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特殊教育學校 李鳳勇
聾校中的數學課程,是培養聾生綜合素質、促進其思維能力發展的基礎課程。對聾生來說,學習數學不但能促使其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還能強化其邏輯推理和語言能力,提高其創新意識,為其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能打下良好的基礎。作為聾校教師,應學會結合多種有效的授課方式對其進行引導,重視其學習的需求和學習體驗。通過尊重其主體地位,針對其實際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教學,促進其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目前的聾校數學授課中,受到傳統應試教學觀念的長期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依然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再加上學生自身的問題,整體的數學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問題如下:問題一,聾校中聽障學生由于其自身聽力的損失,其更多地用眼睛去感知和了解事物。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受到一些事物的影響而轉移目標和注意力,其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問題二,對教師來說,其在教學中也要充分照顧聾生的感受,尊重其主體地位,要通過口形和手勢以及實物展示等多種方式耐心地對其進行指導。因此在課程和教學方式的設計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但是很多教師由于自身教學經驗的不足,或者精力有限,因此在課程和授課手段的設計上依然未充分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其應用的授課手段依然是單一、枯燥的,未意識到聽障學生的個性差異。問題三,課堂組織的探究活動過于形式化,學生在課堂上并未展開積極有效的學習,不能達到良好的交流,教師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也未對其進行精心的指導。問題四,課堂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比較片面,更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忽略了其學習的過程。同時評價不具備針對性,教師未全面了解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
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授課中要想有效提升聾生的學習效率,就要重視激發和保護其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學生營造更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其帶來充分的安全感。而多媒體技術作為近年來受到廣大學生一致歡迎的教學輔助工具之一,其能將數學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現出來,使學生能更專心地進行學習,在為聾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的同時,還能從視覺上更好地集中其學習的注意力。對此,教師要善于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對其進行引導教學,通過結合生動有趣的畫面引導,幫助其更好地降低學習的難度,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以小學數學中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幾何知識為例,教師則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對聾生進行引導教學,在大屏幕上可以顯示出生活中一些常見的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形狀的物體,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并說一說自己見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物體,聊一聊長方形和正方形分別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并組織大家在課堂上展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活動,對這兩種圖形的周長進行測量,了解其邊和角的特點,使其能通過動手實踐驗證自己的猜想,能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和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的特征。同時,為了避免其產生知識混淆,教師還可以借助電子黑板畫出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上臺嘗試操作,在電子黑板上畫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使其直觀地了解兩種圖形的不同之處,這為其之后的圖形學習還能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帶領各個聾生直觀感知,引領其在情境中學習,不但能使聾生充分認識到四邊形的特點,還能發展其自身的觀察能力和比較能力,促使其逐漸形成空間觀念,使其學會應用轉化的思考方法去探究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學會辨別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區別,更快速地掌握該課的知識內容。
小組合作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教學組織形式,其在聾校中的數學教學中也已經得到廣泛應用。聾兒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其能與其他的同學展開良好的互動和交流,能共同針對某一數學問題展開探究,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合作學習模式也充分體現出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地位,強化了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還能更好地培養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促使其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得到良好的發展。教師要在保證班級秩序的前提下對聾生展開良好的引導教學,重視提高其學習的參與度,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以“面積”這一相關知識為例,該課需要學生能認識面積單位,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學會通過觀察的方式去比較不同圖形的面積大小。在該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班內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使其能在討論的過程中學會知識,拓展自己的思維。并讓大家通過畫一畫、剪一剪的操作,展開想象,進行思考,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全面認識面積單位。在上課之前,教師還要組織各個小組分別準備兩張大小不同的紙,并進行提問:“在這兩張紙中選擇一張展開涂色比賽,誰能先將紙面涂滿,誰就獲勝,你們會選擇哪張紙呢?”學生不約而同地選擇小的那張紙,教師可以繼續提問:“為什么大家都選擇小的這張紙呢?原因是因為它小,對不對?”之后為其揭示出面積的概念,讓各個學生能了解到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而物體表面的大小就被稱為面積。同時,為了使其進一步了解面積單位,教師在電子黑板上可以顯示應用同一樣小正方形擺放出不同面積大小的大正方形圖案,引導提問:“如圖所示,正方形有大也有小,那么我們需要應用邊長為多長的正方形來作為面積單位呢?”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并相繼匯報討論結果,使其了解面積的由來。通過組織各個小組進行討論分析,引導學生對教師給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了解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相關知識,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該課的知識內容,還能促進其思維能力得到良好的發展。
小學數學授課中,情境的設置方式有很多,教師創設情境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投入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其在具體的情境中應用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技能去解決問題,提高其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增強其應用數學的意識,促進其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以“平行四邊形的周長”為例,在學生已經掌握平行四邊形周長的公式計算這部分基礎知識后,為了促使其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學會應用平行四邊形的周長公式解決問題,教師可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大家展開學習探究。如:“一個農民伯伯有一個平行四邊形的玉米地,已知玉米地的周長為60米,地的其中一邊為20厘米,請問這塊地的另外3條邊分別為多少厘米?”教師在提問完畢后,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在紙上進行繪畫,應用數形結合的方式畫出平行四邊形,將其假設為農民伯伯的地,并根據題目給出的條件,結合自己學過的基礎知識進行代入,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從平行四邊形 的 性 質 以 及 周 長 公 式C=2( a+b),得 出60=2(20+b)=20×20+2b=40+2b 。順利得出結果b=10,并驗證得出2×20+2×10=2×( 20+10)=60米。這一方式不僅能強化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數學問題的能力,還能有效幫助其鞏固其所學的知識內容。
問題提問這一授課方式,是教師在課堂上與聾生進行溝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回答,能夠迅速獲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根據其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教學。在問題提問中,教師應積極轉變以往的課堂提問模式,提問內容要十分新穎,提問范圍要符合學生的經驗認知。同時,問題要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發展其數學能力,改變傳統單一的問題模式,充分給予其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間,以此更好地啟發其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方法,提高其學習的自信心。以“梯形”這部分知識為例,該課需要帶領學生能認識梯形的特點以及梯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在學習該課之前,學生已經了解和掌握了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的特征這些內容,梯形雖然是各個學生初次接觸的圖形,但是在有了前面的學習鋪墊以及實際生活經驗的前提下,其已經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對此,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適當地給予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創設問題,對其展開精心地、循序漸進地引導,以此達到啟發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比如,利用多媒體出示圖片,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提問引導:“梯形有哪些特征?它和我們之前學習過的平行四邊形進行比較,最大的區別在哪里?”。以這一問題向大家揭示,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作梯形這一概念。并繼續為大家介紹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征,在各個學生通過探究初步掌握基礎知識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拓展其能力,如:“有一個魚塘,這個魚塘的形狀是一個等腰梯形,魚塘的上面長為20米,下面長為40米,它的周長為120米,請問這個梯形魚塘的腰長為多少米?”結合這一問題,學生在紙上繪制圖形,或者在腦海中展開畫面想象,嘗試進行計算,進一步推算獲悉梯形周長的計算方式。這在提高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同時,還能促進其數學素養的提升。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多種有趣的問題對其進行引導,在鍛煉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的同時,有效強化其對數學知識的反應能力。
數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其知識內容與實際生活現象息息相關。教師在對聾生展開授課指導的過程中,要學會從其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將枯燥單一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知的事物進行結合對其進行引導教學,不但能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使其在對實際生活問題進行觀察、欣賞以及思考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授課中,適當地結合實際生活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學生已經基本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了解面積這一相關知識后,組織大家結合其已經掌握的面積公式展開演練,嘗試進一步解決一些難度較高的數學習題。如:“有一塊長方形的鐵皮,其長為250厘米,寬為15厘米,一名鐵匠要對其進行裁剪,于是分別從長方形鐵片的四個角剪去了邊長為20厘米的小正方形。并將四周折起來,將其做成一個沒有蓋子的大鐵箱,請你幫忙計算一下,鐵匠做一個這樣的鐵箱,需要多少鐵皮?”通過結合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動腦思考,使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應用中。這不僅能拉近聾生和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還能使其將所學知識進行更靈活的運用和掌握。
在數學課堂上,動手操作活動能促進聾生主動學習和探究活動,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識。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展開動手實踐,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促使其積極表現和表達。同時,在學生自主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其獨立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其自身的思維和數學潛能,幫助其更好地認識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內容。通過積極地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展開實踐探究活動,引導其在愉快的操作活動中充分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提高數學素養。以“三角形”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為例。在該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事先制作多媒體課件,為大家展示有關三角形的主題圖,比如三角形的建筑物,生活中的三角形物體等。之后,引入新課并展開引導,組織學生親自動手畫出三角形,帶領其認識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定義,認識鈍角、銳角、直角、等腰三角形,并按照角的不同,給三角形進行分類。同時,為了帶領大家認識三角形的高,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在電子黑板上畫出一個三角形,上面為A點,下方左邊和右邊分別為B和C點,并出示問題提問:“小紅家住在這個三角形的A點,BC是一條小河,小紅要去河邊打水,請問她走哪一條路最近?”一般情況下,學生都會選擇AC或者AB這兩條路,之后教師繼續引導:“其實這兩條路都比較遠,最近的路就是從A這個頂點出發,作對邊的垂直線段到BC,這條路最近,也就是三角形的高。”同時讓學生動手操作,在紙上的三角形上畫出高。采用動手實踐操作的方式,不但能促使聾生直觀具象地對三角形的特點進行充分認識,還能有效降低其學習的難度。
總而言之,作為特殊學校的聾生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結合聾生自身的經驗以及認知發展水平,對其展開精心的指導教學。在尊重其想法和意見的同時,要啟發其學習的思維,處理好課堂教學和聾生自主學習之間的關系,引導其展開獨立思考,使其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了解和基本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不斷增強數學經驗,從而幫助其更好地認識自我,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強化語言交流表達能力,促進其未來更好地學習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