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 孫麗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圖片;處理
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實物的機構。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博物館扮演的角色正在不斷變化。在我國國家層面,博物館正日益成為展示與傳播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多元文化交流與互鑒的重要平臺;在社會層面,博物館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公民層面,博物館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知識寶庫和精神支撐。博物館界一直致力于探究中華五千年文明,考古發掘了大量震驚世人的文化遺產,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但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目前人們所知曉的只是冰山一角,仍有不少文化遺產沉睡在祖國各地,等待博物館人去發掘。
2020年9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國內備大博物館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加大了考古發掘及研究力度,取得了一些考古發掘及研究成果。國家也加大了對文物考古工作的支持力度,并鼓勵博物館人將研究成果以論文或者圖書的形式固化下來。相對于論文,圖書能更系統、更全面、更深入地展示研究成果。在此大背景下,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的出版近年來呈現了快速發展的勢頭。
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的圖片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文物圖片不是普通的照片,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對圖片的選擇和處理應以尊重歷史,盡可能真實地還原文物為原則;另一方面,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一般為彩色印刷,從藝術審美的角度而言,對圖片的表現力要求較高,除了圖片的清晰度應滿足出版要求,圖片的布局還要體現美感,應根據圖片自身的內容和圖幅大小做相應藝術性處理,以期吸引更多的讀者,使中華文明得以更廣泛地傳承。
那么,出版機構在對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的圖片進行處理時,需從哪些方面對圖片進行把握?本文以湖北省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為例,分享筆者作為責編在處理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圖片時的幾點心得。
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圖片的處理
徐康在《前塵夢影錄》中說:“古人以圖書并稱,凡有書必有圖。”此話雖然絕對,但在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中卻得以體現。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往往圖文并重,相對于文字描述,圖片有時能傳達更多信息。發掘時的文物圖片、清洗時的文物圖片、修復時的文物圖片、展覽時的文物圖片,會給讀者不一樣的視覺感受,能豐富讀者對該文物的認識。若圖片以比較藝術的形式呈現,還能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特別是修復后的文物圖片,更要突顯文物的精美,且要留以適宜的視覺空間,能讓讀者細細品讀與欣賞,以彌補讀者在博物館展廳欣賞文物時,由于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只能匆匆一瞥,無法長久駐足細細觀賞的遺憾。
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在處理圖片時應注意從圖片的選擇、圖片的布局、摳圖、圖片色彩的處理、圖題的審校、印刷前的調色等角度進行處理。
圖片的選擇
圖片選擇的原則除了清晰度滿足出版要求,最重要的就是盡可能地真實還原文物,對文物保持敬畏。
2021年湖北省博物館編寫了《九連墩傳奇》,由于九連墩墓地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是虎座鳥架鼓,因而本書封面用圖便決定用虎座鳥架鼓。
虎座鳥架鼓為戰國時期楚國的樂器,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荊楚大地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其主體由雙虎、雙鳳、扁鼓組成,雙鳳備踩在一只虎的背上,扁鼓位于兩鳳中間,鼓面已腐朽,其他部件均在,且均為楠木,木胎上髹生漆,繪有鳳、虎以及其他裝飾圖案。虎斑鳳羽和裝飾花紋以紅、黃、黑三色為主,繪畫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湖北省博物館最初提供給出版機構的封面圖片為虎座鳥架鼓復制件圖片,兩只鳳鳥的頭上備有用現代工藝生產的紅色絲帶,且絲帶系成蝴蝶結,中間的扁鼓是現代工廠生產流水線上生產出的扁鼓,鼓面光潔,沒有任何被擊打過的痕跡。虎座鳥架鼓的主要構件為楠木,楠木紋理直且細膩,而復制件圖片木材選擇隨意,沒有楠木的質感;復制件的油漆顏色特別鮮艷,沒有戰國木器髹生漆后的歷史感。這顯然是對文物的不尊重。出版機構要求湖北省博物館換圖,博物館找出了虎座鳥架鼓出土后經修復處理的文物圖片,新換的圖片得以較好地呈現了虎座鳥架鼓的原貌。文物主體殘缺部分依然用楠木修復,缺失的鼓面依據戰國時期鼓的材質制作,且鼓面按博物館修復文物的原則——“修新如舊”做了處理,有了歷史的風霜。由于湖北省博物館是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依托單位,他們在漆木器的文物修復方面有多項專利,故對虎座鳥架鼓文物的油漆修復處理得特別逼真。文物原件經專業攝影師拍照后,已較好地還原了戰國時期虎座鳥架鼓的風貌。成書《九連墩傳奇》封面以直觀、立體而富有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圖片,有力地表現了圖書主題。
圖片的布局
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在版式編排上要注意形式與內容契合,文字與圖片的編排根據行文內容可緊湊、可舒朗。圖片的布局注意把握以下原則:
合理留白。中國古代文化中,“留白”或曰妙在“虛空”,使虛處得以凸顯,鏡中花、水中月的美感比處處皆實更顯高妙。以留白的手法來表現彩色的感覺,去繁存簡,讓視覺明晰透徹,喚起讀者的情感和遐想,表現出方寸之間盡顯天地之寬的傳統東方美。有時,為了突顯文物的主體地位,會在文物圖片周圍留白,以給讀者細細觀賞文物的視覺空間。留白區域的大小應與文物圖片大小協調。留白區域過大,會讓讀者感覺版面松散;留白區域過小,會讓讀者感到視覺空間局促。修復后的文物圖片,往往留白區域較大。一方面,是為了突顯文物的主體地位,使讀者的視線聚焦到文物圖片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讀者提供—個品鑒文物的舒適視覺空間。
靈活設置圖片“出血”和跨頁。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圖片較多,且對文物圖片有觀賞性的要求,若按常規圖書圖片通欄排或者串文排,則讀者的觀感會大打折扣。通過設置圖片“出血”和跨頁,版式可擺脫呆板,顯得靈動而富于美感。如文物展覽和國際交流類的圖片可設計成“出血”,此類圖片有主題、有人物、有場景、有文化氛圍,圖片“出血”后,視覺空間得以放大,更能彰顯文物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考古發掘類圖片若設置為跨頁,更能以大場景呈現埋藏在地底下幾千年的文明揭開神秘面紗時給讀者帶來的視覺沖擊,場面恢弘大氣,令人震撼,使讀者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從而激發讀者的文化自信。
圖片分類布局。如展廳的場景圖片與展覽的文物圖片應分類布局,不宜混雜。因為展廳的場景圖片元素較多,比較雜亂;而展覽的文物圖片,著力于清晰、立體地呈現文物本身,簡簡單單,將—個熱鬧的場景和需要安靜才能好好欣賞文物的場景一起布局,氛圍不搭。可通過設置分割線或者留白隔離使此兩類圖片分類布局。另外,不同質地的文物也應分類布局。
摳圖
博物館提供給出版機構的文物圖片一般是沒經過任何處理的原圖,往往帶有背景色,若不將其從背景色中“摳”出來,則版面就會被切割成一個個小“豆腐塊”,對于需要體現藝術設計感的圖書而言,毫無審美價值。而且,文物特別是青銅器文物和漆木器文物,往往會有非常復雜的鏤空雕刻工藝,為了表現文物的精美,必須對圖片進行摳圖。摳圖時,應將每一處鏤空雕刻處的背景色全部摳干凈,且不能影響文物的造型,還需摳得自然,不露痕跡。同時,還需注意對文物與背景色交界處的處理,不得有背景色殘留在文物上。
如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尊盤。該文物是商周青銅器的巔蜂之作,尊的口沿是多層套合的鏤空附飾,遠看像云朵,實際是由無數條龍蛇所組成的鏤空花紋,相互盤旋環繞。尊的頸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鏤空的龍蛇裝飾,尊的腹部和圈足滿是浮雕的龍。《湖北省博物館、考古所2019》的封面用的就是曾侯乙尊盤,由于該文物涉及大量的鏤空紋飾,美編對曾侯乙尊盤的每一處鏤空雕刻都進行了非常細致的摳圖處理。
另外,拍攝文物照片時,即使已經采用輔助設備調整了光線,文物圖片也不可避免地會有文物的影子,為了使讀者有更好的觀感體驗,應將影子處理掉。
圖片色彩的處理
圖片色彩的處理注意把握以下原則:
文物顏色不失真。如戰國時期的青銅器,美編在處理圖片時應在博物館的官網上仔細研究文物的顏色,以博物館官方網站上的文物圖片為藍本,不能想當然地將青銅器的顏色處理得過于偏藍色、偏綠色或偏紅褐色。而且還得關注何處有鐵銹,鐵銹的顏色是否失真。
文物的背景色應與文物協調。為了呈現文物的精美,有時在已進行摳圖處理的文物圖片下特意設置一個背景色,以突顯文物的精美。背景色的選取應注意與文物協調,應使畫面更具層次感、立體感,背景色與文物應相得益彰。如黃金質地的文物,將黑色作為背景色,更能襯托出黃金的雍容華貴,更有質感。瓷器質地的文物,將白色作為背景色,更能顯示瓷器的干凈、純粹。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的背景色時常設置為黑色和白色,因為極簡的“黑”和“白”的背景色,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更能讓讀者感受到文物的觸感。
圖片色調的明暗調整。如《九連墩傳奇》,有一幅圖為“二號墓銅簋及銘文”,由于圖片色調太暗,銅簋上的銘文無法識別,經調整,銘文得以可見。有些文物上有非常精美的雕刻花紋,但若圖片色調過暗,則雕刻花紋不能清晰呈現,甚至完全看不見雕刻花紋。故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片不可忽視圖片色調的調整。
圖題的審校
在編輯加工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時,對文物圖片與圖題是否對應應保持質疑的態度,防止此類錯誤的發生。常見的圖題錯誤有以下幾種。
圖題沒有精確概括圖的內容。如《九連墩傳奇》,有一幅圖的圖題為“清理后的一號墓入骨及陪葬玉器”,圖片為九連墩楚墓一號墓發掘現場,圖中呈現的一號墓除了入骨,還有各種材質的器物,不只有玉器,故圖片與圖題不對應,后調整為“清理后的一號墓人骨及陪葬器物”。
圖題過于寬泛。如《睡虎地泰簡》的“交通出行”一節有一幅圖的圖題為“出土陶船”,圖片為一艘陶船。圖片前后的內容僅僅提及從秦時起水運是一種重要的交通方式,人們出行時喜預測兇吉,再無其他相關內容。此圖置于此處顯得突兀而空洞。后經與作者溝通,了解到此文物為廣州出土,朝代為漢,圖題改為“廣州出土的漢代陶船”。陶船有了出土地點和朝代,它才得以成為文物。
圖題有誤。文物展覽類圖片中的展覽名時常與圖題中的展覽名不一致。如《九連墩傳奇》中有一圖片圖題為“‘荊楚遺譯一一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出土文物特展’宣傳海報”,但圖中的海報卻醒目地寫著“荊楚遺澤——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出土文物特展”,圖題錯將“澤”用做“譯”。此類錯誤在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的文物展覽部分特別常見,屬于高頻錯誤。
印刷前圖片的調色
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彩印時,責編、美編必須到印刷廠“盯機”,對文物圖片顏色是否失真進行最后的把關。對于有文物圖片且顏色拿不準的頁面,要在印刷機上直接出紙樣,若紙樣上的文物顏色與真實的文物顏色仍有些許偏差,可直接在印刷機上通過調整相關參數進行調色。印刷機出紙樣時應采用最終成書用紙,以使紙樣上圖片的顏色與最終成書圖片的顏色保持一致。
博物館文物考古類圖書的圖片承載著歷史與文化,在對其進行處理時,不僅要盡可能地真實還原文物,對歷史保持敬畏;而且需要給讀者提供欣賞圖片的視覺空間,注重圖片的布局及色彩等,使讀者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亦有美好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