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容標
眾所周知,小學美術教育在小學教學過程中一直處于輔助地位,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但是,小學美術教育的功能并不局限于藝術領域,生活中處處有藝術,那么舉一反三可得,學科教育中藝術的參與也不計可數,即通過美術的輔助有利于幫助小學生全面發展。所以,美術老師要根據不同年級小學生的情況針對教學,也同時把握學科融合的情況,及時變通。當然,不同學科有不同學科的特點,語數英三科在教學方向的側重點也不同,小學語文學科側重于人文社會,帶有古老語言文化氣息,也傳達出現代社會的正確觀念;小學數學學科以圖形和代數為主,直觀上與美術學科的聯系也很多,側重于計算和邏輯推理:小學英語以語境對話為主,帶有西方社會的文化氣息,突出場景和語境感。針對不同學科,美術起到的作用不同,但是各學科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各有千秋,需要美術老師仔細揣摩,抓住突破點,讓小學生在學習中靈活融合,接受更為全面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為培養抽象式人才發揮美術學科的助力作用。那么,在不同的學科里,美術老師應如何引導的問題需要針對不同學科的側重點一一對應。
首先,實行語文和美術學科融合是在“雙減”背景下對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主要目的是凸顯教與學的互通、學科影響的共生。我們可以看到,美術是通過色彩、形狀、畫面來描述社會場景、自然環境的實用性學科,語文是通過文字的描繪和語言的力度表達感情、顯現社會自然風光的學科。毫無疑問,兩者之間存在著重要的關聯,如果兩個學科之間可以實現互相交流,想必能夠推動小學課堂更加精彩。
小學語文課堂以識字識詞為主,以讀寫為主,然而這樣過于單調,無法激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堂課的內容記下來兩天就忘記,這是當代課堂教學的通病,即使課堂再精彩,也無法讓小學生印象深刻。所以,在集體備課時,語文老師遇見涉及美術領域的色彩詞,大可以積極交流,和美術老師一起制作語文課件,一起探索能夠讓學生記憶更加深刻的方法認識和理解色彩,進而推動語文教學和美術教學的融合進度。
例如,語文老師教學“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時,因為學生年齡不大,對詩中的景色不能夠很快產生現實聯想,容易造成對古詩的不理解,而老師解說“江花紅勝火”“江水綠如藍”這些景象,如果單單憑借講課和語言很難讓學生聽懂,因此美術老師可以借此找到一些日出朝霞的照片,并畫出火的顏色,進行兩相對比,或者調出湖水的藍綠色,幫助語文老師理解教學。那么對學生來說,眼睛所看見的比語言中聽到的更容易理解,也更貼近實際,易于接受。還有,對“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這兩句詩,大多數學生都會認為色彩詞只有“白”,殊不知,“蒼”也是一種顏色,表示的是青灰色。如果美術老師在色彩課上提前給學生科普語文教學中常出現的“玄”“赤”“靛青”“蒼”等顏色,那么勢必會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極大的便利,讓小學生在課前直觀地看到了色彩,相當于給他們上好了語文課前預習,同時也在美術課上豐富了他們對色彩的認知,一舉兩得,提高了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增強了美術課堂對小學學習的實用性,讓美術學科更有意義,有話題可說,有內容可擴展,更能巧妙地融合語文內容,加強美術和語文的聯系。
作為老師應該相信,當美術的顏色出現在語文課堂時,小學生們會真正領悟到杜牧郊游所見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真正感受到“得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真正想象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春日之景。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的融合將會推動語文課堂的多元化,將課文中的各種色彩自然反饋到學生的眼里。
教師要知道,語言文字是比較抽象的概念,遠沒有圖像直觀。根據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主題內容,要拓寬學科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教學,使學生學會交叉運用不同方式方法拓寬視野,對現代社會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同樣的,想要探索語文和美術學科的共通性,需要教師去探索方法,突破界限。對美術學科而言,把文字加工成畫面的過程就是美術;對語文學科而言,將眼前的景象構成的畫面注入想象的色彩,就能用語言重現甚至升華一個場面。如果教師能夠將美術的技巧融入語文學科,想必一定能讓學生體會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例如,語文教師上完《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課,想讓學生了解更多植物播種的方法,并且學著仿寫“……有……的辦法,只要……,就”的句式,語文教師可以提前把這個題材交給美術教師,讓美術教師在課堂上畫出題材《橡樹媽媽的辦法》,創造一棵橡樹掉落果實的畫面,讓學生們畫各種植物播種的過程,在畫畫中思考和學習今天上過的語文課文。還有一個更為經典的例子值得我們學習,在教學《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海底的巖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參到處都是,在海底懶洋洋地蠕動。大龍蝦全身披甲,劃過來,劃過去,樣子挺威武。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里穿來穿去,好看極了,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頭條;有的頭上長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好多扇子,游動的時候飄飄遙遙;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來像皮球一樣圓。各種各樣的魚多得數都數不清。”課文的語句描寫了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多得學生記不清。語文課堂中雖然能夠使用圖片給學生科普生物的豐富以及欣賞西沙群島的美景,但是無法教會學生上課的關鍵“仿寫句子”,而在“雙減”背景下,教師也不能夠布置大量重復的仿寫作業讓學生死套公式。這個時候,便凸顯了美術學科對語文語言仿寫教學的幫助作用。語文教師可以將這段話分享給美術教師,在集體備課時商量辦法,如果美術教師能夠在美術課上教學“各種各樣的動物”“各種各樣的水果”“各種各樣的花朵”等類似主題,幫助學生回想起語文課上學習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創作畫作。那么,幫助學生用美術技巧將文字變得活靈活現,畫面仿佛出現在眼前一般,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又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并融入自我感受,最為重要的是學生還可以仿照這兩段話,寫出更多的優美段落,畫出更豐富多彩的圖畫。可見,美術學科和語文學科融合創造的趣味性教學效果遠勝于“聲嘶力竭”的板書式教育。
所以,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與語文學科的融合,創造色彩和畫面的文學碰撞,將“遠看山有色,靜聽水無聲”的文學意境融入畫面,結合現代“雙減”背景,推動課堂多元化行穩致遠,更好地發揮美術學科美育的教學作用,幫助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水平的現代化人才!
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應多多采取學科融合的方式,讓學科煥發新的生機。古語言“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意思即鼓勵人們創新創意,以爭取更大的進步。回看百年崢嶸歲月,為什么中國航天能夠在緊張的國際環境下覺醒?靠的是中國航天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敢創新精神。那么,在“雙減”大背景下,我們更要應對形勢,搭建學科融合的橋梁幫助學生適應新情況下的小學教育。貝佛利奇曾言:獨創常常在于發現兩個或兩人以上研究對象或設想之間的聯系或相似之點。因此,美術學科的輔助作用應當被合理運用,為中國小學教育的發展試出“新藥”。構圖即創造,作圖則實操。
數學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學科,本身帶有著十分多的趣味性,正如加里寧所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美術教師要看好數學學習的需要,數學是帶有審美的學科,二維空間里,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長方形,有穩定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也有上底下底不等的梯形;三維空間里,有球體,棱柱,棱錐。這些形狀并不是遙不可及,這些方體同樣是美術學習中的重要對象。所以,美術和數學擁有極高的契合度,這體現在圖形和空間方面。
小學數學以代數和圖形為主,認識圖形和圖形的意義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十分重要。然而,在小學階段,美術課程會先于數學教學課程幫助小學生認識圖形。那么,在這種時候,美術教師可以在集體備課的時候和數學老師一起制作教學計劃,達到教學水平的成倍優化。
例如,在小學數學課堂有一個經典的雞兔同籠問題,運用方程式解法可以算出雞兔的數量,其實,同樣可以運用畫畫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美術教師可以通過繪畫畫出雞和兔子在籠中的數量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問題,給學生心里留下一個概念,再由數學老師在數學課上加以解說,想必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再者,小學生對圖形的認識來自生活,美術教師可以運用寫生課將學生帶到室外觀察教學樓的立體結構,傳達給學生立體幾何的概念,并教會學生理解空間的概念,將數學中的三視圖和美術的視覺認知相結合,教會學生簡易的認知技巧,為接下來的學習做鋪墊。
要知道,著名的美術雕塑作品《斷臂維納斯》所擁有的黃金分割比是在數學的基礎上加以計算得出來的,從美學角度來說,美術離不開數學,相反,數學學科也需要通過美術更直觀地表達,所以,數學學科和美術學科的融合之路還將會有很多驚喜。
美術學科和英語學科表面上看似“風馬牛不相及”,沒有什么實際的聯系。但是,有些細心的教師則會發現,在小學初級英語教學課堂中,為了激發學生們的興趣,英語教師會結合動畫、課本小故事等趣味活動對缺乏口語環境的英語學習進行教學。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英語教師通過興趣引領帶來的教學效果令人矚目,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美術教師能做些什么呢?其實美術作為鑒賞性的學科,更多的技巧表現在圖畫上,與英語的紙質教學實際上是吻合的。所以,英語學科與美術學科的融合點在于畫面感。語言是會說話的藝術,而美術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藝術,美術也可以作為英語語言的載體。而且,小學生的英語處于起步階段,基礎較薄弱,如果教師沒有提前幫助學生做好課前功課,學生很容易打退堂鼓,產生學不懂、看不透的心理現象。因此,在這一方面,需要英語和美術教師的共同努力。
例如,經歷過三年基礎學習,語文拼音一定深深烙印在了小學生的腦海里,想要他們接受不同發音的相同字母a,b,c……是很難的。所以,美術教師可以抓住小學生對色彩、形狀的敏感度,在美術泥塑課上教同學們捏“字母”,比如字母“i”的發音與“愛”諧音,那么可以涂成粉紅色,顯示出愛的純潔與美好,也方便同學們記憶。美術教師將泥塑課的作業收上來后,可以用于英語課堂上的教學,當學生們發現老師手中的字母正是自己捏的,那么認讀起來也會非常容易,學生也會更有積極性去回答,加深對英語字母的印象,對自己的作品感到自信與驕傲,提高了小學生的創造力和認知能力。還有,對一些難記、難以理解的單詞,美術教師可以發揮美術特長以畫蘊文,比如將blackboard,basketball這些詞畫出來,貼在單詞旁邊,抽中的人來畫,幫助學生記憶。這樣教師們不僅完成了各自的教學任務,也加強了學科融合的創造力,提高小學教育質量,減輕家長的焦慮,創活“雙減”背景下的教育環境。
學校教師以教書育人為目的,清楚教育的根本先教做人,后接受知識。對于初到學校的小學生而言,“德智體美勞”更是教學教育任務中的重中之重。美術學科是小學教育中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在歷史長河中,蔡元培是中國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說”聞名于世。蔡元培在北京大學親自開設、講授的一門課程就是“美育”。他曾大聲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他把美育的意義總結得簡單明了:“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美術本就是人情感思想的一種表達,道德品質可以通過一幅插畫體現得淋漓盡致,美術是心靈的運動,美術內涵廣泛,同樣凝聚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的風格,所以,在當下,美育是一種剛需。美術教師結合時代背景,結合道德、勞動、審美教育于一體,讓學生在畫畫中思考。
例如,在《稻草人的房子》一文中,作家用“風干的橘子”來比喻壯年喪父,老年喪子的一個封建社會的老女人的臉,通過學生的繪畫可以畫出那一張風干的橘子似的臉,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由此,美術教師可以通過創新各種方式來結合社會價值觀,在教學美術時提高學生的素養,培育出真正的適合時代的新朝陽!
總而言之,小學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教育有著無限的潛能,學科融合之后也意味著有更高效的課堂,更高質量的教學,培養出更加全能的人才,需要各科教師一起努力,讓美術教學活動更具張力,使學科融合教育發揮最大合力,相信教師們在“雙減”背景下共同籌謀,積極備課創新,有利于為國家初級教育輸送更多人才,讓未來更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