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俊超 李芳婷 蘇敏
高校作為創新教育和創業的中心陣地,在促進高素質創新人才和創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高校非常重視利用“挑戰杯”這一載體來探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注重知識在科學研究課題和創新創業項目中的綜合運用,不斷優化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挑戰杯”競賽的視角下,文章分析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現狀和優勢,并探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優化路徑。
“挑戰杯”競賽作為中國最具權威性、代表性、示范性和領先性的大學生競賽,得到了全國大學生的廣泛認可,成為全國最熱門的競賽。它被稱為中國科技創新創業學生的“奧林匹克”盛事。同時,“挑戰杯”競賽的結果,也常常與高校的辦學質量評估相掛鉤,成績高低能直接反映出高校的辦學質量,這使得各個高校也尤為重視“挑戰杯”競賽。自1989年首屆競賽舉辦以來,“挑戰杯”競賽始終貫徹“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迎接挑戰”的宗旨,對促進青年創新人才發展,深化高校素質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挑戰杯”賽事作為政府主導的全國性大學生競賽,應該進一步明確賽事宗旨,助力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機制的改革,堅決反對唯成績主義,去除功利化色彩。同時,明確賽事宗旨,有利于高校關注賽事過程中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避免形成以競賽成績作為篩選人才的刻板標準,真正借助“挑戰杯”賽事促進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
高校在全面提高人才素質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調整、更新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然而,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更多地側重于在畢業前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以利于畢業生的就業創業。中國高校目前已有一些關于創新創業的課程,但這些課程都沒有形成具有階段性目標的系統化課程體系,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在培養機制上,有待依據學生的發展成才規律,結合學生的興趣、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等多種因素,制定出適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目標,并建立起一套“鏈式”教育體系。“鏈式”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有效的創新創業培養機制應當從改變學習理念開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創新創業的知識,促進思維模式的轉變,培養多元思維和發散思維,最終實現由創新思維向創新能力過渡。同時,要在“挑戰杯”競賽的基礎上培育大學生的科技項目,并將社會資源引入創新創業人才的培育過程中,形成一體化、高效化的協同育人機制。同時,創新創業教育必須深入探究如何將其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提高創新性培養的質量,以避免“挑戰杯”競賽中的微信代購、快遞等技術含量較低的活動。
找到一份工作是學生學習中最常見、最實用的目標。就業需求對學生的學習關注重點、積極性和主動性有重大的影響。高校學生從小就承載著父母滿滿的期待,更加追求自身的美好未來,而體面的工作則是最為直觀的體現方式,工作是否能夠帶來穩定、體面的收入是高校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高校學生還保留著“一職定終生”的終身就業觀念。然而,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更換工作單位或工作崗位是很正常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世界帶來了經濟壓力,致使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急劇下降,經濟下行導致了應屆畢業生和用人企業的史上最低簽約率。在這種形勢下,更多的學生傾向于尋找“金飯碗”,以公務員選拔考試為例,部分公務員崗位甚至會出現千人競爭的現象,保守的就業觀念將學生推向了考取“公職”以求自保的局面。這樣的情況并不能有效地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高校畢業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應該先謀生計,再圖發展,先選擇從事一個行業,豐富自身的職業經驗,再找機會追尋理想職業,實現個人的長遠發展。這就要求高校亟須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提高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性,優化個體綜合素質結構。眾所周知,21世紀是一個重視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時代,教育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政策的制定,都顯示出當今社會中人才的緊缺。大學生也要準確把握當前的就業形勢和未來的就業前景,合理、正確地認識自身的價值。
“挑戰杯”競賽推崇的是研究性學習,是良好的教育平臺,旨在促進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并發掘和培養具有科研潛力的優秀人才。在“挑戰杯”的參賽過程中,從選題的前期籌備到后期的科研工作,都能夠激發學生對自己專業知識的深度挖掘,主動補充創新創業知識,搜集和整理前沿的科學知識和信息。同時,一個項目的成功勢必要經過多次打磨,這就要求學生不斷地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教訓,實現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比別人學得更深更廣,在扎實專業理論基礎的同時,也能不斷夯實創新創業理論基礎。經過這一過程,有利于學生提高信息收集能力以及自主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深厚的理論知識功底是優化學生綜合素質結構的前提,“挑戰杯”這種以賽促學的實踐性、探究性學習模式,能夠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方位鍛煉,幫助學生真正走出課堂,以更高的專業水準迎接未來創新創業的挑戰,真正實現學以致用,有利于使學生在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時,依然保持一定的優勢。總之,以賽促學,注重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使大學生迅速掌握創新創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這不僅能為創新創業積累經驗,也能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能力。
隨著中國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改革,目前高校對優秀大學生的選拔機制更加注重綜合素質能力的評價,許多高校也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納入了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成為各大高校的重點教育工作,也是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以賽代訓”成為有效鍛煉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方式,最明顯的實踐效果就是基于“挑戰杯”競賽視角,創新創業教育能促進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在高校里,每年都會從院系到學校再到校際開展多層次的“挑戰杯”競賽,并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賽場中充分地展示自己,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飽滿熱情和創新創業的強大活力。參加“挑戰杯”比賽可以激發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興趣,促使學生勇于主動克服困難、磨礪實踐能力,為以后實際的創新創業積攢寶貴的經驗,這是培養興趣、培養思維、提高素質的重要因素。同時,“以賽代訓”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低成本失敗的機會,鍛煉其承受失敗的能力。通過競賽,既考驗了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學校的教育風格。通過競賽形式,實踐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落實,學生的綜合素質結構得到了優化。
高校開展一系列以“挑戰杯”為主題的創新創業活動,形成了濃厚的創新氛圍,增強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高校在為“挑戰杯”大賽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創新創業教育時,會在各級微信公眾號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欄,堅持推送創新創業知識點和賽事信息,利用在線平臺開展創新創業知識大賽、電子簡歷制作大賽、創新創業經驗分享會等生動多樣的活動,在線上平臺展示學生優秀的創新創業風格,展示優秀的項目策劃書,在全校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吸引更多學生參與。通過公眾號留言、云座談、線上匯報等方式,定期掌握項目的進展情況,積極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深入傾聽學生的需求,及時關注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尋找專業教師幫助分析解決,回答問題,解決疑問,幫助學生走完創新創業的“最后一公里”,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高校還會利用新媒體技術在“挑戰杯”大賽中的作用,搭建創新創業教育的新媒體陣地,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更好地開展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建設氛圍濃厚、實踐導向的賽事服務支持體系,為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確保產品和項目落地生根。
創新創業教育有較強的實踐性,而“挑戰杯”系列賽事的創建實現了實踐教學與教育實踐平臺搭建的雙重作用,能更好地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一個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的推進不僅需要校內資源,還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多方面的幫助。這就要求高校必須要整合校內外的可用資源,打造產學研創一體化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實現項目的持久運行。在高校內部的專業教育中實施創新創業培養,既能促進學科專業建設和特色專業的發展,又能優化辦學條件和整體資源的整合,深度挖掘第二課堂中的創新創業資源,在創新創業指導、創業課程實訓、創業項目實戰等方面推進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共同構建起學生“理論-實踐”雙向互動的培養模式。同時,整合高校的各類資源,保障完善的校內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眾創空間等實體創新創業場地。此外,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教育要發揮信息化技術的優勢整合優質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搭建校園專屬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充分把握學校特色以及專業優勢,以實際的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為依托,整合往年及最新的項目策劃資源,建立起內容翔實、質量上乘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庫。還可以邀請專業指導老師、創新創業領域領軍人物、企業優秀代表以及優秀學長學姐等,打造創新創業智庫,協同各方力量提供創業輔導、智力支持、政策服務、素質提升等功能,優化創新創業學習平臺,實現協同育人。
“挑戰杯”競賽通過創新創業實踐項目將高校與企業聯系起來,采用“學校-企業”廣泛合作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高校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夢工場”,企業可以在校內設立創新基地、大學生創業孵化園,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為企業的技術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依托校企合作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雙方應注重發揮各自的作用,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內明確分工,可以借鑒現代學徒制度、雙導師制度等專業指導隊伍建設思路,界定好雙方的責任,學校主要負責創新創業理論教育,而企業主要負責提供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目的,切實提升教育實效。同時要堅持相關資源共享,一方面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的孵化落地離不開各種資源的大力支持,資源共享有利于學生的創新創業。另一方面,基于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學校、企業與個人的利益訴求不同,協調好各方利益是調整創新創業育人模式穩步發展的關鍵。高校在實施“挑戰杯”計劃時,要把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應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結合,在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同時,兼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以師生項目團隊的實踐項目為媒介實現資源共享,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局面。
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的孵化過程需要信息的大量占有,但是大學生在知識和信息獲得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高校作為教育主體,從理論支持層面應該構建起“通識型+學科型+精英型”三層次遞進式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逐步實現全覆蓋、分層次、差異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高校還要積極宣傳國家和地方支持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引導大學生認識到國家對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以及進行創新創業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中推進創新創業實踐項目時,要暢通校企信息渠道,搭建信息溝通平臺,方便學生及時掌握最新的創新創業形勢,還要不斷宣傳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先進事例,以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另一方面,高校應當開放實驗室、科研基地等科研平臺,從技術支持層面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的含金量,使學生加強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深度,有利于實現創新創業實踐項目在專業領域的最大價值。高校還應申請相關經費,設立實實在在的創新實踐項目,讓學生真切地投身到項目中,體驗創新創業的過程。與此同時,高校還應建立家校溝通渠道,鼓勵家長轉變“唯成績論”的思想,認識到“挑戰杯”競賽強大的育人功能,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理念,避免過重憂慮、過分謹慎的錯誤認知傾向,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創新創業的促進作用,共同努力營造學生勇于和樂于創業創新、家長朋友理解和支持創業創新、全社會尊重和羨慕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
培育好當代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高校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效耦合的重要基礎,是高校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點研究課題。基于“挑戰杯”競賽視角,研究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優化路徑時,高校要充分發揮“挑戰杯”競賽以賽促學、以賽代訓、以賽優建的優勢,整合優化創新創業教育資源,調整好創新創業育人模式,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支持體系,實現青年一代創新創業生力軍的不斷壯大,夯實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