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學靈 聶仙娟 莫星枝 羅小威 陳麗珍
懷集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肇慶 526400
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是新生兒出生后短期內化膿菌引起的中樞系統感染導致的腦膜炎癥,以發熱、腦脊液化膿性改變、腦膜刺激征為主要表現,致殘、致死率較高[1-2]。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治療手段的不斷進步,化膿性腦膜炎病死率大大降低,但仍有部分患兒發生神經系統并發癥,影響患兒生長發育。目前臨床通常以頭顱MRI、CT 等影像學作為依據來判斷神經系統異常情況,但存在一定局限性,無法早期發現異常情況,且因新生兒發育不完善可能影響判斷等,不利于早期病情評估[3-4]。故搜集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神經系統并發癥相關資料,尋找神經系統并發癥的影響因素,并及時予以有效干預措施,對于降低神經系統并發癥具有積極意義[5-6]。基于此,研究以懷集縣人民醫院近10 年共92例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作為研究對象,搜集其相關資料,找出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神經系統并發癥的影響因素,提高患兒生命質量。
選取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懷集縣人民醫院收治的92例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頭顱CT/MRI檢查是否存在神經系統并發癥(硬膜下積液、腦積水、腦膿腫、腦室管膜炎等),將患兒分為合并神經系統并發癥組(22 例)和無神經系統并發癥組(70 例)。合并神經系統并發癥組中,硬膜下積液6 例、腦積水4 例、腦膿腫3 例、腦室管膜炎3例,其他6例。
(1)納入標準:①參照第4 版《實用新生兒學》[7]中相關標準,存在感染和化膿性腦膜炎表現,腦脊液、生化檢查結果符合化膿性腦膜炎的診斷標準或腦脊液中培養出細菌;②出生后28 d內新生兒(足月兒、校正胎齡早產兒);③臨床資料完整;④患兒家屬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住院期間及入院前產時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其他神經細胞疾病、內分泌疾病、遺傳代謝疾病;②先天性腦發育異常;③頭顱外傷。
搜集患兒性別、出生體質量、發病日齡、發病至就診時間,發熱、熱峰≥39 ℃、拒奶、嗜睡、黃疸、氣促、反應差、前囟隆起、抽搐/驚厥、煩躁等體征。并檢測其血清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C反應蛋白(CRP)、血紅蛋白、降鈣素原和腦脊液白細胞計數、腦脊液蛋白質濃度、腦脊液糖濃度等相關情況。
采用SPSS 19.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來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表示,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多因素回歸分析采用逐步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2組患兒性別、出生體質量、發病日齡、發病至就診時間,發熱、熱峰≥39 ℃、拒奶、嗜睡、黃疸、氣促、反應差等體征和血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CRP、血紅蛋白、降鈣素原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合并神經系統并發癥組患兒胎齡低于無神經系統并發癥組,前囟隆起、抽搐/驚厥、煩躁體征及血培養結果陽性、腦脊液培養結果陽性比例高于無神經系統并發癥組,腦脊液白細胞計數、腦脊液蛋白質濃度、腦脊液糖濃度高于無神經系統并發癥組(均P<0.05),提示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患兒胎齡、前囟隆起、抽搐/驚厥、煩躁體征,血培養結果陽性、腦脊液培養結果陽性及腦脊液白細胞計數、蛋白質濃度、糖濃度與神經系統并發癥發生有關,見表1。

表1 是否合并神經系統并發癥的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的單因素分析
以神經系統并發癥為因變量(1=有,0=無),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胎齡(OR=4.166,95%CI:1.769~9.811)、抽搐/驚厥(OR=2.815,95%CI:1.443~5.492)、煩躁(OR=2.186,95%CI:1.350~3.540)、腦脊液白細胞計數過高(OR=3.348,95%CI:1.755~6.375)、腦脊液蛋白質濃度過高(OR=3.487,95%CI:1.833~6.632)是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神經系統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2。

表2 92例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神經系統并發癥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是化膿性細菌在炎癥細胞因子作用下引起的腦組織炎性反應,致病菌主要以大腸埃希菌、無乳鏈球菌為主[8]。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硬膜下積液、腦積水、腦膿腫、腦室膜炎等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對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影響較大,可導致神經系統后遺癥,引起運動障礙、聽力損害、智力低下、癲癇等,對新生兒生命質量造成嚴重影響[9-10]。且因缺少特異性表現,早期診斷較困難,腦脊液的病原學檢查是其診斷金標準,但耗時長、細菌培養陽性率低等,臨床應用價值有限。因此,尋找可早期評估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神經系統并發癥異常的指標,對減少神經系統并發癥、改善新生兒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1-12]。本研究對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神經系統并發癥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胎齡較小、抽搐/驚厥、煩躁、腦脊液白細胞計數及蛋白質濃度過高是患兒發生神經系統并發癥的重要影響因素。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患兒胎齡、前囟隆起、抽搐/驚厥、煩躁體征,血培養結果陽性、腦脊液培養結果陽性及腦脊液白細胞計數、蛋白質濃度、糖濃度與神經系統并發癥發生有關(均P<0.05),進一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胎齡較小、抽搐/驚厥、煩躁、腦脊液白細胞計數過高、腦脊液蛋白質濃度過高是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神經系統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提示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患兒胎齡較小,有抽搐/驚厥、煩躁體征,且腦脊液白細胞計數、蛋白質濃度過高時,神經系統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這主要是因為胎齡較小患兒機體各系統發育不完善,更易感染,且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血腦屏障通透性大,細菌容易透過血腦屏障,導致腦損傷,增加神經系統并發癥發生風險[13-14]。這與已有研究中早產、低出生體質量是影響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預后的危險因素的報道一致[15-16]。抽搐/驚厥、煩躁體征是腦損傷的表現,這與相關研究中抽搐或驚厥、煩躁為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患兒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的報道一致[17-18]。但有些患兒驚厥發作是隱匿性的,且部分新生兒可單純性表現為肢體抖動、咂嘴等,單純依靠體征診斷可能導致漏診或誤診,故需尋找更可靠評估指標[19-20]。腦脊液中白細胞計數過高,提示患兒免疫功能降低或細菌感染,顱內炎性反應,腦脊液中蛋白質濃度過高,與中樞神經損傷有關,進而增加神經系統并發癥風險[21-22]。因此,對于抗生素治療后腦脊液中蛋白質濃度較高患兒需調整抗生素治療方案,密切關注治療效果,根據患兒體征及腦脊液白細胞計數、蛋白質濃度評估患兒神經損傷情況,進而為神經系統并發癥早期診斷提供重要評估依據[23-24]。
綜上所述,胎齡較低,腦脊液白細胞計數和蛋白質濃度過高,合并抽搐/驚厥、煩躁體征是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神經系統并發癥的重要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