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萍 張學亞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血液科,泉州 362000
母細胞性漿細胞樣樹突細胞腫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是一種罕見的侵襲性造血組織腫瘤。1994 年 Adachi 等[1]對其進行首次報道,因其細胞來源一直存在爭議,曾被命名為原始自然殺傷白血病/淋巴瘤、無顆粒性CD4+/CD56+血液腫瘤、無顆粒性CD4+NK細胞白血病等[2]。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淋巴造血系統腫瘤分類將其命名為BPDCN[3]。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是一種克隆性造血系統惡性腫瘤,以持續外周血單核細胞>1×109/L 且單核細胞占白細胞分類>10%為特征[4]。BPDCN 合并CMML臨床罕見。我們報道1例以皮膚結節為主要表現的皮膚BPDCN 合并骨髓CMML 病例,分析其臨床特點并進行相關文獻復習。
患者,男,48 歲,因“發現皮膚結節3 月余,白細胞增高3 d”于 2020 年 5 月 8 日住院。2020 年 2 月無明顯誘因出現臉部散在皮膚暗紫色丘疹,壓之不褪色,直徑約5 mm 左右,皮疹范圍漸擴散到軀干部、四肢,直徑范圍5 mm~1 cm。2020 年4 月出現皮下結節,始從臉部漸發展至軀干、四肢,觸之有輕壓痛,可輕微移動,質韌。2020 年5 月6 日就診于外院,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24.07×109/L,中性粒細胞%41.1%,血紅蛋白114 g/L,血小板計數140×109/L。查體:全身皮膚散在暗紅色丘疹,壓之不褪色,全身散在皮下結節,直徑范圍從5 mm~3 cm 不等,觸之有輕壓痛,可輕微移動,質韌。2020 年5 月9 日輔助檢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22.78×109/L,中性粒細胞細胞% 30.7%,單核細胞% 50.7%,血紅蛋白113 g/L,血小板計數109×109/L,手工分類:桿狀1%、分葉38%、淋巴23%、單核36%、嗜酸2%。骨髓細胞學:增生明顯活躍-極度活躍,幼稚單核細胞19%,單核細胞33.5%,考慮為CMML- Ⅱ或急性單核細胞白血?。ˋML-M5b)可能骨髓象(圖1)。骨髓流式:在CD45/SSC 點圖上設門分析,單核區域細胞約占有核細胞的38%,主要表達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CD4、CD11b、CD13、CD14、CD15、CD33、CD38、CD56、CD58、CD64、CD123。據免疫表型分析,其中約13%為CD64bri+CD14+成熟單核細胞,約23%為CD64bri+CD14-較幼稚單核細胞,淋系增殖明顯受抑,提示:異常單核細胞增殖。骨髓病理:(右髂后上棘骨髓)蘇木精-伊紅(HE)染色及過碘酸雪夫(PAS)染色示送檢骨髓增生較活躍(約70%),間質出血明顯。單核樣細胞增多,胞漿中等量,胞核橢圓形或不規則。粒紅比例增大,均以中幼及以下階段細胞為主。巨核細胞不少,部分細胞分葉增多,可見單圓核及多圓核巨核細胞。網狀纖維染色(MF-1 級)。免疫組化:CD68(+),CD163(少量+),lys(+),CD56(部分+),CD4(+),CD123(-),TdT(-),CD20(-),CD3(-),CD235α(紅系+),CD42b(巨核系+),MPO(粒系+),CD138(-),CD117(極少量+),CD34(個別+)。結論:傾向CMML,不能除外BPDCN(圖2)。皮膚活檢病理(右大腿腫物、左前臂腫物):送檢組織中可見片狀腫瘤細胞增生,細胞大小較一致,可見核溝及小核仁,結合免疫組化首先考慮BPDCN。免疫組化:瘤細胞:MPO(-),CD4(+),CD56(+),CD123(-),CD3(-),CD5(-),TIA-1(-),Perforin(-),GrB(-),CD43(+),CD20(-),CD79α(-),CD10(-),CD21(-),CD30(-),ALK(-),S100(-),CD68(+),Ki67(約70%+)。原位雜交:EBER(-)。皮膚腫物二代基因測序示DNMT3A 基因檢測到錯義突變:c.2645G>A(P.Arg882His);NPM1 基因檢測到移碼突變:c.860_863dup.(p.Trp288CysfsTer12);ASXL1 基因檢測到插入突變:c.1934dup.(p.Gly646TrpfsTer 12)。骨髓二代基因測序示DNMT3A基因檢測到錯義突變:c.2645G>A(P.Arg882His)(雜合,突變頻率38.6%);NPM1基因檢測到移碼突變:c.860_863dup(p.Trp288CysfsTer12)(雜合,突變頻率33.5%);TET2 基因檢測到錯義突變:c.3781C>T(p.Arg1261Cys)(低頻雜合,突變頻率 8.5%,測序深度6195X)。診斷為BPDCN 合并CMML,患者自動出院后6 個月失訪。

圖1 骨髓細胞學考慮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Ⅱ或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可能(瑞氏-吉姆薩染色 ×1 000)

圖2 骨髓病理傾向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不能除外母細胞性漿細胞樣樹突細胞腫瘤(蘇木精-伊紅染色 ×400)
BPDCN 是一種罕見的侵襲性造血組織腫瘤,患者常因皮膚、淋巴結、骨髓及血液等不同部位受累而就診于皮膚科、血液科或腫瘤科,初診較困難。BPDCN 臨床表現多為皮膚受損,腫瘤易累及骨髓,甚至以白血病起病或發展為髓系腫瘤[5-7]。臨床上BPDCN 確診依靠組織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查。Laribi 等[8]回顧性分析了 398 例 BPDCN 患者,96%(391/398)表達CD4+CD56+CD123+,提出BPDCN 免疫組化的診斷依據包括 3 個方面:(1)CD4 和/或 CD56 陽性;(2)CD123、TCL1、CD2AP、BDCA-2/CD303 中一種或多種 pDC標志陽性;(3)排除淋系、髓系腫瘤。但仍有1%患者CD123-。Kolerova 等[9]報道了 1 例累及皮膚、骨髓、中樞神經系統的BPDCN 患者,皮膚活檢病理示CD4+CD56+,腦脊液中也找到同樣的細胞,最終診斷BPDCN。Zaki 等[10]報道了1例累及頭皮的男性患者,皮膚活檢提示CD4+CD56+,因條件限制無法檢測CD123,根據細胞形態及免疫組化結果,排除其他髓系及淋系腫瘤后診斷BPDCN。因此,目前BPDCN 仍缺乏完善的診斷標準。我們收治的該患者皮膚活檢示CD4+CD56+CD123-,不表達髓系及淋巴系統腫瘤,結合形態學表現,考慮該患者皮膚病灶為BPCDN?;颊哐R幪崾景准毎嫈?2.78×109/L,單核細胞占36%,骨穿可見19%幼稚單核細胞,二代測序結果提示DNMT3A、NPM1、TET2 突變陽性,符合 2016 年版 WHO 的 CMML 診斷標準。該患者最終診斷為皮膚BPDCN合并骨髓CMML。
BPDCN合并CMML的病例鮮有報道。目前對于BPDCN和CMML兩者之間的關系尚不清楚。有文獻報道BPDCN可繼發于CMML,也有文獻報道CMML繼發于BPDCN[11-13]。為此,我們對骨髓標本和皮膚腫物標本進行了預后基因的檢測,結果提示兩者共同存在DNMT3A 和NPM1 基因突變,且突變位點一致,提示BPDCN 和CMML 可能起源于同一群干祖細胞。這是首次發現BPDCN合并CMML患者存在一致的DNMT3A和NPM1基因位點突變的病例報道,這可能有助于進一步明確BPDCN 和CMML 的關系。另外,皮膚腫物標本還檢測到ASXL1 基因突變,突變位點與文獻報道一致[5],提示BPDCN由多種致病基因共同作用。
BPDCN 預后極差,中位生存期時間僅 12~16 個月[6]。目前對于BPDCN 的治療尚無統一方案,較常使用的方案包括CHOP 類方案、急性髓系白血?。ˋML)/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常規化療方案、去甲基化藥物聯合BCL-2 抑制劑等[14]。CD123 靶向藥物 Tagraxofusp 是一種重組免疫毒素,2018 年12 月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用于兒童及成人BPDCN。一項開放的多隊列研究納入47 例未經治療或復發的BPDCN,對于未接受過治療的BPDCN 患者CD123 的客觀緩解率(ORR)達90%[15]。但是,該患者最終由于經濟困難拒絕治療自動出院,出院4 個月隨訪時自訴口服中藥,鼻塞感好轉,出院6個月后失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