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元光小學 方芳草
對小學生而言,數學是一門理解上難度較高的學科。許多教師往往為提升學生知識掌握能力而注重課后作業的布置。如果單純利用題海戰術來進行知識的鞏固,學生會感覺枯燥乏味,也不會根本上想要學習數學,學習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育理念也必須做出適當的改革,如何在“雙減”理念下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雙減”政策出臺是為了減輕學生的作業總量和時長,從而減輕他們的課業負擔和壓力。但是因為應試教育體系下傳統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部分教師仍然堅持著固有的教學理念,用大量的作業來鍛煉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而且,在作業布置的過程中,教師堅持自己的觀念,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作業的合理性,死板地進行作業地布置,限制了學生思維空間的發展,阻礙了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
現階段,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都是圍繞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課后習題的練習,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和學習需求,對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效果不甚理想,反而還會消磨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一般情況下,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后作業的布置時,大多遵循著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鞏固訓練的原則,絕大多數都是紙質的習題練習,缺乏實踐性的作業布置。并且所有的學生作業的形式和內容都一樣,沒有適當分層,作業難度一樣,基礎較好的學生覺得太過簡單,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又會感覺吃力。這樣單一的作業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拓展,不利于他們積極性的提高。
在傳統教學理念的支配下,教師認為只有通過習題的多多練習,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因此就自然而然地給學生布置大量的課后作業。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機械地重復習題練習,雖然成績會有所提高,但是從長遠來看對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在“雙減”政策的推動下,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作業的布置時,要對作業量進行合理把控,適度進行練習,尊重小學生的發育階段特點,為他們留出課后放松的時間,以便學生能有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旺盛的階段,性格活潑好動,相較于機械的紙質作業,他們更加喜歡充滿趣味性的實踐活動。如果教師忽視作業布置的趣味性,長期地在這種高壓的、枯燥的卷面作業的壓制下,學生會形成巨大的心理負擔,會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抗拒感。因此,在“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作業的布置時,要考慮設計作業的趣味性,從而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發育特點,促使學生自愿、積極地去完成,從而收獲心理上的滿足感。
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家庭環境等都是各不相同的,這些因素都會造成學生在學習、接受能力各方面的差異。因此對知識的提升以及課后作業的需求也就顯現出差異化特征。對數學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課后作業的布置時要適當提高難度,促進他們知識及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對數學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在課后作業的布置時要維持在正常的水平,幫助他們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鞏固;對數學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課后作業的布置則就重點圍繞概念性的基礎知識,以便他們能跟上教學的進度。
知識源于生活,也必將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是終極的目標。因此,在小學數學作業的布置上,也要考慮知識的實踐性,如果僅僅圍繞一道又一道的習題練習作業,那就失去了知識的實用性,學習就毫無意義。相反,如果布置一些具有實踐性的課后作業,讓小學生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不僅拉近了數學和生活的距離,讓數學知識更加具體化,還能讓學生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獲成就感,成為激勵他們學習的持續動力。
數學知識是一個存在內在聯系的體系,各個知識點之間看似沒有關聯,其實是環環相扣、不可分割的。因此,鍛煉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至關重要,相應地,在小學數學作業布置過程中,就不能局限在單一形式和內容上,而是要適當延伸,增加一些開放性的作業。通過這些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發揮自主探究精神,積極進行思考,給予他們更大的想象空間,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創造能力。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對這一政策進行深入解讀,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自我教育理念進行反思和改革,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實踐,落實素質教育。“雙減”政策的目的就是針對傳統教育理念下教師為學生布置大量的課后作業這一現象,旨在減輕學生課后的作業總量和花費時長,從而有效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和負擔,保證他們在課后有足夠的自由活動時間。因此,在這一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就需要考慮如何在“減負”的前提下來實現“提質”的效果,用最精簡的作業設計來達到最佳的收效。這既能滿足教師對教學進度的把控,又能讓學生精準掌握數學知識,有更多的空余時間和精力投入自己的興趣愛好活動中,從而一舉多得,實現師生的共贏。那么,要想有效把握作業“量”和“效”之間的平衡,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在為學生布置之前先進行嘗試設想,預估學生完成這些作業所要花費的時間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從而更加準確地調整作業的難易程度,讓學生在有限的作業中收獲更多。
現階段的教學都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而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學習習慣、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所以學生對學習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先對學生進行摸底,了解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學習層次,在作業的布置上,根據層次的不同進行差異化的設計。對A層次的學生,課后作業的布置要關注對他們進行知識和能力的拓展延伸,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對B層次的學生,課后作業的布置可以圍繞課堂教學進行鞏固練習,幫助他們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對C層次的學生,課后作業的布置則可以圍繞基礎的理論知識,保證他們不落隊,能跟隨班級整體的教學進度。例如,在進行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6課“多邊形的面積”第一課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完成后,針對A、B、C三個學習層次的學生,可以進行差異性的課后作業設計。對A層次的學生,可以讓他們根據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通過動手剪、拼來完成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嘗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通過轉化思想,將新知識與學過的舊知識之間形成完善的鏈接,使新舊知識能有效地銜接起來,有效地降低了知識難度,使學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新學的知識。這不僅能降低他們的學習壓力,還能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發展空間思維,讓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促進其綜合能力的顯著提升。對B、C層次的學生,教師則可以進行課后習題的融合練習。初級題目為:一塊平行四邊形的稻田,底長24米,高為30米,那么,這塊稻田的面積為多少呢?讓C層次的學生進行這種基礎練習,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本公式,打牢基礎知識。對B層次的學生,則可以在初級題目的基礎上進行升級,題目為:每公頃的稻田可以收獲水稻20000斤,有一塊平行四邊形的稻田,共收獲了40000斤水稻,它的底長為300米,那么高有多少米?通過不同條件之間的緊扣,讓學生先計算出平行四邊形稻田的面積,然后再通過面積計算公式逆算出它的高,鍛煉學生的逆向思維,從而能靈活運用計算公式,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能活學活用。
時代在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斷變化的,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手段,也需要與時俱進,做出改革。現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再僅僅是單一的知識與技能,更多的還考驗著他們的綜合能力。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基礎學科知識外,還要結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對他們的綜合素養和能力進行拓展提升。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課后作業的設計時,也要擺脫固有思維的桎梏,對作業內容進行豐富,對作業形式進行多樣性探索,綜合運用書面作業和時間活動等多種方式,在鞏固理論知識的學習時,注重實踐性活動的落實。例如,在完成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這一內容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實踐性較強的作業,如時間段選自未來一周,時間點選每天上午9點、中午12點、下午2點、下午六點以及晚上9點,進行地表溫度的測量,并統計相關數據。根據所得的數據,在同一個折線圖內,繪制每天不同時間點的溫度變化,得到一周的地表溫度統計折線圖。在這個折線圖內,同一條折線圖上,學生能看到一天中的最低溫度和最高溫度;不同折線之間,學生還能了解到這一周溫度的整體變化趨勢,掌握折線圖中“點”表示具體數量,“線”表示數量的增減趨勢這一基本的知識點。同時,在實踐性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獲得了更好的提升。
知識源于生活,最終也會應用到生活中。對小學生而言,數學學科之所以難以理解或接受,是因為數學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抽象能力來解題。而小學階段是學生抽象能力發展不完善的階段,所以很多學生排斥數學,覺得數學不好理解,甚至討厭數學。基于此,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結合,將數學的抽象思維問題先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接受難度較小的具象思維問題。這一方面能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接收程度,另一方面,還能搭建學生將數學知識用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橋梁。例如,在完成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扇形統計圖”這一單元的學習之后,可以進行這樣的作業設計:將學生進行分組,將水龍頭設置為未擰緊、能滴水的狀態,在其下面放置一個量杯,統計一分鐘水龍頭的滴水量。然后再向家長進行調查,統計自己家庭每個月的用水量,水價多少,一年的用水量和水費分別是多少。再結合對我國水資源的情況的調查統計,包括人均占有量、人均世界排名等,制作成扇形統計圖進行對比。然后思考水資源是否真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樣的作業形式,將抽象的扇形折線圖融入了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這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還能讓他們通過對信息的處理來感受到數學和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掌握。
一般情況下,小學數學習題往往都只有唯一的一個答案,在這種習題的練習下,小學生的思維就會受到限制,被固定在某一定向的內容上。長此以往,學生會認為數學枯燥無味,沒有任何趣味性可言,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會大受打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在高考的內容中已經增加了開放性的考核內容,那么,小學階段的教學也應該做出相應改變,在小學數學的課后作業設計上,教師要適當增加一些開放性的作業,留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在完成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可能性”這一課的教學任務之后,在進行課后作業設計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詞語來描述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這樣的作業設計,不限制學生的思維,讓他們進行自我思考,任何事件都可以作為對象,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拓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從而更好地發揮作業布置的價值。
任何事情的完成,都需要有頭有尾,在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的流程中,評價和反饋是最終的環節,發揮著鞏固作業成效的作用。在學生完成作業任務之后,教師要對他們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一方面,要能根據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了解到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反映出作業布置的合理性,為教師后續的課程安排和作業布置改進提供可靠參考;另一方面,讓學生得到適當的反饋,在肯定自己努力的同時,也要明白還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從而在今后的學習中取長補短,不斷前進。
現代社會的發展,使教師職業的性質開始發生轉變,教師不僅要成為一位合格的“授業者”,更要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奠基者。“雙減”政策的實施,為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小學數學教師要深刻解讀政策的內涵和目的,通過優化作業布置的設計,減輕作業量,為小學生減輕課業負擔。同時,對作業內容和形式要進行豐富,從而促進他們綜合素養的提升,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