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梅云
小學階段是學生探求知識點的起點。為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班主任作為學生的引路者,要著重加強針對學生的德育工作,以自身的道德修養影響學生,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時刻意識自己肩負著開展德育工作的重任,明確德育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意義,并且借助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有效開展德育工作。
一、聯系生活實際,著眼身邊小事
德育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班主任在滲透德育時,需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入手,抓住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學生在班級內學習,必然會參與班級內的很多活動,在實施班活動的計劃時,班主任所創設的教育環境旨在為學生提供公平、公正的參與環境,讓學生在活動中能受到有效的教育。在學生積極參與的班級活動中,班主任可認準開展德育的時機,促進學生在積極參與、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并且在班主任的指導下有所啟發,有所感悟。同時,學生的家庭環境對學生的成長也有重要影響,因此,班主任要積極與學生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根據學生家長的做法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如何與學生家長聯手的方法,為學生提供潛移默化的德育環境,促進學生在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能夠感受到德育的價值。在此基礎上,從家庭生活與學校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讓學生發現平時自己一個小小的舉動可能會產生的影響,促進學生意識到具備良好行為習慣或具備良好修養的重要性,在真善美的正面案例中積極鞭策學生,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高度。
比如,班主任在組織班級內活動時,鼓勵學生采取公平自由的方式,自主選舉班干部的人選。在學生投票的過程中,班主任時刻觀察學生,發現學生在投票時的依據是什么,了解學生評判同學能擔任班干部的標準。同時,班主任要講解班干部要具備的特點,例如,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愛護環境等。有學生在填寫投票理由時寫到:“我推薦的理由是,我曾經看到他在班級內主動打掃衛生,并且在同學生病后陪著同學去醫務室。”學生將理由描述得非常具體,班主任在看到學生的投票理由后,就可以將很多學生的正面案例拿出來,供大家探討,讓學生思考這些案例中的哪些行為體現了該學生的良好品質,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對班干部這個崗位深入理解。學生在投票時會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將所有有效的案例拿出來供學生分析,有助于學生看到自己不曾看到的一面,也讓學生對優秀的學生起了尊敬和敬仰之心。這些班干部的確定,為學生樹立了榜樣,有助于班級內良好氛圍的建立,而班干部所做的事情,能讓學生心服口服地進行投票,又能促進學生不斷模仿班干部的行為,讓整個班級的氛圍更加和諧。
另外,結合學生在生活中的經驗,班主任還可以聯合學生家長,一同設計每周的周六為家務日,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周六一天的所有家務。學生幫著媽媽洗碗,幫著爸爸打掃衛生等,都能讓學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得到鍛煉,讓學生體會到父母在家庭生活的維護中所付出的努力。每周六,學生需向班主任提交一份勞動日記,這能明顯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抓住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小事,可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意識到身邊人身上美好的品質。
二、尊重學生認知,強化愛國與理想教育
在滲透德育時,讓學生學會傾聽,并且領會班主任所講解的德育知識點,從而應用到實際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文明意識的提高,也促進學生道德修養的不斷提高。因為德育的綜合性較強,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等,而教學過程又比較復雜,對某一類問題并沒有確定的統一的答案。作為班主任,要尊重學生的基礎,尤其是小學生天馬行空的想法較多,要非常尊重學生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見解,做到以德服人,而不是一味地讓學生接受班主任擁有的知識。為強化學生對德育的認識,讓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凸顯,班主任在教育過程中勢必要多創造機會,去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內心對德育的看法,促進德育發揮應有的價值,以提高學生的自覺性為目的,讓制度和規范成為學生要達到的目標。
比如,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開展了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班會,從目前的社會熱點新聞事件出發,帶領學生通過辯論比賽的方式探討問題。問題源自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分析問題時,學生有時能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給出一致的答案;而有的問題超出了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導致學生在分析時難免會站在比較狹隘的角度,在討論時也紛紛表達不同的看法。這時,班主任要做到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肯定學生說法中的正確部分,積極引領學生分析事件的發展方向,促進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社會事件,讓學生做到不偏激、不固執,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讓學生能在愛國主義的熏陶下產生強烈的情感認同。另外,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教育的開展還可以拓展至戶外,班主任適時組織學生前往紅色教育基地,讓學生看到英勇無畏的前輩在我國開國路上付出的艱辛甚至生命,配合相對應故事的講解,讓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學生在戶外會積極分享自己對愛國的看法,說自己的理想。有學生說:“我以后想學醫,發明各種能治病的藥,能強身健體的藥,讓我們國家的人身體越來越強壯,沒有人敢瞧不起我們。”也有學生說:“我以后要成為一名軍人,每天巡視國家的土地,一定要確保國家的領土主權完整。”學生在戶外參觀紅色基地后,產生了很多想法,對自己以后的職業也提出了設想,班主任充分尊重學生,并適當地拓展,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促進學生為實現遠大的愛國理想而不斷奮斗,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逐步靠近理想。
三、提倡寓教于樂,吸引學生興趣
將德育融入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中,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能讓學生有興趣攝取德育知識,從而提高德育的效果。在當前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班主任可借助多種不同的形式,讓學生接觸到德育知識。無論是開展主題講座、作文比賽、辯論比賽、調研活動,還是線上PK等,都為學生提供了很豐富的學習素材,學生的學習視野得到開闊。對生活熱門事件的關注,讓學生看到了社會中的人生百態。而班主任將這些作為滲透德育的載體,不僅可以關注到學生的感受,還能促進學生將自己對事件中某一人物的分析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促進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也能讓學生在參與德育活動的過程中產生自我理解,這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都有積極影響。
比如,不少地區都發生過特大的洪澇災害,班主任可以將在洪澇災害期間所發生的感人事跡拿出來供學生探討。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搜集相關資料,也可以在家庭中詢問長輩的相關意見,并做好相應的調研報告。在這樣統計數據分析、新聞素材的過程中,學生能了解到救援人員在面對洪澇災害時付出的努力是常人不能想象的,了解洪澇災害期間為他人無私捐獻物資或者將物價下調的老板所做的善舉。還有一些反面案例,可以供學生分析其所作所為的弊端,與正面案例作對比,進而讓更多的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愛意。班主任可圍繞這些問題組織學生做好事件統計,讓學生在課上積極分享最讓自己感動的一件事或某個人,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并說出該事件反映的核心或該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質。這不僅能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尋找如何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方法,還能讓學生落實到生活實踐中,促進學生在做中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德育意識。另外,針對社會熱點新聞,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熱門事件中的主人公展開討論,促進學生從多方面搜集新聞素材,并且將事件發生的順序和邏輯捋清楚,分析該事件的核心問題,鼓勵學生在正面新聞事件中學習美好的品質,在反面案例中吸取教訓。學生在正反面案例的對比中收獲良多,而學生之間的討論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想到問題分析的不同角度,促進學生在分析真實案例或者回顧自己生活經驗的同時,有更多可分享的內容,強化學生的學習感受,也讓學生養成自覺督促自己的習慣。
四、耐心教育學生,鼓勵學生信心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在教育過程中班主任可以發現,學生天馬行空的想法較多,而不同的學生又有不同的認知基礎,在教育上確實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或評價方式是必需的。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班主任要非常耐心地教育學生,明確學生不遵守紀律的原因,歸因后再做處理,找到學生的癥結才能對癥下藥。只有這樣,班主任的教育才更有針對性,德育活動的開展也才能有效。在教育實踐中,班主任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或班級活動要觀察學生的表現,明確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和學生自身的性格特征,了解學生不遵守紀律的原因,不與其他人溝通的原因等,然后耐心與學生溝通,開展有效的自覺紀律教育。
比如,在上課鈴響起后,有幾名學生剛剛回到座位,而有些學生已經坐得非常端正,等待老師來上課了。這時,班主任如果去批評那幾個遲到、慌亂坐上座位的學生,往往會起到反效果,甚至讓他們覺得自己被班主任嫌棄。因此,班主任可以表揚其他學生,表揚那些坐姿非常端正,準備好要上課的學生,讓這些學生在全班范圍內做一個榜樣,促進其他學生模仿。這樣一來,班主任沒有點名,讓學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保護,又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不遵守紀律的不妥之處。又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集體主義,在和其他學生合作參加班級活動時,對小組內的合作方案置之不理;在參與班級集體活動時,如運動會、演講比賽等,從來不主動報名。班主任要通過與學生的積極溝通明確學生淡化集體主義的原因,分析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是否存在困難,了解學生的難處,同時也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了解學生在其他方面的優勢,讓學生逐步具備參與集體活動的自信。
五、利用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提升學生社會參與能力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自然環境中存在豐富而生動的教育資源,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學會欣賞自然的美,還能讓學生熱愛自然。在此基礎上,班主任進行適當的延伸,就可以將學生熱愛自然、敬畏自然之心,過渡到珍惜環境、保護環境上來。另外,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讓學生有保護學環境的意識和習慣,還要讓學生在社會環境中感嘆社會環境的供給、開發與利用,讓學生有機會接觸現實社會生活,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等,有助于學生理解社會環境的基本運作方式,促進學生積累社會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發展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
比如,班主任在設計社會實踐活動時,設計了兩組不同的活動。第一個活動為:觀察并考察身邊的環境。學生了解身邊的環境問題,分析家鄉目前的環保建設,并且促進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與同學交流等途徑,提出家鄉環保的建議。第二個活動為:社會生活體驗教育。讓學生到名人居所和紅色教育基地進行參觀,了解當地的人文建設,學生在參觀過程中要統計參觀過的地點,在參與過程中傾聽人文故事等,在紅色教育基地學生傾聽愛國教育講座。這兩個活動的設計契合學生學習經驗,讓學生對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和熱門問題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在參與過后,對如何保護環境,如何建設更好的社會生活產生了自己的認識,而班主任要寄希望于這些小小少年,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肩上擔負的重任。經歷過傳統愛國教育的學生,對復興中華夢有了強烈的認同感,在授課過程中或組織活動時,學生通常會將所學內容和國家建設聯系在一起,學生的思想高度得到提高,能有效保證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豐富了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知,讓學生有較高的社會參與度。另外,鮮活的室外場所,讓學生對德育的認知拓寬到了另一個層面。在學生參與戶外活動時,班主任不必過多言語,而是要讓學生全程參與。在學生用日記記下所感所悟或是在班級內積極交流自己的感受時,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有交流的平臺,并且適時點撥學生,讓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能更加全面,發展學生辯證看待事物的眼光。
六、結語
總而言之,開展德育需班主任為學生提供可參與的環境,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示生活實例,讓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經驗去分析具體事件。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個性和眼界,班主任要做到尊重學生,并且充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能欣然接受道德教育。無論是班級內規則的制定、自然環境話題的分析,還是社會生活的參與,都讓學生在積極投入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同尋常的經驗。將這些寶貴的經驗作為學生的認知基礎,班主任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與延伸,將道德教育深深植入學生內心,讓學生受到真善美的召喚,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道德習慣,促進學生以嚴格的規則要求自己。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