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智
主題教育活動指的是,確定一個活動的中心,圍繞中心選擇素材組織活動,以實現教育目標的一系列行為。近年來,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隨著自媒體與流量經濟的迅猛發展,傳播多元化思潮、多元化價值觀的視頻、文本充斥著網絡空間,對中小學生正確“三觀”的建立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學校思想品德教育變得越來越緊迫、越來越重要。國家教材委員會、教育部等及時印發了《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國防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的通知》等。這些規范性文件,從頂層設計了主題教育進教材、進學校、進課堂的目標、內容、形式、學段要求等,確立了主題教育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輔助地位。小規模學校教師要緊隨時代步伐,從主題教育活動進校園、進課堂角度,深入挖掘主題教育活動的深刻內涵,理解主題教育對學生成長的意義,自覺感受主題教育活動的價值,落實好主題教育活動,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
一、小規模學校主題教育活動開展現狀
當前,部分小規模學校也在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但活動的開展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教師教育理念落后,專業水平不足。主題教育活動的設計,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需要教師有先進的教育理念、高超的組織協調控制能力、創新能力,需要對活動整體設計,控制活動氛圍、把握活動節奏等。小規模學校的教師大多數達不到這個要求。二是活動隨意性強,缺乏計劃,導致活動開展不扎實,流于形式,師生虛于應付,無實效性。三是過度依賴教材。現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具有理論性、權威性、穩定性、豐富性、全面性等特點。在小規模學校,先后使用過的教材就有《思想品德》《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道德與法治》等版本。毋庸置疑,教材和課程始終占據著學生品德教育的主陣地,承擔著夯實學生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的艱巨任務。當今社會,信息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渠道之多已是歷史最高水平,尤其是基于手機網絡傳播的社會熱點事件頻發,導致對同一事件,各路網友評論紛紜,甚至有截然不同的意見。如何及時正確引導小學生,教材就暴露出了不能及時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的局限性。過度依賴教材,就會使學生品德教育嚴重滯后,不能與時俱進。
二、小規模學校主題教育活動的預期目標
小規模學校利用主題教育活動進行品德教育,要達成一個明確的預期目標:打破《道德與法治》課程育人和主題教育活動育人的界限,實現課程育人和主題教育活動育人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中,拓寬學生看問題的視角,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初步形成學生正確的“三觀”乃至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等。
三、小規模學校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要遵循的原則
1.保證道德與法治課的主體地位
學校要安排理論水平高、專業能力強、責任心強、生活中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教師擔任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
2.主題教育活動要體現與時俱進的時效性原則
要根據學生思想狀況需要、熱點事件、活動計劃等及時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計劃性與機動性相結合
利用每周的班會,有計劃地實施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總目標細化成一個一個的分目標,然后逐一去落實。同時,關注學生思想動態,關注社會熱點事件,及時調整計劃,加入相關主題教育活動,使學生思想的航船經常保持正確的航線。
4.主題教育活動要講究實效性
歐陽修說:“君子之修身也,內正其心,外正其容。”品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學生發生實實在在的變化。在外表現為行為發生變化,比如,變得注重禮儀、不說粗話臟話等;在內表現為思想受到觸動,具有了保持某種行為的持久動力。比如,科學家黃大年在廣西羅城縣“五七”中學讀書時,被老師介紹的科學家錢學森、鄧稼先愛國事跡深深影響,在行為和思想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此把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作為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標。2009年,他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科研、工作環境和生活待遇回到祖國,成為新時代海歸科技報國的楷模。
5.主題教育活動內容設計要多樣化、生活化
社區資源、鄉土資源都可與主題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小規模學校思想品德教育不僅要注重多樣化,而且要注重生活化,主動創設生活情景,實施浸潤式教育。如以電信詐騙為主題的活動設計,就要搜集學生生活中遭遇電信詐騙的案例,再現當事人被騙時的心境,讓學生進入場景,深切體會電信詐騙的危害,從而遠離電信詐騙。同時,舉一反三,讓學生明白道理。一是要讓學生明白“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天上不會掉餡餅,有可能掉陷阱,守株待兔式的不勞而獲,注定會吃大虧,勤勞才能致富,勞動最光榮。二是教育學生不做虧心事,要走得正行得端。三是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要懂法、守法,要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6.生活經驗與偉大思想相結合
沒有生活經驗的思想教育,不能引起學生的共情;沒有偉大思想引領的思想教育,缺乏深刻性和持久性。所以,要將生活經驗與偉大思想的引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開展教育。比如,農村學生具有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熟悉莊稼生長。教師可以從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全球覆蓋雜交水稻夢入手,教育學生學習他幾十年如一日在稻田里耕耘探索、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的偉大精神,體會他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深深憂慮和無疆大愛;學習他熱愛祖國、一心為民、造福人類的崇高品德,嚴于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學習他潛心實干、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只有把生活經驗和偉大思想引領融合起來,學生的幼小心靈里才會萌生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豪情壯志。
7.建立主題教育活動評價體系,對活動及時評價
這種評價促進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特別是被埋沒在學科作業中的學困生,期望在主題教育活動中得到教師同學的承認。評價需要從目標的達成情況發現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以促進下次活動的開展。教師要不斷反思活動過程,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完善活動設計。對活動中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進一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德育發展水平,為下一次活動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四、小規模學校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實施策略
(一)精心確定教育主題,堅持主題領航
教師可以根據教育目標、學生發展需求、學生興趣、社會熱點事件、鄉土資源等預設活動主題,以主題領航整個活動。比如,利用當地紅色資源,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教育。因此,周邊有紅色革命教育遺跡、舊址、紀念館、博物館等資源的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好身邊的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源,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例如,涼州區永豐鎮轄區內有見證紅軍西路軍血戰河西的涼州戰役紀念館。附近的學校可以經常性組織學生開展革命主義主題教育活動。或參觀學習,或打掃衛生,或清明獻花。武威市涼州植物園有一座烈士陵園,被確定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城區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去祭掃陵園,悼念英烈,補足“精神之鈣”,夯實信念之基。武威市坦克團和武威師范附屬小學經常舉行軍民共建活動,帶領學生參觀坦克訓練基地,實地觀看坦克訓練場景,從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利用學雷鋒日,進行主題教育活動
3月5日是我國的學雷鋒日。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種積淀,也是一種隨著時代進步而與時俱進的精神。為配合全國各地舉行的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小規模學校也可以組織師生走出學校,深入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播撒雷鋒精神的種子。比如,某學校三年級學生周某,因母親病逝,家中債臺高筑,面臨輟學風險。學校得知情況后,在學雷鋒日這天,組織師生捐款1000余元,送到了周某奶奶手中,幫助周某繼續上學。這一扶危助困的舉動,不僅使周某能繼續念書,而且讓其他學生受到了雷鋒精神的洗禮。同時,利用學雷鋒日活動,引導學生識別詐騙行為,增強學生防偽抗騙能力,堅定學生繼承學雷鋒美德的信心。多年來,犯罪分子利用人們的同情心,從事各種各樣的詐騙活動,不僅使善良的人們蒙受經濟損失,而且動搖了人們學雷鋒做好事的信心。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小規模學校可以舉行情景劇、小品表演等專題活動,引導學生去偽存真,與時俱進,繼承和發揚學雷鋒傳統美德。
(三)利用公共熱點事件,進行主題教育活動
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兒童權利公約》等文件,特別重視兒童的主體地位,要求兒童多樣性發展,能動地參與社會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對公共熱點事件的評論反思,正體現了這一要求。對于許多公共熱點事件,因為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不同的人看法是有差異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教師要抓住事件契機及時從熱點事件中提煉教育主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站在客觀的立場考慮熱點問題,引導堅持不偏不倚的原則分析熱點問題,同時嘗試尋找解決矛盾的方法,引導學生依靠公序良俗、紀律、法律等手段處理好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個人需求與公共價值、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教育學生摒棄以暴制暴以牙還牙的落后思想,例如,針對安徽遛狗事件,學校可通過辯論會等形式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使學生掌握辯證思考的思維方式,提升學生的自我思辨能力,促進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整體提高。
(四)利用節日文化,進行相關主題教育
小規模學校教師要認識節日文化價值,挖掘節日文化內涵,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一是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的教育意義。元宵節吃湯圓,希望人民生活富足;端午節吃粽子賽龍紀念屈原,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清明節掃墓、踏青、插柳、蹴鞠等,緬懷先烈,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秋節吃月餅、望月,象征著祖先的飛天夢,蘊含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重陽節就是敬老節,繼承敬老愛老的光榮傳統,比如,在重陽節可以組織學生制作手工作品贈送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可以組織學生到社區敬老院獻愛心等。二是挖掘新中國成立以來新增節日的內涵,增強其教育意義。要深入挖掘植樹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等節日的內涵和價值,圍繞節日主題,開展活動。例如,利用建黨節,開展講黨員故事、唱頌黨歌曲等黨史教育活動。讓學生從小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深刻含義,得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新中國”的歷史結論。
(五)開展優秀APP資源主題展示活動
當下各種APP無時無刻不在沖擊著學生的大腦,小規模學校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篩選出優秀的APP軟件,開展優秀資源展示活動,從而滲透教育主題。一是利用“學習強國”平臺系列資源。“學習強國”上傳的資源,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教師可以搜索紅色教育系列題材,推薦給家長和學生觀看,還可以讓學生寫寫讀后感,從而讓學生汲取滿滿的正能量。二是充分挖掘家長資源。要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通過家長廣泛參與活動的準備過程,讓家長和學生得到成長。比如,家長推薦安裝的“少年得到”,就是一款很不錯的APP,家長和學生一起聽故事、讀名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要得到家長的積極配合鼎力相助,主題活動得以成功組織的概率就越大,活動實效就越能落到實處。
五、結語
總之,在推進小規模學校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落實立德樹人使命的過程中,小規模學校教師不僅要放眼世界、胸懷天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立足課標要求,守住課堂陣地,而且要大力開展內涵豐富的主題教育活動,更好地為國家實施品德教育發展戰略、振興鄉村教育服務。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