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從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情況來看,閱讀教學雖然取得較好成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但也存在一些較尖銳的問題。閱讀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學模式較為陳舊,未重視學生的自主閱讀和深度閱讀,導致閱讀課的教學效果未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閱讀教學方法的創新尚顯不足,教師未能積極使用新型閱讀教學方法,閱讀教學的整體成效不佳。行為—認知教學法近些年廣泛應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較完善的使用方法,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機制、學習規律和學習過程,并堅持在認知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應用行為—認知教學法的過程中,要求教師把握好四個要點和基本原則,即強調聽、說、讀、寫的有機結合,包括先說后寫、讀寫互補、讀說并進、讀聽結合,以求同步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與方法。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要積極探索行為—認知教學法的應用要點和路徑,確保有效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
行為—認知教學法以“普遍和特定理論”作為語言學的依據,是一種新型且健全的教學法體系。教學過程中,行為—認知教學法強調關注學生的心理機制、學習情況,堅持以學生的認知和行為主義為基礎,在此基礎上著手開展教學活動,注重聽說法、認知法和視聽法的應用。詳細言之,學生在漢語環境下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形成一種獨特的心理機制,同時學習過程中也與其他語言有所差異。在長時間的研究中,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從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角度剖析漢語環境下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機制,得到了較多的研究成果,也因此形成和逐漸完善了行為—認知教學法。
在行為—認知教學法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國家足夠重視教育教學理念的革新,早在1993年便已經提出“讀聽說寫,基本齊步走”這一教學原則,對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目前來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模式,即堅持先說后寫、讀寫互補、讀說并進、讀聽結合,進一步豐富了行為—認知教學法的理論和應用?;诖耍谛W語文閱讀教學中使用行為—認知教學法時,教師要多分析和解讀喬姆斯基的語言學理論,課堂上強調閱讀教學的聽說讀寫,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以求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語言規律和鞏固知識結構,促使閱讀能力處于不斷培養和發展的狀態之中。
毋庸置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行為—認知教學法是必要且有效的,可以取得較多良好的教學成效,非常值得推廣應用。具體而言,行為—認知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的優勢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語言規律和深化篇章意識,二是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自主性,三是革新閱讀教學模式。
首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長時間應用行為—認知教學法,可以逐漸實現聽、說、讀、寫的深度融合,課堂上學生可以進行多種樣式的聽說讀寫的結合訓練。在聽說讀寫的結合訓練中,學生對閱讀課文的理解可以更為深刻,掌握更多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規律,獲得更多的閱讀感悟,并逐漸形成篇章意識,這對提高閱讀能力有很大的裨益。目前來看,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堅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立足于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可以綜合應用認知法、視聽法和聽說法,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傾聽,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在此過程中學生更易進行沉浸式閱讀,能夠對閱讀課文中的語言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同時身心處于舒適狀態。
其次,應用行為—認知教學法可以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自主性,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便于不斷提高閱讀能力。應用行為—認知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一系列的閱讀教學活動均可以圍繞著學生而展開,強調他們自主參與至閱讀活動中,結合自己現有的行為能力和認知能力建構更為完善的知識體系。另外,教師在課堂上所使用的認知法、視聽法和聽說法,均關注學生的個人學習與體悟,并嘗試挖掘學生的情感領域和認知領域,以便采用科學措施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潛力。除此之外,在應用行為—認知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也應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可在課堂上創造合作學習和交流的機會,能夠讓學生有興趣參與至閱讀活動,在閱讀活動中進行交流和共享,可以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閱讀成就感。由此可以說,行為—認知教學法的應用,能夠促進學生的自主閱讀和深度閱讀。
最后,行為—認知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法體系,堅持以喬姆斯基的語言學理論為基礎,并與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一些理念相貼合,所以先進性和指導性得以不斷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將行為—認知教學法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必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順勢推動閱讀教學理念和模式的進一步革新。比如行為—認知教學法著重從行為、認知這兩方面入手,強調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人體驗和感悟,這需要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培養各方面的能力。也正是因為如此,閱讀教學中應用行為—認知教學法,學生可以從閱讀活動中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和心理感受,個人體驗、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均可以得到發展??偠灾袨椤J知教學法的應用,可以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越來越科學有效,最終達到全面展現新課標理念的效果。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行為—認知教學法時,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做好教學設計,發揮出行為—認知教學法的最大效能。詳細言之,教師要將四個方面作為設計的重點:一是教學對象,二是培養目標,三是教學原則,四是教學模式。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對象是學生,要確保他們可以成為閱讀教學活動的主體和參與者,全程參與在閱讀活動中。就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來說,他們年齡較小,認知水平也較低,學習的專注力不足,課堂上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不能全身心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就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來說,他們接觸閱讀的時間不長,雖然對閱讀活動有一定的興趣,但還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的閱讀技巧和方法也不多,無法有效進行自主閱讀和深度閱讀。針對此,教師應用行為—認知教學法時,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科學的閱讀教學活動,不能跨度過大,要始終在學生的理解能力范圍之內。另外,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多設計帶有體驗性的閱讀活動,吸引學生參與閱讀活動,所設計的閱讀問題要有足夠的新意,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教師應充分明確一點,即行為—認知教學法強調教育教學活動的實用性,閱讀教學過程中不能只片面地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語言表達,還要足夠關注語言在特定社會情境中所產生的意義?;诖耍W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制定最重要的三點教學目標。
首先,整個閱讀教學活動中要強調學生的語感和語言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要借助行為—認知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生的語感培養與多種因素存在關系,主要有生活感悟、個人修養、人生經歷、知識廣度,所以應該把握好這些要素。比如從生活感悟的角度來說,在四年級《蟋蟀的住宅》這一課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閱讀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感悟聯系起來,讓他們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所見到的蟋蟀住宅,在腦海中建構生活情境,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再次引導學生深讀課文,細細品味作者筆下的蟋蟀的住宅,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培養語感,對課文中的語言知識更加地敏感。
其次,閱讀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掌握語言工具的使用技巧,并在生活情境中加以應用,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閱讀課堂上,教師要將聽、說、讀、寫這四種活動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參與到閱讀活動之中,以求掌握語言知識。具體來說,教師要多設計“讀一讀”“說一說”“聽一聽”“辯一辯”“寫一寫”的閱讀活動,以求達到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標。
最后,閱讀課堂上教師要始終關注學生,挖掘學生的認知潛力和行為潛力,有針對性地培養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行為—認知教學法強調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關注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還要求促進他們的人格發展與智力發展。為此,閱讀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自主閱讀、主動思考和深度閱讀,培養閱讀能力的過程中發展語文思維、批判性思維。
目前來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行為—認知教學法時,教師已經可以很好地踐行“聽說讀寫,基本齊步走”這一基本原則,對提高閱讀教學效果意義重大。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活動時,要堅持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不能再度出現教師的“讀、說”和學生的“聽、寫”,更不能讓學生在閱讀課堂上出現“啞巴漢語”的情況。
小學語文課堂上應用行為—認知教學法時,教師要堅持應用“先說后寫、讀寫互補、讀說并進、讀聽結合”這一基本模式。毋庸置疑,這一模式是科學合理的,有助于全方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可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在課堂上應用這一基本模式時,教師要做到靈活和不拘一格。
比如在“讀”這一方面,以五年級《將相和》這一課文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多種閱讀形式?!秾⑾嗪汀愤@一課文中涉及較多的人物角色,所以閱讀時可以讓學生分角色,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閱讀的新鮮感?;蛘呖梢圆捎媚猩?、女生交叉讀的方法,再或者可以按照座位的單數行、雙數行進行閱讀??偠灾?,閱讀課堂的模式要足夠的豐富和靈活,讓學生有興趣參與閱讀活動。
將閱讀和傾聽有機結合,實則強調的是“讀聽結合”,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傾聽。在“讀聽結合”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同步獲得閱讀課文中的文字信息、聽覺信息,且可以將文字信息在腦海中加以轉化,轉化為具體的情境,或者可以對文字符號進行一系列的組合,包括音節組合、形狀組合、意義組合,這一過程中可以培養語言能力和提高閱讀能力。
比如在學習五年級《長相思》這一詞作品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詞作品的標準朗誦,且可以優先進行配樂朗誦,營造良好的氛圍。因為《長相思》這一詞作品的語言是樸素自然的,使用了白描的手法,切實表達出了濃烈的思鄉情,所以學生在閱讀和傾聽的過程中均較容易理解,獲得情感體悟。更重要的是,借助配樂朗誦的方法,有助于學生進行沉浸式學習,獲得更好的體驗,能引發無限的遐想。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進一步將閱讀活動和傾聽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聯想和思考的過程中達成兩點目標:一是將詞作品中的文字符號進行組合,在腦海中形成納蘭性德(詞作者)寫詞時的語法規范,學習其語言風格和表達技巧。二是在“讀聽結合”的過程中增強語感,切實體會到納蘭性德在詞句使用方面的技巧,感知詞作品的意蘊,獲得更多的感悟。
將閱讀和表達相互結合,實則強調的是“讀說并進”,即學生一邊閱讀一邊表達,同步培養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趯W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課文中的某一個知識點或情節進行分析探究,繼而大膽交流和表達,以求實現閱讀和表達共同發展的目標。
比如在三年級《大自然的聲音》這一課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閱讀,品味課文中所使用語言的意蘊,繼而對大自然的聲音形成喜愛之情。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和探究這樣的問題,即:“你覺得大自然中哪一種聲音最好聽?說一說你最喜歡的大自然的聲音?”借助這一問題,閱讀教學活動的模式可以有很大的轉變,一方面拉近了閱讀與表達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學生的語言學習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輸入”過程,同時還包括“輸出”這一過程,可有效豐富和鞏固學生的知識結構,促使學生更愿意閱讀和表達。為達到更好的“讀說并進”效果,教師要打造生本課堂,多設計閱讀和表達結合的課堂活動,讓課堂可以變得“活起來”和“動起來”,便于學生閱讀和表達。
促進閱讀與寫作的互補,實則強調的是讀寫互補和先說后寫,將閱讀、表達和寫作有機聯系起來。在促進閱讀與寫作的互補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的閱讀和表達,讓他們愿意讀也愿意說,及時將閱讀過程中的體驗或感悟表達出來,在此基礎上,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仿寫,或者自主寫作。以仿寫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剖析閱讀課文的寫作思路和方法,挖掘作者在寫作時的技巧,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總結經驗,以便在寫作時可以有的放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語篇意識和寫作能力均可以得到有效的培養。在學生完成寫作任務后,可以再一次閱讀和表達,形成一個不斷的循環過程,以求持續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實現了行為—認知教學法的最大效能。
行為—認知教學法的應用優勢是毋庸置疑的,可以應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助于系統性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獲得良好的認知體驗和行為體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行為—認知教學法時,教師要始終堅持應用“先說后寫、讀寫互補、讀說并進、讀聽結合”這一基本模式,在此基礎上靈活設計閱讀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全身心參與閱讀課堂,達成預期的閱讀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