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根東
面對頻繁發生不可持續發展挑戰對人類和平與福祉發出的嚴峻警告,人類必須進行深度反思并采取決斷行動。當今,各國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有必要帶領全體人民至少從以下三個方面提起警覺和進行反思。第一,氣候變化狀態已經由多年的量變轉向質變,原有的中小型災情演進為大中型生態災難。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警告的:“人類正在與自然界開戰,這是一場自殺性戰爭,因為自然界總是更加暴力地回應人類。我們正處于氣候緊急狀態。”[1]第二,疫情肆虐和戰爭威脅導致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危急時刻就在當下,全球生態失衡與可持續發展發生中斷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正如上萬名科學家2021年發出的警告:“不能再等二年、五年、十年了,這時就是那個時刻”,“我們沒有時間了。”[2]第三,全球社會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日益遭遇嚴峻挑戰。每一國、每一社區、每一家、每一人都要提起百倍警覺。
面對日益嚴峻的不可持續發展挑戰,唯有培養卓具可持續發展素養的新型公民,才能助力整個社會闊步走上實現生態文明的人間正道。前20余年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表明,在中小學需要著力培養基礎性的可持續發展素養。第一,掌握可持續發展科學知識;第二,提高可持續學習能力,具體包括收集與處理信息能力、準確與有條理表達能力、評價他人觀點與書本結論能力、團隊合作與協調能力;第三,形成可持續思維品質,具體包括系統性思維、批判性思維、預見性思維、自我反思;第四,樹立可持續發展價值觀,具體包括尊重當代人與后代人、尊重差異與多樣性、尊重環境、尊重資源;第五,踐行可持續生活方式,具體包括簡約適度、綠色低碳、強體抗疫、和諧健康;第六,參與解決可持續發展實際問題。[3]
在高校教育、干部教育與企業教育中,從應對氣候危機、生態災難與戰爭威脅的嚴峻挑戰,以及承擔起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使命的緊迫需要出發,則尤有必要注重培養具有高層次與復合型素養的領軍人物,這種素養可稱為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素養,主要包括:主動應對生態災難與人類命運挑戰的責任擔當精神;立志獻身生態文明建設大業的強國有我精神;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借鑒世界優秀文化的全球文化理解能力;面對生態文明社會未來需要設計創新解決方案的戰略運籌能力;以尊重當代人與后代人、環境、資源與文化多樣性為重點的價值觀導向能力;注重反思單一工業文明思維方式與技術路線的批判思維能力;在推進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展現優勢抱團成長的團隊合作能力等。[4]
考察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國民教育體系與終身學習體系的成功經驗可見,作為應對不可持續發展挑戰的教育創新范式,生態文明教育正在形成全國教育改革與創新的一股嶄新潮流。概括起來,這一教育創新范式與發展潮流的基本特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關于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陶西平先生曾經明確指出:“最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生態文明理念沒有牢固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還十分普遍。”[5]基于此,在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形勢下,幫助青少年與全體公民學習與掌握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理論,是應對氣候變暖、疫情肆虐、戰爭危機與經濟衰退等諸多嚴峻挑戰的緊迫需要。
在這樣的形勢下,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正在成為教育系統愈加關注的時代課題。越來越多的學校管理者與教師更加重視研究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當前,人們關注的研究重點包括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意義與教育歷史使命、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論基礎、生態文明教育操作模式與質量評價等。
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認識到,只有從青少年抓起,幫助他們形成實現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科學知識、學習能力、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才能作好培養未來兩至三代具有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素養人才的充分準備,以利于在20~30年后從容與穩健實現“雙碳”戰略目標。
基于此,一大批高校、研究機構、職業教育學校正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把碳達峰、碳中和與綠色低碳理念納入教育教學體系的部署。[6]不少高校積極指導當地中小學、職業學校與幼兒園,合作編制碳達峰碳中和及生態文明教育大綱、學科創新計劃、課程方案以及課堂教學與學習創新指導文件。許多學校通過專題講座、學科課程、校本讀物、校園媒體與學生社團等形式,將碳達峰碳中和內容充實進育人過程。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積極利用當地社會資源,興起了一個以中小學課程和教學—學習創新為主渠道的碳達峰碳中和及生態文明教育新高潮。
面對人類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嚴峻挑戰,有遠見與自覺的教育工作者愈加注重深刻反思與摒棄原有的閉門教學模式,探索走向自然、關注生態、參與社會實踐、自主與合作學習的嶄新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以激勵廣大大中小學生充分作好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所需要的知識準備、能力準備、價值觀準備與實戰經驗準備。
基于此,在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進程中,許多省市的中小學、職業技術學校與幼兒園認真總結部分學校開展可持續學習課堂、生態文明項目學習實踐研究的已有經驗,大力開展以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為主題的教學—學習創新實踐,較多關注生態文明科學知識學習、多學科教學的互補互融、培育學習者的生態素養、指導學生經受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風險的體驗、鼓勵青少年在生態文明項目學習研究中實現“從零到一”的創新性突破等,力求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能為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作出實際貢獻。
一些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實驗學校積極吸引環境與資源等領域專家,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開展課外教育活動,既疏解了部分學校任課教師的學生輔導與管理工作負擔,更收到了擴展與豐富素質教育的良好效果。
基于此,在落實“雙減”政策過程中,為滿足越來越多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實際需求,許多地區的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農場、林場、環保局、綠色能源企業、污水治理廠、氣象臺、科學院(所)等,已在多方面進一步作好對接基礎教育的思想準備、教材與學習材料準備,甚至設立專門教育部門并配備專業人員。多數省市自治區的教育行政部門表現出了主動作為的姿態,站在幫助青少年成長為生態文明社會建設者的高度,將多種多樣的社會教育資源建設成為指導新一代公民學習與體驗生態農林業、環境保護、節約資源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色大課堂。
學校是大面積實施城鄉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加快制定與完善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示范學校的質量標準與實施細則的基礎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有計劃地組織專家深入學校進行調查,發現與表彰新的優秀案例,并且通過舉辦現場會等形式,及時展示與傳播優秀校長、教師與學生的典型經驗,力求產生助力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積極作用。
基于此,部分省市在總結已有經驗基礎上,編制了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示范學校的主要質量標準,包括以下7個要點:學校管理者樹立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的育人理念和制訂發展計劃;以“走向生態文明”“學會可持續發展”為主線設計課程體系;可持續學習課堂與項目學習成為常態化教學創新模式;建設生態—智慧校園并成立當地節能減排低碳示范基地;建有師生合作防控與抗擊疫情的制度并有效貫徹;師生普遍踐行可持續生活方式;青少年參與生態文明社會建設蔚成風氣。[7]
在抗擊疫情、應對氣候變化與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形勢下,注重動員廣大青少年積極、踴躍與大面積參與城鄉社區的生態文明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基于此,許多地區積極組織青少年個人與團隊參與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學習實踐專題活動,諸如在家庭、學校、社區中自覺踐行可持續消費、低碳出行、節水、節電等綠色生活方式;參加校園抗疫、教室抗疫、圖書館抗疫、餐廳抗疫、家庭抗疫和社區抗疫,并提出科技創新方案;開展城鄉居民抗疫救災優秀事跡調查;開展城鄉居民創業致富、振興家鄉事跡調查,參與研究制定鄉村振興解決方案;保護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借鑒世界優秀傳統文化等。
在學校教育之外,企業、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公眾也都是重要的教育主體,應當更多承擔起生態文明教育任務。在這方面,政府有必要促進高校與科研機構發揮主導作用,并動員媒體、社會團體、企業與社區共同參與。同時,要加快推動生態文明教育進入終身學習體系。
基于此,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做出部署,指導綜合大學與研究機構強化戰略研究與專業指導責任,并且強化學科建設,開設通識課程,編制教材與學習讀本;不少地方高校與社區學院正在強化對周邊中小學、社區與企業的專業培訓與指導責任;越來越多城鄉社區正通過多種形式教育,積極承擔起宣傳、普及和發動的責任,進一步提高億萬國民的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素養。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生活在新時代的青少年,唯有學習,唯有用新理念、新科學、新世界觀、新行為方式武裝自己,才能從容應對挑戰且穩操勝券。掌握了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美麗中國和美麗世界的絢爛愿景一定會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