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森
(江蘇海洋大學 江蘇連云港 222005)
新冠疫情嚴重沖擊國際供應鏈,在外部需求萎縮與國際經貿摩擦并存的時代變局中,開放型經濟充滿機遇與挑戰。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推動我國全面擴大開放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江蘇作為經濟大省,制造業優勢超群,地處長江三角區,對我國實體經濟貢獻突出,助推國家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18—2020年江蘇省GDP分別為93207.6億元、98656.8億元和102719億元,增長率分別為8.55%、5.85%和4.12%,其中2020年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GDP的比重為10.11%,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貢獻出重要力量。以現有優勢基礎加快培育江蘇省全面開放新優勢的創造力,在當前和今后的長期發展過程中,有利于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擴大開放過程中培育新優勢,是我國能在復雜嚴峻的國際新形勢中做到“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的新機遇,也同樣是新挑戰。在此背景下,應努力把江蘇建設成為探索國內國際產業循環發展的重要通道,探索暢通雙循環和全面對外開放的新優勢與新路徑。
江蘇省作為沿海地區,對外貿易增長貢獻極其重要。如圖1所示,2016年江蘇省海關進出口總額33850億元,而2020年進出口總額達到44336億元,同比2019年增長2.1個百分點。其中,2020年出口貿易額27334億元,同比增長0.4%;進口貿易額17002億元,同比增長5.1%。五年間進出口交易增長31%,平均出口交易占61.9%,整體呈穩固提升趨勢。2018年之后增速放緩,在新冠疫情的壓力下,江蘇進出口貿易依舊實現增長突破,一般貿易進出口占比提高,服務貿易快速增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活躍,外貿新業態等領域實現高增長。參與“一帶一路”出口貿易方面,江蘇省2017—2020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額從5932億元增長到7393億元,該出口額占到全國的比重穩定在13.8%左右。同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成員,2020年上海和浙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貿易總額共計11535億元,而江蘇省在這“兩省一市”的出口比重中占到近40%的份額,對促進對外貿易增長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圖1 2016—2020年江蘇進出口貿易額(單位:億元)
(1)外來投資方面,2017年江蘇省實際使用外資合計251億美元,2020年實際使用外資合計284億美元,增長了13.1個百分點。(2)對外投資方面,2018—2020年江蘇協議對外投資分別為948億美元、89.5億美元和57.4億美元;2020年江蘇實際投資61.6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5.6%。(3)投資流向方面,第二產業投資額為34.3億美元,第三產業投資額為23億美元;第二產業投資額占比59.7%,同比增長2.6%,其中近58%的投資用于通信通用設備、金屬冶煉和紡織業等制造業部門。
從全國投資水平來看,2018—2020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總額從156億美元增加到178億美元。在長三角地區投資比重上,2019年江蘇省所占長三角投資比重為31%,而占全國比重為23%;2020年江蘇全省對“一帶一路”國家投資額23.6億美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依舊保持著較高的投資吸引力,RCEP的建立更能推進未來貿易投資的便利化程度。
據統計,2020年跨境電商B2C出口增長2.5倍,2019年江蘇省通過海關平臺統計的跨境電商貿易額為2.7億美元,同比增長4.2倍,其中出口2.6億美元,增長4.9倍。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設立方面,截至2020年,蘇州、南京、無錫等十市獲批,蘇州于2016年1月6日第二批設立的,也是江蘇省最早的設立的城市,而于2020年4月7日最新設立的第五批城市包括連云港在內的五個蘇北城市。在全省范圍內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進程,以跨境電商產業鏈和生態圈為目標,打造跨境電商產業園和孵化基地,為促進江蘇經濟擴大開放提供重要動力。同時,江蘇全省內有多個跨境電商產業園區,多家企業已經在境外設立了海外倉,借助跨境電商平臺,能夠滿足國內消費者和國際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以雙循環推動供需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加快跨境電商發展。
江蘇省為中國制造業強省,在制造業規模上一直穩居全國領先水平,在納米技術和化工技術等領域,實力也位居全國前列。據統計,2019年江蘇制造業收入達到了11.2萬億元,在江蘇省出口產品結構中,高新技術產品貢獻出9947億元的出口額,2015—2019年的4年間,其制造業規模也穩居長三角地區第一,江蘇省以制造業為優勢,成為全省范圍內中小企業跨境電商轉型升級的產業優勢。2019年,在《中國“百強”電商榜單-跨境電商公司總值榜單》中,“天澤信息”以60.81億萬元的總市值成為助力江蘇省跨境電商發展的支撐企業。我國已建立了多個自貿區和跨境電商綜試區,以此作為政策優勢和基礎條件優勢,提高跨境進出口產品質量保證,持續推動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雙向升級,可以更好地打造傳統優勢與新優勢融合發展的體系。
在新興產業領域,江蘇省2019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為5800億元,物聯網、綠色材料、數字信息技術、新能源等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江蘇要進一步發揮通信通用設備制造等優勢產業,建成在長三角地區乃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引領國內產業循環發展。在數字經濟領域,江蘇數字核心產業發展迅速,2019年江蘇數字經濟發展指數為56.1,同時大數據發展指數位列全國前六,充分挖掘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潛力,利用好現階段好國際市場的各項先進要素條件,打通國際市場,有利于助推循環經濟的發展。
我國在建設經濟園區方面有著豐富的實踐成效,“一帶一路”建設以來,各類園區建設經驗推動著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互利互進。目前,江蘇省在沿線國家已建立了多個境外經濟園區,包括三個國家級園區和三個省級園區。這些園區在工業、服務業、生態建設及產能合作等多方面開展實踐工作,吸引了大量企業入駐,為當地居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為我國國內園區建設提供了經驗。緬甸、新加坡工業園區于2020年8月獲批建設,標志著蘇州工業園區建設經驗走向海外。此外,江蘇還是“一帶一路”的交匯點,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江蘇省不斷整合省內資源,以發展物流體系建設和境外園區建設為保障,立足打造品牌化班列,提供“一站式”服務,為“一帶一路”倡議向歐洲、中東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發展提供了更便利的服務能力。
江蘇省產業規劃側重省內發展,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江蘇與其他省市之間的產業互動性相對薄弱,主要體現在平臺資源、技術和人才方面聯動效應不明顯。從專業化水平來看,長三角“三省一市”之間產業結構差異化水平不夠突出,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領域同構現象嚴重。從產業融合程度來看,江蘇與其他省市間的產業聯動不足,阻礙了科研設施、熟練勞動力和企業家才能等高級生產要素的流通性,同行業企業之間的深度交流與合作較少,容易導致企業內部過度競爭,產業協同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目前,江蘇省已經建立了上百個大數據云計算中心,以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汽車發展作為重點的連云港、南京、蘇州等城市地區,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現象普遍,有效利用率低。在供應鏈中,產品從生產商、供應商到銷售商最后到消費者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廢物廢料,對生態環境施加壓力,造成資源浪費。江蘇中小企業眾多,缺少龍頭型企業,針對綠色制造業發展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對水電等能源消耗都存在較為嚴重的浪費現象,企業自身對綠色升級的把握程度不高,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轉化水平滯后,使得綠色制造業的創新活力受到制約。
以疏通產業流通為重點,進一步集中力量、資源,針對核心數字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醫藥技術等領域及重要軟件與系統產品進行創新突破升級,細化江蘇省各項優勢產業的基礎能力建設。高技術類型對產業升級的拉動效應更加顯著,針對長三角地區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聚焦江蘇省物聯網等制造業產業集群,通過5G、大數據、區塊鏈突破核心技術限制。此外,疏通長三角地區的循環經濟發展,有助于形成產業鏈、市場鏈和創新鏈結構的“雙循環鏈條”,建立區域間產能保障聯動機制,促進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優化升級,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把長三角地區建設為培養對外開放新優勢的新高地。
綠色供應鏈是制造業進行綠色創新升級的新舉措,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持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勢頭加劇的當下,加快綠色創新能力,主動求變,才能更好地參與新形勢、新環境下的競爭與合作。打造綠色供應鏈要以智能制造為支撐,數據顯示,江蘇省2019年智能制造發展指數領先長三角其他省市,位列我國第一,注重創新能力的發展,為綠色供應鏈的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優勢條件。通過構建綠色供應鏈循環體系,可以有效提升綠色產品與綠色需求的適配性,有利于滿足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多元化需求,增強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流通性。綠色產品和綠色供應鏈對提高我國出口產品質量,規避“綠色貿易壁壘”發揮著重要作用。依托“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大數據服務平臺等國際合作平臺,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充分發揮RCEP等自由貿易區及正在努力爭取加入的CPTPP等平臺優勢,共同探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發展。
江蘇面臨對外直接投資風險、新冠疫情沖擊國際投資合作,導致企業中長期投資放緩,對海陸空及多式聯運等運輸設備企業和大數據、數字信息技術服務企業的投資信息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部分產業供應鏈中斷現象嚴重。外部沖擊及不確定性導致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對江蘇開放型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為降低新冠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增強江蘇省投資企業的對外投資信心,致力于國際新環境與新形式帶來的投資成本、投資風險和投資機遇等關鍵目標方向,以共同抗疫為契機,加強國際防疫健康信息互認互通合作,為江蘇省乃至全國投資企業開通綠色通道,簡化通關程序機制,優化投資便利化水平。同時,積極推進RCEP和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中的對外投資保護制度,為江蘇省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外投資提供機制性保障。
2020年,我國簽署RCEP自貿協定,成為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新動力。截至2021年,我國已經與3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0個自由貿易協定及優惠貿易安排,其中RCEP自貿區覆蓋人口眾多、經貿規模最具發展潛力。現階段,各國正在為RCEP協定的正式實施做出積極準備,未來該協定將進一步促進江蘇省各產業充分參與市場競爭,深入提升市場要素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中的互動流通水平,有利于江蘇省推進對外開放,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與全面開放進程,鞏固江蘇在長三角和沿海地區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投資方面,RCEP協定將采用“負面清單”制度,不斷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程度,提高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質量,探索“重資產投資運營”和“輕資產管理輸出”雙軌并行的方法,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和經貿規則的整合優化,為經濟體系良性循環發展提供保障,用內需外惠擴大國內市場全球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