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玲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我們迎來了信息時代。基于此,國際教育界出現了一場將“21世紀技能”作為導向的教育改革。這一改革將教育從知識性與基礎性的范疇發展到了技能型與高階性的層面,是教育界的創新與突破。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與推動,我們的教育逐步擺脫了應試的桎梏,面向未來,致力于培養社會所需的全方位人才。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作為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具有不容小覷的重要意義。作為一名合格的數學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樹立創新理念,采用科學策略,以“21世紀技能”為導向,進行教學規劃。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21世紀技能”的內涵
身為一名教育者,我們不禁會產生這樣的思考:我們應該給當今的學生提供怎樣的教育?什么樣的知識、能力與價值觀才能讓學生順利應對未來生活的挑戰?我們又該如何給學生提供這樣的教育呢?教育不應固守陳規,而應與時俱進,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應立足于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圍繞著“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一基本問題而展開。21世紀充滿機會與挑戰,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的大趨勢,許多教育者都在教學活動中將“21世紀技能”嵌入到了課程教學的總目標中,使“21世紀技能”素養滲透在學校的各個科目之中。
以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為例,將日常的教學活動與“21世紀技能”培養相融合,培養了學生跨學科通用型技能,使二者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將“21世紀技能”融入到數學的學科教學中,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數學專家組遴選出的8項“21世紀技能”分別為:批判性思維、創新、研究和探究、自我導向、主動和堅毅、信息使用、系統思維、交流和反思。這些技能有利于塑造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能夠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世界,用數學的方式探索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對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與深遠影響。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21世紀技能”的有效策略
新時代呼喚新教育,新教育立足于新時代。社會發展與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對人才的要求不斷地發生變化。“21世紀技能”與數學教學的融合,突出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優勢,為教育思路的確立指明了方向,為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數學教學帶來了啟迪。
(一)立足關鍵能力,發展核心素養
在傳統的數學教育模式下,課程設計圍繞著課本知識展開,將“提高學生考試分數”作為教學的重點目標之一。這種傳統的教育理念致使“唯分論”在教育界大行其道,學生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會了用所學知識進行應試,卻不會將所學知識進行運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推進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現狀,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每一位教育者的目標。
作為一名合格的初中數學教師,應當圍繞著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展開教學設計,致力于在教學實踐中發揮“21世紀技能”的育人價值,讓學生形成有利于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基于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讓“21世紀技能”與核心素養的培育滲透在教學的方方面面。
首先,教師應當注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解放思想,敢于發問、勇于質疑。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但學生也不能只是被動地一味接受,而應當有自己的批判思考和推理,從而提出不同的想法。為了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抱有批判意識,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時不時“犯個小錯”,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質疑,學生才不會對所學的數學知識“填鴨式”接受,而是有自己的批判與思考。這種教學策略有助于學生批判思維的形成,讓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不會“聽風是風,聽雨是雨”,而是有自己的獨立思考。
其次,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新時代的青年不應當循規蹈矩,而應不斷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當多采用“一題多解”的教學方略,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找答案。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與想法,讓學生在傳統解題模式下突破思維局限。
同時,探究和探索、自我導向和主動堅毅也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必備的技能。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思索。有些學生表面上只是做錯了一道題,但是實際上是對一個知識點存在疑惑,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深入挖掘自己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不要過度依賴教師的幫助,而是依靠自身的能力,通過鍥而不舍地嘗試與探索尋找答案,為自己的學習制定周密而嚴謹的計劃。
信息使用與系統思維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技能。我們處于信息時代,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培養青年學子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技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在新課程開始之前為學生布置一些預習作業,讓學生通過網絡等平臺查找所學知識的相關背景,提前做好預習工作,并將這些信息以系統化的方式有規律地呈現出來。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運用信息技術,以一課題、一單元乃至于一本書為單位,繪制教學內容的思維導圖,由此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注重知識與知識的關聯性,提高理解能力。
最后,反思與交流能力是深化學生學習成果的必要保障。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以組為單位,讓學生就所學知識的重點與難點進行討論與分析,交流學習的好方法。要求學生在每一次考試結束之后,對于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行反思、做好總結。
(二)關注學生主體,創設真實情境
教育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中心,教育者應當將“以人為本”的學生論貫徹于教學的方方面面,讓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知識,能夠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讓數學教學真正造福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個人發展。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我國目前的數學考核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與創造力,且均有固定答案,只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卻沒有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脫離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與創造性思維的建立。基于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主性。
以“勾股定理”的教學為例,如果教師一上來就開門見山地給學生講解勾股定理的公式及其推導過程,那么勾股定理便只能作為一種死板的應試知識存在于學生的認知中,而如果教師在引入勾股定理公式之前,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學習情境,那么效果可能會大相徑庭。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讓學生選擇從學校到家的兩條路線,一條路線是走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另一條路線是走三角形的斜邊。每一個學生都有放學回家的經歷,也必然會為了節省時間“抄近道”,將此類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學內容,能讓學生更直觀清晰地認識到勾股定理的意義與作用,在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學會運用勾股定理解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難題。
數學學習的核心是解決數學問題,而許多數學問題都是由現實情境而產生的,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注重真實情境的構建,將數學學習的基礎知識、關鍵能力以及學科素養滲透于具體問題的教學之中,從個人經歷、職業情境、社會情境等多角度入手,創設出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情境,讓所學知識體現于真實情境,并且服務于現實生活。
三、結語
初中階段是義務教育的重要時期,作為一名合格的數學教師,應當抓住這一關鍵期,培養學生的關鍵技能,將核心素養的提升與“21世紀技能”的養成作為教育教學的重點目標,在教學中立足關鍵能力,整合核心素養,關注學生主體,創設真實情境,提高數學教學成果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