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恬慧
(鹽城師范學院商學院 江蘇鹽城 224007)
繼2015年雙創口號提出后,我國的創新創業活動蓬勃發展,新創企業數量大幅增漲,但由于新創企業容易受到資金短缺、環境不確定性等影響,其能維持生存并擴大發展實屬不易,如新冠疫情的發生就對一大批新創企業產生了強烈的沖擊。雖然創業失敗對于創業者來說是一段痛苦且悲傷的經歷,但如果能夠正視失敗,選擇正確的失敗學習方式對失敗經歷進行學習,提高識別新機會和整合創業所需資源的能力,就有助于其進行再次創業并提高連續創業的績效。
創業者的先前經驗,尤其是創業經驗是風險資本家在評估新企業時非常看重的。歐美國家,連續創業者不僅受到創業界的重視,也受到了廣大學術研究者的密切關注。但國內學者對于連續創業者的研究相對較少。為彌補這一缺陷,本研究以連續創業失敗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將創業失敗學習、創業能力、創業失敗歸因、連續創業績效四者整合在一起,構建了一個具有調節變量的中介效應模型,揭示了創業失敗學習對連續創業績效的作用路徑,厘清了創業失敗者由“知”向“行”轉變的過程,豐富了創業失敗的相關研究,對連續創業者進行創業失敗學習、提高創業能力、提升連續創業績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創業學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經濟學。Schumpeter[1](1934)從經濟學視角出發提出了創業學習的概念,他認為創業學習是對自然、社會的學習,學習之后會產生想象并進行創新。Rae & Carswell[2](2006)從認知視角出發,認為創業學習是個體在識別和發現機會及建立和管理新企業的過程中重新整合產生新方法的過程;Minniti &Bygrave[3](2001)從經驗視角出發,認為創業學習包括總結成功經驗以及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失敗學習作為創業學習的一種,對創業者創業能力的提升和企業情況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其是創業者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關鍵。本研究主要借鑒經驗理論的觀點,認為創業失敗學習是創業者在反思失敗原因、吸取失敗教訓的基礎上,改變自身已有的認知,以及提升自身創業能力的一種動態過程。
創業能力是創業者具有的一種潛在特征,包括特定的知識、技能等,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特征能夠幫助其維持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4]。對新創企業來講,能否發現正確的創業機會,并進行有效利用是新創企業應具備的重要能力[5]。此外,創業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對資源的重新整合[6]。創業能力是創新思維持續產出的源泉,其使公司具備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并且在創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征[7]。本文認為創業能力是創業者為達到創業目標而有效識別并合理利用市場機會,同時不斷對外部獲取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創造企業競爭優勢、提升企業績效的能力。
連續創業績效是指創業者在進行再次創業時,檢驗各種創業活動是否有序開展的重要指標。創業績效屬于一種多維度構念,其具體涵義因研究視角的不同而有所差別。Chrisman & Bauerschmidt[8](1998)在其研究中指出,對于新創企業,生存和成長是其核心目標。吳弘揚[9](2018)在其研究中也指出生存績效和成長績效是有效衡量新創企業績效的重要指標。本文認為,對于新創企業,生存和成長兩方面的績效尤為重要。
歸因是人們自己推斷事件原因和性質的過程,包括對自己和他人行為原因的判斷[10]。歸因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 Heider[11]于1958年提出,其將歸因分為兩類:內部歸因、外部歸因。內部歸因包括個體自身素質、能力等,只受個體自身因素影響;外部歸因如市場環境、運氣等,受到除自身因素外的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創業失敗歸因是對創業失敗原因的判斷,是對創業者接受創業失敗后果和認識失敗原因程度的重要衡量因素,創業者在創業失敗后會開發出各種原因來對其失敗事實進行解釋。本文認為創業者在失敗后,是否能夠正確認知失敗原因直接影響其后續的創業行為,即創業能力的形成,進而影響新創企業的績效。
1.2.1 創業失敗學習和連續創業績效的關系
失敗學習是提升企業績效的主要途徑[12],通過失敗學習可以持續性地獲得與企業管理及創業活動相關的知識,而這些知識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來源。Minniti &Bygrave(2001)研究發現,創業者通過失敗學習使創業知識得到更新,從而對新創企業績效產生積極影響。于曉宇等[13](2013)基于經驗學習理論研究失敗學習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認為企業的成長不僅是戰略選擇的結果,還是從失敗中學習的結果。企業失敗的原因包含資金短缺、技術缺乏、管理思想落后等,而這些原因也正是新創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對以往的失敗經驗進行反思并進行有效學習有利于預防或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難題,進而促進后續企業績效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H1:創業失敗學習對連續創業績效具有正向影響
1.2.2 創業能力和連續創業績效的關系
創業能力是影響初創企業生存成長的關鍵因素[14],機會的有效識別、資源的有效整合對新創企業績效的提升有著直接作用。機會識別能力是指利用各種手段識別市場機會并轉化為行為的能力,如感知客戶的未達需求、識別客戶所需的產品或服務等[15]。創業者對機會的有效識別和利用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方向并對企業的利潤產生直接影響[16]。對于新創企業,能否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也是其競爭優勢的體現,擁有資源整合能力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進而促進企業的發展[17]。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H2:創業能力對連續創業績效具有正向影響
1.2.3 創業失敗學習和創業能力的關系
創業能力是后天持續學習獲得的,并不是天生具備的[18]。機會識別能力是一種最重要的創業能力,有效識別可行的創業機會是創業活動的第一步。受個體具備的知識、認知能力和創造水平三個因素的影響,不同個體的機會識別能力是不同的。然而,個體具備的知識、認知能力和創造水平三個因素均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創業者對創業經歷的學習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機會識別能力[19]。此外,資源的獲取和整合能力也是衡量創業能力的重要標準。創業者在創業失敗后,進行失敗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創業者的資源獲取和整合能力[20]。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H3:創業失敗學習對創業能力具有正向影響
1.2.4 創業能力的中介效應
創業學習除了直接作用于創業績效外,還可通過中介作用間接影響創業績效。謝雅萍和黃美嬌[21](2016)在其研究中提出,進行相同創業學習的企業,創業績效水平不一定相同,原因在于創業學習與創業績效之間存在中介效應。創業學習間接影響創業績效源于創業者往往通過學習掌握了一定的管理和創新能力,而這些創業能力的提高,增加了企業運營成功率[22];蔡莉等(2012)研究認為,進行創業學習可以獲取知識并有效增強創業能力,進而促進企業的發展。因此,創業能力是有效聯系創業學習和創業績效的重要橋梁。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H4:創業能力在創業學習和連續創業績效間起中介效應
1.2.5 失敗歸因的調節作用
不同的事件歸因會影響個體未來的行為,而不同歸因引起的行為變化會對企業績效產生不同的效果。創業失敗對創業者自身會產生重要影響,其必然會引起創業者對失敗原因的思考。區別在于有的創業者在失敗后會傾向于思考自身是否存在問題,而有的創業者則傾向于思考除自身以外的因素是否存在問題。當創業者將失敗歸因定于內部時,會促使其進行自我反省,并主動進行失敗學習,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的創業能力,進而有利于再創業企業績效的提升。當創業者將失敗歸因于外部時,他們的自我負疚感就會減弱,從而缺乏改變自身行為的動力,也就無法有效提高創業能力,使其再次創業時很可能因創業能力不足而再次失敗。綜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H5:創業失敗歸因對于創業能力的中介效應具有調節作用
本文通過線上發放調查問卷收集數據。調查對象是有過創業失敗經歷的創業者,范圍包括高校、創業園區等,對問卷中相關問題的回答依據其最新的創業失敗情況。最終得到的有效問卷300份,男性占比56.6%,女性占比43.4%;年齡主要分布于30~35歲,占比32.3%;受教育程度多集中于本科,占比59.6%。
本文各主要變量均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測量,從“1-非常不贊同”到“5-非常贊同”。
連續創業績效(因變量)。本文借鑒Chrisman & Bauerschmidt(1998)、Spanjer[23](2017)等學者的研究,從生存績效、成長績效兩個維度出發設計量表;創業失敗學習(自變量)。此量表的設計主要參考 Wong & Cheung[24]以及郝喜玲(2019)[25]的研究,從單環學習、雙環學習兩個維度出發設計;創業能力(中介變量)。該指標量表的設計主要參考Detienne & Chandler(2004)以及張玉利(2011)等學者的研究,包含機會識別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兩個維度;失敗歸因(調節變量)。對失敗歸因的測量量表的設計主要建立在Russell(1982)的經典歸因量表的基礎上。
控制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失敗次數、失敗類型、再創業意愿。
2.3.1 同源性偏差檢驗
問卷數據的同源偏差問題會影響研究結果,本文運用Harmam單因素檢驗法對該問題進行檢驗。將問卷中所有題項在未旋轉的前提下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解釋比為26.103%,低于總累計方差(61.804%)的一半,其他因子的方差解釋比也都未達到臨界標準40%,由此可知本次調研數據受同源性偏差影響較小。具體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解釋的總方差
2.3.2 信效度分析
本文運用Cronbach’s Alpha和CR兩個指標來評估問卷的信度。從表2可以看出,所有潛變量的Cronbach’s Alpha和CR均高于0.8,遠高于參考值0.7,說明本文所采用的量表信度較好。同時,本文采用標準化因子載荷和AVE來評估問卷的效度。從表2可以看出,所有潛變量的標準化因子載荷均大于基準值0.5,初步說明量表具有較好的效度。此外,除了創業失敗學習的AVE值略低于參考值0.5,其余潛變量均高于0.5,說明量表的測量效度較好。

表2 信效度分析
本文涉及所有變量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創業失敗學習與創業能力顯著正相關(r=0.733,p<0.01),創業能力與連續創業績效顯著正相關(r=0.496,p<0.01),創業失敗學習與連續創業績效顯著正相關(r=0.377,p<0.01)。

表3 變量間的相關性分析結果
本文采用層次回歸法對研究假設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中模型1可以看出,創業失敗學習對連續創業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β=0.364,p<0.001),假設H1通過驗證;從模型2可以看出,創業能力對連續創業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β=0.487,p<0.001),假設H2通過驗證。從模型7可以看出,創業失敗學習對創業能力有顯著正向影響(β=0.728,p<0.001),假設H3通過驗證。

表4 層次回歸分析
為檢驗創業能力的中介效應,模型3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創業能力這個變量,結果顯示,創業失敗學習對連續創業績效的回歸系數由0.364下降為0.021且變為不顯著。由此可知,創業能力在創業失敗學習與連續創業績效間起完全中介效應,假設H4通過驗證。
失敗歸因對創業能力中介效應的調節作用檢驗依據溫忠麟等的觀點。第一步進行自變量(創業失敗學習)、調節變量(失敗歸因)對因變量(連續創業績效)的回歸,結果見模型4,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回歸系數為0.276,在p<0.001的水平下顯著;第二步進行自變量(創業失敗學習)、調節變量(失敗歸因)對中介變量(創業能力)的回歸,結果見模型8,自變量對中介變量的回歸系數為0.634,在p<0.001的水平下顯著;第三步進行自變量(創業失敗學習)、中介變量(創業能力)、調節變量(失敗歸因)對因變量(連續創業績效)的回歸,結果見模型5,中介變量對因變量的回歸系數為0.453,在p<0.001的水平下顯著;第四步進行自變量(創業失敗學習)、中介變量(創業能力)、調節變量(失敗歸因)、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交互項對因變量(連續創業績效)的回歸,結果見模型6,交互項對因變量的回歸系數為0.183,在p<0.01的水平下顯著。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可知,失敗歸因對創業能力的中介效應有顯著調節作用,假設H5通過驗證。
本文從創業失敗的視角出發,研究了創業失敗學習、創業能力對連續創業績效的影響,以及創業失敗歸因在三者關系間的調節效用,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創業失敗學習對連續創業績效具有正向影響。連續創業者在創業失敗后,通過失敗學習能收獲新知識并優化已有認知以解決新創企業面臨的各種難題,進而使得新創企業績效得以提升;第二,創業能力對連續創業績效具有正向影響。對于創業機會的有效識別和創業資源的有效整合是新創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第三,創業失敗學習對創業能力具有正向影響。失敗學習是對創業失敗經歷的反思,從而汲取寶貴經驗,對于創業能力的形成和增強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創業能力在創業失敗學習和連續創業績效間具有中介效應。失敗學習不僅對創業績效有直接影響,還會通過中介因素對創業績效產生間接影響,而眾多中介因素中創業能力的作用尤為突出;第五,創業失敗歸因對創業能力的中介效應起調節作用。將失敗歸于內因有利于激發創業失敗者有效提升自身的創業能力,從而積極影響創業績效。而如果將失敗歸于外因則會降低創業失敗者提升自身創業能力的積極性,進而不利于創業績效的提升。
綜上,創業失敗者在創業失敗后需要進行失敗學習,從自身的失敗經歷中汲取有益經驗。在此基礎上將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創業能力,當企業內外部機會出現時能夠及時識別出來以挖掘其潛在價值,當面臨資源緊缺時能將現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發揮潛在價值,進而維持新創企業的生存并促進其成長。此外,創業失敗者在創業失敗后也需進行正確且合理的失敗歸因,進而能夠更好地促進新創企業績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