,推動旅游高質量發展與文化高效能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