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彤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重大變化。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革,影響著兒童的學習方式、成長環境。新課程標準的發布,要求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學校秉持“同異教育”辦學理念,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時代的發展創新;關注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人才需求;積極看待差異性形成的創造性意義;鼓勵求異與創新的意識與行動,追尋全面發展與個性彰顯的和諧統一。2021年10月,學校承擔了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教改專項課題“信息技術融合下的小學跨學科項目化作業設計與應用研究”,通過創設跨學科、實踐性、開放性的作業設計及應用情境,引導學生將單一的、去情景的知識點轉化為結構化、體系化、生活化的知識,進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價值觀念、思辨能力、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合作精神等素養的提升。
作業作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鞏固與延伸,其本質是學習活動。項目化作業設計與應用與項目化學習相輔相成,以問題為導向,旨在從多個學科切入,用驅動性問題帶動學生的學習與實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科與學科、學科與生活、學科與人際的滲透,引導學生通過多學科知識的整合,建立起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最后以項目為載體呈現出來。讓學生在具有挑戰性的情境中經歷思辨、推理、驗證、應用,從而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高階思維及能力的發展。
一、目標導向——項目化作業主題與目標的策劃
開展項目式學習,首先要確立項目。在國家課程基礎上,運用課程重構理念對學科知識進行跨學科融合、項目式轉化。在項目化作業設計中,確立項目即確定學習主題和學習目標,內容包括價值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等維度。其設計的基本理念是應堅持立德樹人、基于課程標準、體現項目意識、創新作業實踐。立足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經驗,考量是否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考量是否涵蓋核心知識,關注概念性知識在跨學科間的遷移和運用,將知識目標融合項目情境中,關注概念性知識與學生的“前概念”相連接,落實課程規范性;考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深入持續的探究,在調動知識和能力解決問題并產生學習成果的過程中,形成對知識和學習過程的深度理解,即能理解、能解析、能表現、能反思,關注知識與知識之間、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能遷移、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課程科學性。
二、問題導向——項目化作業內容與環節的設置
項目目標確立之后,就要啟動內容與環節的設計規劃。應遵循設計科學、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難度適當、時間適宜等要求,關注問題意識、形成探究能力。應注意作業設計的內容正確、易于理解、要求明確、答案合理。要夯實基礎性作業,優化開放性作業,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分層設計,建立水平標準;要積極探索體現信息技術應用的作業設計;要關注學生作業時間,符合“雙減”政策要求以及學生身心特點。
(一)團隊組建、項目解讀
教師團隊,深入研讀課標,系統地對內容、學生、資源、策略進行分析研究,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資源的提供者、學習的指導者;同學團隊,學校秉持“同學相輔 異彩交輝”的校訓精神,關注學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習內容、興趣特長、家庭住址等因素組成學習小組,組建學習共同體;親子團隊,家長的參與更將學習的時空拓展至校內校外、線上線下,成為成長同盟者。最終,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教育團隊。
例如:我校毗鄰福州市福山郊野公園,老師們以“福道彎彎”為項目主題,班主任為主持人,聯合語文、數學、藝術、科學、體育等學科教師聯合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利用年段教研、家委會、課堂教學時間開展項目解讀,共同組織實施。
(二)內容確定、環節設計
項目化作業強調在真實情景中展開探究性學習,內容與環節設計是作業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教師作為課程的開發者與建構者,要根據目標的要求,設計作業的內容、豐富作業的類型、提供可行的策略、指導探究的途徑、搭建展示的平臺、提出評價的建議,形成“前置—驅動—延展”的項目化作業設計與應用模式。
1.前置——帶著經驗與問題去學習。
將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產生驅動性問題,創設項目化作業情境框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帶著“前概念”和“問題意識”開始學習探究之旅。
例如:課題組成員根據我校“國防教育”辦學特色、周邊地域優勢、教材教學內容、學生喜聞樂見等方面,設計了《語文教材中的“軍魂精神”》《福道彎彎》《情緒蛋糕》《美麗的校園》《超市里的人民幣》《翩翩油紙傘》《光與色》《植物色彩》《土壤里的秘密》《探索自制小樂器》等學習項目。
2.驅動——尋著生成和創見去探究。
項目化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活動貫穿項目建設的始終。通過設計一個相對獨立且完整的情境,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實現建構性學習。項目化作業應包含概念性知識、分層性要求、體驗性表現、綜合性評價等方面。
例如:《色彩花園》項目化作業設計,富有情境性、實踐性、分層性、開放性、提升性,作業類型包含經典賞析、知識建構、實驗探究、創意表達等。通過興趣驅動,學生從觀察了解藝術家的作品入手,分析作品中的藝術特點,初步了解色彩知識,掌握點彩畫的技法以及冷暖色、漸變色的運用。通過小實驗、課前、課中與課后的設計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光源、環境對色彩的影響,并與科學、音樂學科融合,提升學生的多元體驗,促進核心素養提升。
3.延展——向著持續和發展去生長。
項目化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在“主題—探究—表達”的完成作業過程中,積極開展反思,在反思中自我成長。
例如:思考:“我(們)是如何開展學習活動的?”“我(們)是如何解決困難的?”“我(們)還存在什么問題?”……將學生當下的知識學習、作業體驗與未來生活、社會實踐建立關聯,在追尋目標達成的同時獲得思維的生長、情感的滿足,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三、信息導向——項目化作業手段與策略的賦能
通過信息技術與跨學科項目化作業設計與應用深度融合實踐研究,優化作業目標與內容,創新作業手段與策略,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結合,為學生拓展更為廣闊的學習平臺。
1.設備保障。
學校建設含網絡通訊系統、信息服務系統、教育管理系統為一體的智慧校園平臺,統整教師備課、課堂教學、練習反饋、課后實踐、個性學習、在線評價等教學環節,形成大容量、開放式學習環境,生成校本教育資源,為項目化作業設計及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2.技術應用。
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靈活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技術、智能平板、智慧教室等軟件資源平臺和交互功能,關注學生知識體系建構;有效使用信息技術軟件,利用生成的數據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預判、檢測、追蹤以及展示評價;指導學生學會獲取信息資源,有效利用媒體平臺,進行展示表現,完成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建構。
“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小學跨學科項目化作業設計與應用”課題研究,使我們深切感受到教與學正發生深刻的變革,教師和學生成為課程的建構者、學習的合作者、生活的同行者。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親子之間通過項目化學習正以共同體的姿態攜手成長。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