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永村(山東:廣饒濱海學校)
科學教學是對小學生實行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在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更多的是關注科學知識的講解,對勞動意識的滲透不足。現代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長忽視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造成較多小學生不愿意主動勞動,對勞動存在錯誤認識。因此,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融入勞動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為學生今后身心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基礎。
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融入勞動教育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勞動教育對小學生身心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能幫助學生塑造正確價值觀。新時期,我國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更加強調素質教育、全方位培養學生。但當前學生普遍由于物質資源豐富,對自然和土地不熟悉,缺乏相應的勞動經驗,對大自然了解不全面,不明白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在科學學科中全面融入勞動教育,能幫助學生更加貼近大自然、了解勞動,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另外,小學科學課程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對學生的社會意識的培養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新時代小學生普遍衣食富足,具有豐富的物質來源,在良好的條件下,容易養成奢侈浪費的習慣,而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合理開展勞動教育,幫助學生親自參與勞動實踐,體會物質的來之不易,有助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懂得感恩。
勞動教育能有效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轉變學生對勞動的認識,樹立正確價值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高科學課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幫助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開展融合性學習,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然而,當前小學科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需要教師正確認識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積極探索兩者融合的路徑,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其一,對勞動教育認識不足,缺乏深度。當前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改善,生活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幫助父母做家務,造成部分小學生缺乏對勞動的正確認識。另外,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造成勞動課表面化、流于形式,不利于學生深刻認識勞動的意義,缺少對勞動的熱愛,對勞動者的尊敬,無法幫助學生與社會勞動建立良好關系,對學生品德塑造、思想提升產生不良影響。其二,勞動教育與科學課程脫離,缺乏融合意識。勞動教育屬于一門單獨的教學課程,但是勞動具有適用性和普及性,能夠滲透融合在多個學科教學中,特別是科學課程教學中。但在小學5~6 年級學生勞動教育中,大部分教師難以將勞動課與科學課程有效融合,進行全面深入的教學,造成勞動教育與科學課程教育模式單一,缺乏實踐性,從而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足。大部分小學5~6年級教師認為勞動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其他課程無法有效連接,缺乏兼容性,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缺乏勞動教育和科學課程融合的意識。另外,部分教師對課程融合教育認識不全面,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往的教育方式難以符合現代教育需求。所以,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創新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大膽嘗試課程融合教育,促進學生延展性學習,不斷拓寬學生思維,實現科學和勞動的融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其三,缺乏融合教育方法,實踐性不足。部分小學5~6 年級教師在勞動課程中更多為學生講授責任、義務和勞動光榮等道理,造成勞動教育喪失真正的意義,無法充分發揮勞動實踐課的重要作用。部分教師在勞動課上結合勞動的內容要求學生攜帶抹布、掃把等勞動工具,但在勞動實踐課上,發揮的作用有限,同時在勞動現場,教師未合理安排和計劃勞動內容,難以起到良好的勞動教育效果。教師開展勞動教育不到位,容易造成學生認為勞動是一種體育課,無法發揮勞動教育的重要教育意義,不利于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容易受到傳統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影響,缺乏創造性和開放性。而勞動課程是一門實踐重于理論的課程,需要教師轉變觀念,創新教學方式,創造勞動實踐空間和環境,突破教室課堂的限制,根據勞動教育教學的設計需求,結合實踐要求,將勞動教育和科學課程有機融合,幫助學生從多角度正確認識勞動,真正參加勞動實踐。如,教師在增強學生勞動意識的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認識到勞動的持久性和意義,讓學生真正理解勞動成果來之不易。教師結合科學“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培植自己喜愛的綠色植物,科學合理地澆水、施肥,觀察植物生長過程,讓學生明白植物生長環境、條件,培植注意事項,培養學生勞動習慣,明白勞動的持久性。教師可在班級內設置自然角,適當種植部分綠色植物等,將學生合理分成小組,為各個小組選擇需要培植的植物類型,如風信子、綠蘿、水仙花等比較容易培育的植物。學生在種植、觀察和記錄過程中,能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他們形成勞動意識,培養學生觀察、記錄的學習習慣。學生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的種植對象,自由組合成小組,分配相應的勞動任務。勞動教育途徑多樣,教師應在勞動教育中將生活和學習、理論和實踐全面整合,創造多元化、趣味性和開放性的實踐空間,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勞動教育和科學課程融合的目的是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遵循兩者融合的原則,實現兩者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有效融合和教育目的的統一。
發展性原則。勞動教育和科學課程教學要以學生發展和課程教學發展為目的,在兩者融合的過程中,應遵循發展性原則,應具有前瞻性地促進學生發展,不能原地踏步,同時要突破傳統教育的局限,提高融合實踐效果。
兼容性原則。從表面看,勞動教育和科學課程缺乏兼容性,具有各自獨有的特征和追求的教學目標。而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如能突破傳統教學理念束縛,踐行開放性、拓展性教學理念,就能發現兩者的兼容性,促進兩個學科的內容有機融合,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為了將勞動教育和科學課程有效融合,教師要把握相應的融合原則,教學內容和方法兼容性越高,教學效果就越好,就越能實現教育目的。
勞動教育和科學課程不是每節內容都能相互融合,如果強硬拼湊起來,即使能夠將每節勞動課和科學課程結合起來,但是缺乏良好的兼容性,教學缺少自然性,也無法收到良好的融合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合理選擇和設計融合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深入挖掘兩者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實現兩者有效融合的教學目的。如,在科學“物質的變化”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物質變化離不開勞動,可以結合制作飲料的科學活動,促進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勞動,同時教師借助互聯網搜集相關視頻和圖片資料,幫助學生了解物質變化的過程,在物質變化中,勞動者、科學家付出的勞動和奉獻,進而幫助學生深刻認識生產離不開勞動,勞動促進生產。同時,還能將科學與生活有效連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科學知識,改變生活,提高勞動能力,增強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的積極主動性,感受到勞動的趣味性,獲得勞動的滿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實現科學教學目的,培養學生勞動意識。
在小學開展科學課程教育,能幫助學生通過科學知識的學習,更多地了解和認識大自然,縮短和自然之間的距離。教師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讓學生觀看相關視頻和圖片,還要讓學生更多地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同時在實踐活動中有所收獲。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會勞動,全面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如,在科學“食物與營養”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介紹多種多樣的食物,認識并了解不同食物中包含哪些營養成分,同時明白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對人體具有怎樣的作用。如米飯是人們常吃的食物,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包含蛋白質、維生素和少量脂肪等多種營養成分。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這一科學知識,同時滲透勞動教育,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課后作業,在家中詳細觀察家長做飯流程,了解到父母在煮飯的過程中會將米清洗干凈,防止米中有雜物,并在淘米中注意不讓米流到外面,淘洗干凈之后,添加適量的水,最后煮出米飯。學生在觀察中意識到做飯這一看似簡單的生活技能,蘊含較多勞動知識,同時能夠體會到每頓飯的來之不易,更加尊重家長的勞動成果,更加珍惜食物。因此,教師將勞動教育和實際生活相融合,能讓學生通過勞動過程認識到勞動價值,掌握相關的勞動知識和科學知識。
在小學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和要求。小學科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探究性和綜合性,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到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將其融入科學課程,創新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增強學生的勞動認知、勞動意識,幫助學生真正體會到勞動價值,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同時掌握更多科學知識,實現身心全面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