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錦 吳天鈺 熊葉 石茂亭
(昭通衛生職業學院)
教育部辦公廳于2021年印發《關于開展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課程思政的建設是高校課程改革的需求,是推進思政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血液學檢驗作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重要環節,不僅要求學生具備醫學檢驗基礎能力、基礎知識等,還要培養學生職業道德,以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為己任,更好地適應崗位要求。因此,血液學檢驗教學中,需加強思政建設,以實現課程育人。
根據專業教學標準,對人才培養目標、工作崗位能力和專業核心能力分析,確定血液學檢驗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課程的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培養學生鑒別外周血和骨髓細胞形態的能力;結合細胞化學染色、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檢查,分析和診斷常見的血液病;檢測常用止血、凝血功能,為臨床疾病診斷、療效觀察和預后判斷提供證據。課程教學中思政建設是挖掘、整合課程中思政內容,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的一種模式。通過利用血液學檢驗課程育人功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落實立德樹人任務[1]。思政建設不是弱化血液學檢驗專業知識,而是通過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優化課程安排、教學方法的方式,確定血液學檢驗課程思政元素承載力,讓課程成為科學化思政教育的載體。具體作用如下。
課程要通過思政建設,滿足中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需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助力學生樹立正確“三觀”[2]。因此,血液學檢驗課程教學中,將思政元素融入培養人才體系,把握了新時代對育人的要求,以培養更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為黨和國家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使命。課程教學,作為培養醫學技術人才的重要環節,必須落實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竭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以思政建設的方式,造就德才兼備、為國所用的優秀人才,保證醫學行業永葆活力。
血液學檢驗課程思政育人需要推進思政建設,秉持“三全育人”理念,積極的轉換思路,挖掘課程思政內容,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減少思政課與專業課的摩擦,讓專業課任課教師圍繞育人核心,制定科學教學內容,把握學生思想動態。
1.專業知識和能力目標
血液學檢驗課程學習后,要求學生能夠利用細胞形態學檢驗方法,學會血液相關疾病實驗室檢驗方法及相應診斷標準,學會止血與凝血檢驗的常用方法,具備血液檢驗的技能和鑒別細胞形態結構的能力,有針對性地學習實踐技能與課程知識,培養學生臨床分析與綜合實踐能力,達到崗位能力需求。
2.育人目標
血液學檢驗課程建設中必須圍繞醫德、大健康等理念,確定育人目標。在血液學檢驗課程教學過程中,除了重視知識和技能傳授外,還應重視職業素養培養。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尤其在實踐教學環節,要加強愛崗敬業、工作責任心、團結協作、人際溝通、自主學習、生物安全防護,以及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為今后職業能力提升奠定基礎。在培養學生人生觀時,不僅要體現出對醫學檢驗知識的不懈追求,也要牢記對社會、國家責任使命,高效精準地完成檢驗任務,展現個人價值與能力[3]。面對突發公共事件,要以人民利益、國家利益為主,不畏困苦艱難,守護健康與生命,遵守職業操守,展現職業素養。在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學生也要以集體、國家利益為重,踐行醫學生的誓言,勇挑重擔。在世界觀方面,學生應當將馬克思主義理念用于檢驗工作,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勇于創新、遵守規程,積極開發檢驗新項目與新方法,自我成長的同時,服務為民。
教師根據血液學檢驗課程教學內容,梳理主要知識點、課程已有的思政元素,如血液學檢驗發展背景、科學家探索過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結合國計民生時事熱點,挖掘思政元素,采取多樣化教學模式開展思政建設。
1.培養學生職業認同
醫學檢驗學發展中,涌現出諸多優秀檢驗工作者,在崗位上盡職盡責,為實驗診斷做出貢獻。為此,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可查找網絡相關資料,為學生介紹醫學檢驗界檢驗工作者的成就。例如,檢驗發展初期,是倪贊明等檢驗專家為發展檢驗技術、培養人才做出貢獻;陶其敏是中國病毒性肝炎檢驗的奠基人,研發了乙肝和丙肝的診斷試劑;王澎致力于公益事業與微生物視野,經常聯系臨床,協助臨床診治疑難雜癥,實現了臨床與檢驗的結合[4]。我國檢驗隊伍經過多年發展不斷壯大,檢驗設備也向智能化、自動化發展,均離不開一代代檢驗人的努力奮斗。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諸多平凡的檢驗人走上一線,投身核酸檢測,成為“看不見臉的偵察兵”,是抗疫的幕后英雄與隱形戰士。通過教學,讓學生做到“干一行、愛一行”,真正認識到醫學檢驗的重要性,不忘初心使命,珍惜檢驗標本,秉持實事求是作風,認真審核檢驗結果,避免出現篡改的情況,堅守職業素養。
2.培養學生愛國精神
當前,中華民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讀書”,強國夢始終未變。中國共產黨血脈、根基在人民,醫護人員需“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統一思想,譜寫衛生健康新篇章。在講授各種血液檢驗的臨床應用中,醫學檢驗人員不忘初心、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引出抗擊疫情戰爭的案例教學中,優秀檢驗工作者奮戰在前線的事跡,國家各項抗疫政策的落實,明確先進醫學技術對抗擊疫情、建設健康中國具有重要作用[5]。以此塑造學生科學精神,引入前沿科學知識,鼓勵學生攀登檢驗高峰,樹立強國志向,為祖國發展奮斗終生。
3.培養敬畏生命精神
醫術是最高尚和最美的技術之一,選擇學醫,就是選擇一份守護健康、拯救生命的偉大事業。敬畏生命是學醫的基礎,實驗診斷是臨床治療的前提。檢驗人要具備使命感,堅定理想信念,不趨炎附勢,不虛度人生。在講解造血干細胞時,教師播放捐獻造血干細胞宣傳片、新聞報道等,讓學生明確,捐獻造血干細胞工作的有序發展,離不開廣大志愿者的支持,他們利用專業知識、業余時間參與捐獻服務,使更多人加入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造血干細胞捐獻是拯救生命的善舉,學生也能夠甘于奉獻、敬畏生命,也能參與加入中華骨髓庫等醫學各種公益活動之中,彰顯大愛。
4.培養學生文化自信
學生是最富創造力、最有朝氣的群體,也是推動醫學發展,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力量。面對全球多元文化沖擊,必須提高學生文化自信。血液學檢驗教學中,教師需重新審視培育學生文化自信的挑戰,把握文化的交流、交鋒與交融,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意識[6]。例如,在紅細胞疾病教學中,明確貧血是由于過多丟失或破壞紅細胞造成,還有瘧原蟲感染等,以此引出屠呦呦立足于傳統醫學經驗,研制抗瘧藥,獲得諾貝爾獎。通過教學,讓學生立足中國實際,正確看待中華文化,發現中醫藥的亮點,挖掘傳統中醫藥的寶藏,激發學生文化自豪感。
5.培養學生制度自信
醫藥衛生事業關系億萬人民的健康,是重大民生問題。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教學中,學生觀看影視片《我不是藥神》片段后,學習國家醫保相關文件,知道了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用藥格列衛被正式納入醫保范疇。國家多舉措全方位地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如:對進口抗癌藥免關稅、擴大藥品報銷范圍和比例、醫保電子卡等惠民政策的出臺,從根本解決民生問題。我國醫療保險制度從保障“平民”出發,逐漸健全完善,我們看到了國家的巨大變化,體會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生長在這樣的國家而感到自豪。
在評價主體方面,有專業課教師、學生、思政課教師等,學生為教學評價主體,要求教師根據學生表現的三觀、情感態度變化、專業體現、職業道德等多方面情況開展評價。教學評價遵循發展原則,做到縱深評價學生,采取評價表法、關鍵事件法、思想發展檔案法等方式[7]。血液學檢驗課程中,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出勤率、誠實可信等展現出學生對學習、專業的態度及思政效果;對于社會熱點開展討論,表現學生政治素養;利用問卷調研,直接評價思政建設效果。實際操作中,落實到學生考試誠信、案例分析能力、考勤、小組參與度、實驗操作、語言組織能力等,設置各項指標占比,利用雨課堂等平臺實現自動評價。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接受血液學檢驗課程教學,劃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采取常規教學方式,根據教學大綱,以引入病例、課堂講授的方式授課;研究組則立足于常規教學,融入教學設計的思政建設。結束課程后,考核兩組學生骨髓細胞識別能力與理論知識,并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效果方面評定教學質量。統計可知,研究組學生細胞識別能力、理論知識考核成績平均分均高于對照組平均分分。對教師教學質量測評,研究組總評分優于對照組評分。可見,血液學檢驗課程教學中開展思政建設,可優化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成績,達到教學改革目的。
血液學檢驗教學中,開展思政建設,需自上而下進行落實,提高教學管理質量。將“思政建設”理念融入專業教學領域,學院黨委的領導下,形成“學院黨委、黨支部、黨員教師”的聯動機制,循序漸進推進思政建設。學校定期組織專題教育與主題黨日活動,便于教師以觀摩課、教學研討的方式,了解血液學檢驗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具體實施中,可從以下出發:一是構建思政平臺,搭好血液學檢驗課程思政平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師能上傳有關血液學檢驗思政建設的資源,實現師生之間、教師之間資源共享,確保資源公開,營造良好氛圍。二是構建人力保障,學院加強對任課教師隊伍的關注,以定量、定期培訓、線上線下學習的方式,提高教師思政能力,從素質教育、傳統文化、道德教育等多維度,將思政內容融入血液學檢驗任課教師話語體系,強化教師思政教育影響力。三是構建監督機制,在課程思政教學整體推進中,需加強監督,設置“監督小組”,統籌思政建設,發揮協調引領作用,排查不合規行為,不定期突擊檢查,確保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任課教師均投入至思政建設之中,做到專業課與思政協調運行。
血液學檢驗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不僅承擔專業知識教學,也要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應加強教師培養,選拔優秀骨干,通曉前沿科技,支撐高水平血液學檢驗課程思政教學,以此感染學生、啟發學生。為此,教師應當堅定信念,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著,樹立政治信仰。還要挖掘“育人資源”,展現“育人職責”,強化自我約束,為學生樹立好榜樣,盡量將人文關懷、人文素養融入血液學檢驗各個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與高尚道德。此外,教師還要關注國內外熱點新聞,了解大事小情,善于發現總結,勇于承擔創新,主動學習黨章黨史,保證思維與時俱進,將正確做事做人原則傳達給學生。并以教育家風范指導學生,提高政治覺悟,避免課堂上出現“去意識形態化”思維,盡量展現“創造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把好教學質量關。
血液學檢驗思政建設中,需圍繞學生、課程、教師搭建科學評價體系,為教學活動提供指導,及時了解教學不足,調動師生教學創造性和主動性。一是注重教師能力評價,思政建設過程考核教師教學能力,包括教師管理能力、教學反思能力、教學質量、思想狀態等。學校可成立評價小組,對血液學檢驗課程任課教師開展定期匯報、訪談、聽課的方式,掌握教師工作情況,提出科學的改進意見,促使教師改善授課方法。同時,還可舉辦專業技能大賽,由行業專家、兼課教師作為評委,引導教師實現思維碰撞,產生血液學檢驗課程思政建設新想法。二是考核教師態度信念,血液學檢驗課程的思政建設是漫長、系統的工程,無法一蹴而就,需著重考量教師態度,根據個人情況,采取人性化考核方式,提高教師整體能力、素質及意志。三是考核課程設置,學校需下發思政建設考核指標及實施方法,根據部署目標統一規劃,以確定課程中融入哪些思政元素,要求教師撰寫課程報告,反思課程設置合理性,根據反饋進行調整。四是學生素養評價,血液學檢驗課程思政建設實施一段時間后,可采取課前調查、訪談、提問等方式,了解學生思想動向,做好追蹤工作。根據分析結果,為教師血液學檢驗課堂教學改進提供依據。
新時期下,專業課也要隨時代改革,有效培養更多應用型人才,滿足社會及區域發展需求。在血液學檢驗課程教學中,應當結合實際,根據教學目標,合理教學設計,培養學生職業認同、愛國精神、敬畏生命及文化自信,落實國家政策要求,做到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結合,全面提高醫學生綜合素養和思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