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 敏
(河西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農產品加工業屬于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產業,是實現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點,對建設現代化農業,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在當前科技水平持續提升的背景下,科技創新在農產品加工業中凸顯出強大的支撐作用,其貢獻率不斷攀升,各種創新技術與新型設備在農產品加工業中得到完美應用,科研成果轉化率較高,促進了農產品加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農產品加工是在農業的基礎上發展的,面對當前不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需要農產品加工業開展技術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加工效率,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科技創新在此領域中的應用可以實現高效加工技術突破。首先在農產品精加工與綠色供應鏈產業化發展等方面,依靠自主制造的核心設備,提高制粉、榨油與屠宰效率,有效降低產后損失。以糧油產業為例,在利用自主研發的榨油設備之后,大宗糧油產后損失不斷降低,目前維持在5%左右,有效提升了經濟效益,減少了成本投入。另外,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使農產品加工逐漸向智能化與無人化的方向轉變,有效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提供精準營銷,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當前各種農產品加工中有多項科研成果,主要體現在糧食儲存運輸、干燥加工、畜禽宰后處理和茶葉工業等領域,實現了農產品的高價值利用和高額增收。科技創新的應用有效提升了農產品加工的質量,使安全水平大幅提高,產業的高速發展推動產品檢測與相關法規的完善,為農產品加工業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1]。
科技創新在農產品加工業中的應用,推動了一系列農業產業的融合發展。農產品加工所涉及領域較多,包括農業、工業與服務業等,各個行業之間融合交叉形成了綠色產業鏈,推動了其他產業升級發展。例如,農產品加工基地、運輸行業、生態旅游、農事體驗及風俗文化等,這些新業態、新模式的形成都建立在農產品加工業高速發展的基礎上,形式多樣化的農業產業新業態不僅為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而且有效拓寬了農業增收渠道,推動了現代化鄉村建設的持續深入。以茶葉加工行業為例,茶葉高值化梯次利用關鍵技術的創新突破,解決了當地茶葉品質低效益差的問題,并催生更多相關產業的出現,包括茶葉運輸、茶園種植、采茶體驗、茶園觀光與茶葉基地等,茶農總體收入增多,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關鍵內容,以科技化、智能化與信息化技術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全過程機械化生產加工,以自主研發能力提升實現農產品加工的結構轉型,有效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科技創新主要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與引進創新等方面,原始創新指的是在原先關鍵技術設備的基礎上進行更新升級,不斷提升加工效率;引進創新指的是與具有先進技術設備的國外企業建立友好關系,通過引進最新加工設備進行知識消化吸收,結合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實際情況進行自主研發創新。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應將主要力量集中在集成創新方面,圍繞共性技術與重大農產品加工產業戰略項目,有機融合各項關鍵技術,實現深加工、保險、冷鏈運輸方面的關鍵技術突破,這也是解決發達國家壟斷關鍵技術專利,實現自主創新發展的主要方法[2]。從科技創新的行為主體上來看,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創新除了需要實現關鍵技術突破之外,還應該結合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實際情況實現管理、機制與制度等方面的創新,統一檢測標準,保障農產品加工整體安全質量。
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在持續高速發展中,在技術提升方面,以自主研發形成關鍵技術突破,在冷鏈物流、減損保鮮與加工技術等方面取得一定進步。我國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以重大科技投入與政策引導,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并建設創新平臺,形成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重點研究農產品科技加工的重點院校與科研院建立較多,相關企業也創建了研發中心,國家、部門與地方初步形成科研體系,科研隊伍整體水平較高。在成果轉化方面,農業農村部對關鍵農產品加工技術進行篩選,挑選其中實用技術進行試驗、示范與推廣,比如糧食產地烘干技術、熱帶水果預冷保險技術等,有效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創新[3]。
3.2.1 關鍵材料進口依賴性強
農產品加工不僅需要技術與設備的支撐,還需要關鍵材料與配料,從而實現農產品的高效轉化。例如,酶制劑作為農產品加工環節中的主要介質,其應用范圍廣泛,作用較大。我國酶制劑產業雖然在快速發展中,但與作為主要市場的歐美國家相比,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以關鍵菌種技術為例,歐美等國家對主要的菌種技術專利進行壟斷,基因技術較為成熟,占據絕對領先地位。我國關鍵酶制劑技術發展受到一定限制,難以提供足夠的酶制劑用于農產品加工業中,存在供給不足的現象,關鍵酶制劑與配料大多依賴進口,限制農產品加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3.2.2 產后損失仍然較大
雖然我國在糧食流通、畜禽宰后處理等環節中實現了技術突破,有效降低了糧食損耗與畜禽肉損耗,加上保鮮技術與冷鏈物流技術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產后損失。但從產業加工智能化程度方面來看,我國農產品加工環節仍處于半機械化狀態,大多加工環節需要人工進行,存在技術短板。首先是減損保鮮技術,當前技術的精準性與環保性較差,在機械加工中仍有較多產品損耗,造成浪費。另外,冷鏈物流技術智能化程度較低,缺少關鍵的信息化冷藏設備與智能監測設備,導致農產品在運輸中由于溫度控制不到位而產生較多損耗,運輸成本較高。
3.2.3 梯次加工技術落后,影響農產品附加值
附加值的提升需要充分利用農產品中的綜合資源,在強化加工深度形成商品時才能增加更多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目前我國在農產品的梯次加工當中存在較大技術短板,首先是加工深度不足,原材料、加工、深加工等多梯次加工環節中,均存在產品轉化效率低下的問題,加工轉化率一般維持在68%左右,其中產品損耗主要體現在深加工環節。其次是農產品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低下,同樣與深加工技術的限制有關,在對糧食、肉類、蔬菜、水果進行加工的過程中,其中多樣化的營養成分同樣可作為資源,開展深層次加工形成商品。以蘋果醋的加工為例,蘋果在經過榨汁發酵之后成為蘋果醋與蘋果酒,剩下的蘋果泥也可加工形成果醬,但是在深加工技術的限制下,大多共產物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只能低值處理,如喂豬或者丟棄,不但影響生態環境,而且降低綜合效益[4]。
農產品加工的科技創新是一個長久過程,需要不斷豐富相關理論體系,在此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研究,強化理論基礎,為科技創新與技術突破提供助力。當前我國在農產品采收、儲藏、保鮮、深加工與冷鏈運輸方面還存在理論研究不足的問題,尤其是農產品加工的全程機械化與智能化方面,更是與發達國家有著不小的差距。針對這些理論研究相對薄弱的部分,需要針對實踐中所出現的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實現基礎理論研究的發展,為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化與智能化的依賴程度較高,以制粉工藝為例,我國可以與具有先進工藝的國外設備提供商建立友好關系,引進并研究世界前沿的制粉設備,采用全新制粉工藝,實現生產加工過程的全機械化與智能化。
目前我國在農產品加工關鍵技術與設備方面對進口依賴程度較高,國外先進技術的壟斷導致我國在農產品加工成本較高,綜合效益得不到保障。針對以上情況,需要加強關鍵技術研發的重視程度,以自主研發創新實現技術設備自立自強,針對農產品加工中突出的采后損失嚴重、加工轉化效率低、資源利用不足與智能化生產加工效率低下等問題,相關部門應重點突破保障共性關鍵技術,充分利用當前先進的信息技術與智能化技術,在扎實理論基礎的支持下,自主研發智能化、規模化與連續化的核心設備,逐步推進農產品加工全過程的機械化自動控制[5]。強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與工業4.0之間的聯系,持續更新新型設備,發現新技術應用中所出現的問題并加以突破,在最大程度上以自主創新研發解決我國關鍵技術設備的“卡脖子”問題。
在建設產業集群、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園與特色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構建全國協同創新體系,加強產業集群之間的聯系,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行業中的優勢技術,實現技術互補,發揮區域產業特色,建立農產品加工協會與聯盟,構建一站式服務平臺,加強不同區域之間的技術溝通,建立具有顯著特點與重大影響力的產業聯合體,提升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在世界領域中的知名度。在科技創新方面,以國家農業農村部為引導建立科研平臺與重點實驗室,加大資金投入,實現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的專業化與產業化發展,采取績效考核的方式進行技術資源共享,從而形成全面發展、持續提升的農產品加工科研局面,顯著加強自主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起到了關鍵的支撐作用,以關鍵技術研發不斷提升農產品的高效加工,減少加工成本提高效益,提升市場競爭力。雖然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在持續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顯得較為稚嫩,針對科技創新中出現的關鍵技術與設備“卡脖子”問題,需要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基礎原始創新,構建科技創新協同發展體系,幫助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國際化的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