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杰

競爭是商業世界的常態,不少人甚至會借用戰爭來比喻商業競爭,而作為大師級的領導者,蘋果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他們是怎么處理商業競爭問題的呢?讓我們來看看《戰略思維》這本書中,作者總結的四種策略。
第一種策略是“小狗戰術”。小狗戰術這個說法,來自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讓·梯若爾和經濟學大師朱·弗登伯格。它的意思是,盡可能讓自己看起來人畜無害,讓競爭對手對你的意圖完全不知情,甚至要通過偽裝和誤導來讓市場搞不清楚你的真正意圖。
在被市場和競爭對手低估的情況下,當你進入一個新領域時,會給你帶來優勢。
喬布斯是一個強硬的企業家。但是,他也是采用小狗戰術的高手。比如,喬布斯在做iTunes音樂商店時,就采用了這種策略。
當時,喬布斯需要跟大型音樂公司談判,讓這些手中掌握著很多音樂版權的公司,同意蘋果以每首歌99美分的價格在自己的線上商店出售。大型音樂公司其實并不喜歡這個方案,它們更喜歡以專輯為單位來銷售音樂作品,價格也更高。
但是,喬布斯在跟他們談判時會強調,蘋果電腦的市場份額當時只有2%,因此,“把音樂授權在蘋果電腦上使用能有什么危害?就當做一個實驗好了。”
當時大型音樂公司的領導者,也根本不認為蘋果會對音樂行業產生什么大影響,一個音樂公司的高層就說:“唱片公司不會害怕他。喬布斯只不過是一個有想法的人而已。”所以,他們同意了喬布斯提出的方案。
喬布斯也經常會在公開發言中誤導競爭對手。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2003年6月,喬布斯參加《華爾街日報》的活動,斷然否認蘋果會考慮制造手機和平板電腦。他說,平板電腦這個產品不會成功,還說,他不相信人們想在一個能到處攜帶的小屏幕上看視頻。
要是他說的是真的,就不會有iTouch、iPhone和iPad了。
第二種策略是競合,保護自己的同時,跟敵人建立合作關系。蓋茨和喬布斯都是競合大師,能夠同時跟對手合作和競爭。
在微軟變成巨頭之前,蓋茨一直小心翼翼地和IBM維持著關系。IBM是當時當之無愧的科技巨頭,正是開始時和IBM的合作,讓微軟有了后來的成就。蓋茨的策略是,在自己擁有足夠的實力和資本之前,盡可能地和IBM保持合作。同時,為未來的對抗做準備。
喬布斯在1997年回到蘋果之后,做的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就是宣布和微軟合作。雖然之前這兩家公司是死對頭,之后很長時間還是死對頭。喬布斯當時說,必須放棄蘋果要贏、微軟就必須要輸的想法。事后看來,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決定。這項交易為蘋果帶來了微軟的1.5億美元投資,解決了長期的法律爭端,還讓微軟同意給蘋果電腦開發軟件。
第三種策略是向對手學習,擁抱對手的優勢,并且把它變成自己的優勢。
在商業世界里,尤其在硅谷,模仿競爭對手,通常會被視為是承認失敗的標志。但是,像蓋茨和喬布斯這樣的頂尖企業家卻認為,應對挑戰的最好方法之一,是去學習對手的優勢,然后發揚光大。他們放下自己的驕傲,帶領企業走向了更大的成功。
喬布斯一向以創新著稱。但是,在2010年的內部郵件中,他在談到同安卓系統的競爭時,非常直白地說:我們落后于安卓的部分要趕上,并且要超過他們,要趕上谷歌云服務并且超過他們。
1995年,微軟面對著互聯網的沖擊,新興的公司網景搶走了微軟很多風頭。網景瀏覽器當時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蓋茨的反應,不是捍衛公司已經投入了很多資源的私有網絡服務,而是選擇擁抱網景開拓的網絡技術。蓋茨公開說,微軟準備放棄自己的技術,接受和適應“所有受歡迎的互聯網協議”,“任何一項有眾多發布者使用的技術,我們都會支持。”
之后的故事是,微軟開發了IE瀏覽器,通過把瀏覽器跟自己壓倒性優勢的操作系統綁定,最后贏得了這場生死之戰。
第四種策略是利用自己的市場地位,“仗勢欺人”。這本書的作者還寫過一本書叫《柔道戰略》,也是講競爭的。柔道戰略強調靈活和妥協。但是,這里的第四種策略,更像是相撲。“相撲需要的是強硬。相撲運動員對成功的衡量,是能夠引起多少恐懼。”
在這點上,微軟相當成功。在網景和微軟的瀏覽器大戰中,后來司法部因為微軟涉嫌壟斷而調查微軟。結果發現,微軟當時采用的策略就是“仗勢欺人”。
在一份備忘錄中,微軟宣布自己的戰略是:去前五大網站問問,怎樣做才能讓它們使用微軟的IE瀏覽器,“不惜一切代價”。比如,蓋茨就對美國在線的CEO史蒂夫·凱斯說:我可以買你20%的股份,全部收購你的公司,又或者我可以自己進入這個行業并且打垮你。
蓋茨還會利用微軟的市場統治力,提前預告自己的新產品或者產品升級,目的是讓消費者期待市場領袖要推出的產品,從而阻止他們購買競爭產品。
以上就是像蓋茨和喬布斯這樣的頂尖企業家采用的四種競爭策略,“知道什么時候保持低調,什么時候和對手合作,什么時候學習競爭者的優勢,什么時候仗勢欺人,可能會影響成敗。”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摘自“得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