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宗蘭,賀利業
(1.瀘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瀘州 646100;2.瀘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站,四川 瀘州 646100)
隨著物質需求的增加,人們越來越關注農產品質量的安全問題。2021年“3·15”晚會曝光的“再現瘦肉精”引起了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視。目前,縣級檢測機構人員流動性大、專業檢測人員少、檢測儀器老舊、檢測參數少等問題依然存在。
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規模小、能力弱的問題仍然存在。2008年以來,縣級陸續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但部分檢測機構未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實驗室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簡稱“雙認證”,未雙認證的檢測機構檢測的數據不具有法律效力。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項目包括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檢測等,每個項目又細分為多個小項目,例如農藥殘留檢測項目中包括蔬菜、水果、食用菌和茶葉等的檢測,但縣級單位檢測機構的檢測項目并不全面[1]。檢測項目中的檢測參數差別也很大,據了解,就農藥殘留來講,專業檢測公司的農藥殘留檢測參數可達近千個,一般公司也可以達到400~500個,市級單位可以達到上百個,而縣級的檢測參數一般只有幾十個。因此,縣級檢測機構檢測項目不齊全,且檢測參數少。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使用的農藥獸藥已更新換代,早期認證的參數已無法滿足實際檢測需要。
縣級檢測機構實際在崗人員少,即使檢測機構的人員編制不少,一般6~10人,但大部分人員并不在崗,人員流動性大,檢測機構編制人員常被調動到其他崗位,混編混崗的現象普遍存在;且基層待遇低,留不住人才。在崗的檢測人員技術能力不足,目前的事業、行政編制主要考察綜合能力,很少考察專業技術操作能力,大部分檢測機構在招聘檢測人員時雖然在專業上有要求,但往往不進行檢驗檢測操作技術的考核,招考的人員不一定會實際操作。近年來,省、市農業農村部門也舉辦檢驗檢測相關技術的培訓,但培訓多是前處理的培訓,檢測儀器的培訓較少,且時間短,儀器品牌和型號眾多,培訓的儀器和縣級機構的儀器不一致,培訓過后也不一定會操作本機構的儀器,因此檢測能力提升并不明顯。目前,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大部分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品牌推廣等相關工作合并,從事檢測的人員工作任務繁重,沒有太多精力深入研究檢測工作[2]。
現階段,縣級檢測機構使用的檢測儀器設備仍然有部分較為老舊,跟不上檢測的需求。特別是成立時間比較久的檢測機構,購買的儀器設備已出廠多年,檢測精確度有所降低,相關的配套材料和試劑耗材均已更新換代,影響檢測的準確性[3]。檢測中發現的問題也沒有更多的儀器設備進行復檢。例如,在液相色譜檢測過程中,若發現疑似超標、不合格樣品,檢測人員一般只能采取改變流動相流速、改變流動相比例等方式來進行篩除,若仍未排除,需聯系上級檢測部門進行復檢,整個過程費時、費力、費財。檢測儀器的價格昂貴,更換需要的資金量大,且缺乏對大型儀器熟悉的專業人員。檢測儀器保養、維護不及時,或維護過程簡單甚至沒有維護,儀器易出故障。例如,在多雨季節,精密的電子儀器長時間擱置不用,導致電路、光路發霉、返潮,影響使用。當出現儀器故障時,由于對整機系統結構不了解,缺乏專業人員的檢修,故障無法處理,直接影響檢測工作[4]。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樣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將直接影響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因此,樣品質量的控制非常重要[5]。據了解,目前各縣級單位的檢測任務每年有幾十到上千個不等,而各縣區的農產品情況不一,因此樣品的采集就非常重要。但多數縣級單位對本轄區的農產品了解并不全面,容易出現漏采的現象。在采集過程中,非專業人員采集的樣品不合格,不具代表性,對樣品的接收、運輸、保管和處理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平穩有效地開展,應盡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及管理體系。①在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管理工作的基礎上,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制度與管理體系進行科學地完善與優化,加強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的合法性與執行力,并對檢測機構的職能進行明確的分工與說明。②根據不同的農產品性質制定不同的檢測體系,嚴格按照檢測標準執行,如農業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等。③加大資金的投入,完善和優化經費保障制度,保障整個檢測工作取得良好實效。④做好實驗室資質認證,提升檢測工作綜合公信度,實施檢測資格認證考核,提升檢測結果可信度,保證農產品質量檢測數據的有效性。⑤認證完整的檢測項目和參數,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開展農業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和農畜水產品中農藥、獸藥殘留、有害有毒物質、有害微生物等項目的檢測,聯合相關部門,定期對本地的農藥、獸藥銷售及使用情況進行摸排調查統計,根據縣域內調查情況制定符合本縣的監測計劃及檢測參數,確保檢測工作能夠與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相符合。⑥加強對農產品市場的質量監管,重點關注安全風險高的農產品,配合工商、衛生、食品等相關部門開展監督抽檢、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嚴厲打擊不法行為,把好農產品的質量關。
檢測人員在農產品質量檢測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必須配備足夠的專業檢測人員人員不足會導致工作難以開展。目前,縣級檢驗檢測機構的人員雖然按照要求配置,但多數檢測機構的實際在崗人員不足,多處于應付工作的狀態,對開展工作不利,應重點解決人員問題,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②完善人才招考辦法,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對檢測人員進行檢測技術的實踐考核,招聘具有專業技術的人員從事檢測工作。③定期組織專業技術課程培訓活動,學習檢測知識、技術、質檢安全準則和相關法律法規,邀請專家學者開展演講或者座談會,交流工作經驗,與高水平科研機構、大型實驗室建立合作關系,提升檢測人員的綜合素養,讓檢測能力跟得上目前的實際檢測需求[6]。④檢測人員應結合現狀,及時調整檢測參數,目前使用的農藥、獸藥在不停地更新換代,檢測技術也應該與時俱進,根據具體情況實時調整。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檢測儀器設備越來越精密。檢測機構應更換老舊儀器,選擇檢測快速又準確的儀器,升級檢測儀器。根據不同的檢測項目,選擇適合的定性定量分析檢測儀器,以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檢測效率。完善儀器管理制度、規范,對儀器設備的運輸、存放、使用以及維護作出具體要求。在儀器使用過程中,對儀器的操作流程、維護方式、使用方法進行詳細說明,并對檢測步驟、注意事項進行記錄并保管。重要儀器的維護工作,應由技術水平高、責任心強的人員進行一對一管理,定期維護保養好檢測儀器,以保證檢測數據的準確性。發現儀器設備存在過載、缺陷等問題,應立即報備有關部門,由專業人員進行處理,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檢測工作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檢測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優化,確保檢測設備能與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相符合。
為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需要重視樣品的質量控制。從抽樣、制樣、樣品保管和樣品處理等環節進行質量的控制。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抽檢方案、制備方法和管理制度,嚴格按照行業標準、操作規范執行。例如,蔬菜、水果、食用菌的抽樣按《新鮮水果和蔬菜取樣方法》(NY/T 789—2004)、《蔬菜抽樣技術規范》(NY/T 2103—2011)執行;茶葉按《茶葉抽樣技術規范》(NY/T 2102—2011)執行。樣品的采集應該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以及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的開具情況結合起來,對采樣的時間點、范圍進行分析評估,對轄區內農產品進行全面、及時地采集[7]。在樣品制備、保管過程中,做好標記,防止污染;做好清潔衛生,控制好環境溫濕度,在合適的條件下保存;報廢、過期的樣品及時按照程序清理。
各縣級檢測機構要結合實際需要,建立健全科學的檢測體系及管理體系,科學建設檢測機構,引進先進的檢測設備和技術,建設高水平的檢測隊伍,結合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證開具情況,使縣級檢測機構發揮最大作用,滿足目前的檢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