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雅富
《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但有些探究實踐活動單憑課上難以全面完成,應以課后拓展活動方式對教材學習內容予以補充。例如:教科版一年級《植物》《動物》單元、三年級《動物的一生》單元、四年級《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五年級《生物與環境》單元,在教學這些單元時,如果教師沒有讓學生親歷種植、養殖過程,只是依靠圖片、視頻來上課,那么學生就會因為缺少感性體驗而造成上課時言之無物,而且會對科學課漸漸失去興趣。因此,我們以三年級下冊《動物的一生》單元中“養蠶”為載體,開展了“課內外聯動,學習方式多元”教學實踐探索。經過探索發現,課外養蠶活動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學習資源,課內教學活動為課外養蠶活動提供了方法指導。這樣做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培養了學生學習主動性,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與當前“雙減”政策相一致。下面將研究的成果與大家分享。
一、創建三級協作模式,保障活動正常開展
養蠶活動會涉及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比如:飼養場地、桑葉等。為了保障活動順利開展,可以構建區、校、家三級協作模式。
(一)做好區級推動
每學年的第二學期初,可在全區召開推動會,介紹活動目標、意義、內容、實施細則等。然后,讓各學校制定并上交活動計劃,確定進行展示的學校,創建養蠶活動QQ群、微信群。
(二)做好校級推動
活動的成功開展離不開學校的支持,這是一項需要合力完成的工作。
1.分層制定目標。
養蠶活動歷時40多天,對于養蠶者飼養能力有一定要求。學校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能力水平,分層制定目標:一、二年級應以班級為單位集體養蠶,教師要加強指導;三、四年級成立合作小組,分組養蠶;五、六年級倡導個人飼養,親自實踐。
2.培訓與實踐結合。
首先,專題培訓。在實踐前,先組織學生閱讀《養蠶手冊》,教師講解養蠶注意事項。對于中、高年級,可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了解蠶卵的孵化、飼養步驟等常識,以便在活動中指導孩子,提高養護成功率。其次,常規實踐。為解決桑葉問題,學校專門栽種桑樹。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觀察蠶卵孵化、記錄蠶生長變化等活動。教師對不同年級學生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級學生了解蠶成長的整個過程;中、高年級學生學會運用測量工具對蠶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據與記錄分析。
3.家校聯動共育。
應實現家校共成長。在養蠶活動中,學校應依托各年級班主任及家委會,號召家長參與活動,倡導在家庭中建立小的養蠶基地,組織家長積極分享養蠶經驗及成果,實現校內外協同育人。
二、“課內外聯動,學習方式多元”促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課內外活動有機融合,能促進學生科學課程目標達成,充分體現“做中學、學中思”的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實踐空間。學習方式多元基于多元智能理論而提出,既與核心素養內涵界定一致,又與科學課標所提出的8個科學探究要素相一致,滿足學生個體需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探索與展示自我的機會,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課內外有機融合,讓科學探究落到實處
首先,真飼養、真觀察,才會真探究。科學課應重視探究實踐,學生應像科學家認識自然世界所做的那樣來學習科學。實踐活動最能激發學生興趣,只有經過實踐才能獲得真知。如在探究“蠶蛾如何繁殖”時,因為學生沒有觀察過雌雄蠶蛾交尾,本知識點僅能通過圖片、文字的形式將交尾與繁殖建立關聯,讓學生被動接受,導致探究流于形式。而課外觀察活動能讓學生有機會看到蠶蛾“交尾”,交尾后雌蛾產卵,學生很容易將交尾與繁殖建立聯系,學生的探究真實發生。
其次,真飼養、真觀察,才會真交流。教科版三年級新老教材中,都有一個單元是以觀察蠶的生長變化為主線,但是教師上課時不讓學生觀察真蠶,而是借助圖片或視頻上課,造成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鑒于此,教師要讓學生養蠶,課上觀察真蠶,并用課上學習的探究方法到課下再去觀察,將課上與課下有機融合,才會形成良好的課堂交流氛圍。如在教學《繭中鉆出了蠶蛾》這課時,學生只有親自養蠶,親眼看到并記錄蠶的形態變化,才能興致勃勃地與同伴分享發現和收獲,有理有據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最后,在經歷中成長,凸顯生命教育。養蠶活動需要恒心、毅力,學生完整經歷此項活動需要付出辛苦。這不僅是一種磨練,而且是一次人生美好的經歷,就如同“化繭成蝶”,想要成蝶必須經過破繭的蛻變。而破繭的意義,并不在于飛翔的自由,而在于突破束縛,前往更廣闊的世界挑戰和探索,只有經歷過才會真正長大。由于蠶的生命只有50多天,雖然生命短暫,卻經過多次蛻皮,才能吐絲結繭。在它的生長過程中雖經歷很多磨難,卻能歷練出頑強的生命力。蠶的生命歷程能讓學生懂得生命的可貴與偉大。
(二)主題劇展演,培養家國情懷
4000多年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已開始養蠶,并用蠶絲織成華麗的綢緞和各種絲織品。這是我國的偉大發明之一。在養蠶過程中,學生會對桑蠶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到中國古代蠶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應以“重走絲綢之路,傳承中華文明”為主題,從古人“養蠶之法、絲綢之路”—介紹現代繅絲工廠—蠶絲制品—“絲綢之路經濟帶”,編演課本劇,讓學生了解我國養蠶歷史和絲綢之路,感受中國桑蠶文化。這樣不僅能夠豐富活動底蘊,還能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當前倡導的課程思政相契合。
(三)與其他學科關聯,培養綜合素養
科學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可以為其他學科作貢獻,其他學科也可以為科學學科作貢獻。與數學相關聯:科學探究中的數據處理、模型建立都離不開數學。學生在探究中學會應用數學知識和建立數學思維方式。如通過分析蠶幼蟲長度、每日喂養次數及食桑數量,定量分析蠶各階段成長需求。與語文相關聯:科學課有許多聽、說、讀、寫的機會,如養蠶小課題研究報告、養蠶日記、手抄報等。應以班級為單位組織開展“養蠶‘心體驗”交流活動,讓學生體會“養育”的艱辛,感受生命成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熱愛生命的情感。
(四)以多彩的成果,促綜合素養提升
在開展養蠶活動時,要重視成果展示。首先,紙制品。學生通過卷壓、揉搓,展現蠶的頭、胸、腹的特征和比例,在動手中加深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其次,手抄報。可舉辦“蠶成長記錄表”“蠶的一生”主題手抄報展。手抄報有助于學生觀察、繪畫、表達等能力的提高。最后,蠶制品。如彩色蠶、彩色蠶繭、蠶繭裝飾畫、蠶繭制品、蠶絲制品等。這些制作不僅能提高學生科學實踐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貴在堅持,由點到面,形成品牌活動
養蠶是一項有意義且受師生喜愛的活動。只有持之以恒、扎扎實實、全區域開展,才能形成品牌活動。
首先,經驗積淀。養蠶時會遇到各種問題,如氣溫突變、桑葉短缺、生病等,造成蠶死亡。這時,不能氣餒,應學會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持之以恒,最終獲得成功。
其次,由點到面。北辰區共有50余所學校,分布散且存在地域差異。為了將活動搞得扎實、全面,可以采取由點到面、逐步推進的策略。2008年,先選取中片的2所學校作為試點校,在三年級開展活動,初步積累養蠶經驗;2009年,又發展了4所學校,擴展至3-6年級;2010年,參與的學校達到12所。截至目前,全區各校都能積極參與此項活動。
最后,形成品牌。經過十余年研究,北辰區養蠶活動已具有一定影響力。為了擴大影響,2011年、2013年分別在瑞景小學、模范小學將養蠶活動向全市進行推介。之后,又經過8年積淀,北辰區養蠶活動已實現系列化、成果化,成為實踐探究活動典范,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2021年5月20日,在第二模范小學舉辦了天津市首場精品教研活動,天津市教科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趙詩輝、胡高敏等領導,各區科學教研員二百余人參加了活動。此次精品教研為天津市各區搭建了學習、交流的平臺,獲得參會者的高度贊譽,得到了市、區領導的一致好評。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婁立新主任表示,這是一場標桿性質的教研活動,為精品教研樹立了典范。
此實踐活動還可以項目化研究為切入點,將活動與專題研究建立聯系,如彩色蠶飼養、吐絲研究等。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