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琛雁
新時代社會要求落實新時代青年具備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能夠有效進行交流,具備良好語感,又不乏自主思維能力,能夠感受美,創造美的綜合性語文核心素養,也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筑牢知識基礎、提升精神境界。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推動學生在閱讀學習中鍛煉深入思考的能力,重視每位學生的課堂發展過程,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地在語文閱讀課堂中融入現代化信息技術,增加學生運用語言和表達自我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筆者將對開展課堂活動、構建任務導向課堂、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等課堂創新舉措展開具體闡述。
高效閱讀課堂的建構離不開師生的有效互動,離不開融洽的課堂氛圍,離不開學生對閱讀課堂的熱情。因此,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交流,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適當增設閱讀課堂活動,豐富課堂形式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拉近語文學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首先,在閱讀較為情境化、情緒化、戲劇化的文章時,例如,話劇《雷雨》,教師可以開展人物扮演課堂活動,邀請幾位自愿報名的學生扮演話劇或者課文中的角色,在體會文章中的人物情感后,用表演的方式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展示。這樣的課堂活動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閱讀人物的理解,還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系,促進溝通和交流,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
其次,當閱讀開放式結尾的文章時,教師可以開展閱讀續寫活動,讓高中生能夠發散思維,為文章續寫一個展現自己情緒走向的結局,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讀者也是文學創作中的一部分。在寫作中作者需要給讀者帶來情感共鳴或是能留下想象空間,實現與讀者互動的深層次創作。這樣的課堂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課堂生活,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理解能力,深化高中生對人物情緒的理解,從而培養高中生具備更強的共情能力,開拓思維,深化高中生的文學素養。
最后,當閱讀到畫面感很強的文章時,教師可以開展閱讀繪畫活動,讓學生自主繪出在文章情境下自己所感受到的畫面,通過“五感共情”的方式讓高中生感受到用語言描繪場景的神奇之處,體會語言的樂趣以及作者所處的環境,從而培養高中生對語言文化的興趣,豐富高中生的想象力。
教師還可以增設不同形式的課堂活動。例如,在寒暑假期間布置閱讀一本好書的任務,并在開學后鼓勵學生進行讀書分享,在每堂語文課正式開始前,用十分鐘給學生進行讀書分享,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對閱讀的見解、分享自己所遇到的有益書籍。同時拉動學生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能夠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鼓勵學生自我展示的過程中培養其自信,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此外,這樣的閱讀教學活動也能夠潛移默化地向高中生傳遞“無論面臨多么緊張的學習生活仍應堅持終生閱讀”的人生哲理,落實好核心素養教育。
構建生動化高中語文閱讀課堂不僅要豐富課堂形式,更要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位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也要注重提高每一位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語文核心素養。因此,精準教學、個性化教學、分層教學的融入將給高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質量帶來“質的飛躍”。由于存在大腦發育、家庭教育的各種差異,同班級的學生在邏輯思維、理解能力、吸收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等方面呈現出不同的層次水平,如果教師仍然進行傳統的無差別教學很容易導致吸收能力差的學生沒學明白而吸收能力強的學生沒學夠的情況,使許多時間精力白白消耗,課堂訓練效率低下。因而,分層教學方式應運而生。教師應當理性分析每位學生在能力上的不同,并根據學生的不同接受能力與層次進行分層教學,制定有針對性的課堂設計來幫助學生取長補短,貼合每位學生的成長軌跡,有效提高實操課訓練的效益。
高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不同程度的學生完成同一個訓練任務的時間跨度很大,傳統的教法會使先完成的學生會浪費很多時間等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而分層練習有利于拓寬能力較強學生的思維,發揮其自主性,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把重心轉向自學和課外拓展,向著拔高的方向發展;也有利于鞏固完善能力較弱學生的基礎,使他們能在更加踏實的“地基”上添磚加瓦,突破自己。例如,教師先進行一次閱讀基礎能力評估測試,可以選擇測試內容為快速閱讀后進行概述,依照閱讀能力、表達能力的水平將閱讀基礎較好的學生安排為A組,對他們要增加課堂閱讀量,同時要求A組成員深入地挖掘文章內涵,感受行文脈絡,根據文章的時代背景寫下閱讀感悟。將閱讀能力中等的學生安排為B組,則是在合適閱讀量的前提下,能大致概括文章大意,感受文章意境。閱讀能力偏弱的學生則安排為C組,適量減少閱讀量,實抓基礎,幫助C組學生理解文章大意,整理文章脈絡。由此落實高中語文閱讀課堂的精準教學,針對不同學生的問題開展個性化訓練設計,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益,開啟分層教學的有效之路。
不僅如此,班級分組后還可在語文閱讀課堂中進行“組內競賽”和“跨組合作”等不同形式的激勵教學法。其中組內競賽則是指A、B、C組成員都只在自己的組內進行排名比拼,并設立一定的獎懲制度,從課堂表現、學習積極程度、閱讀訓練完成情況等各方面的日常表現進行加減分,在每周結束時對排名靠前的學生予以“升組”和物質、精神獎賞。這樣的競爭方式不僅公平合理,使每組成員都以較為相當的水平參與競爭,不至于因為學生之間能力差別過大,而使能力較低的學生甘心“躺平”沒有學習動力,而能力較強的學生失去競爭意識,從而激發不同程度的學生能夠共同進步,激發高中生的學習動力,增強高中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建立良性循環,提高閱讀課堂質量和效率,也培養了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競爭意識,帶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而“跨組合作”則是以拉近全班學生關系的方式,推動學生進步。例如,高中語文教師安排A組成員為每個小組的帶領隊長,使B、C組成員成為每位隊長的隊員,小組以團隊的形式參與小組評分排名,并設立一定的獎懲制度,從課堂表現、學習積極程度、閱讀訓練完成情況等各方面對小組日常表現進行加減分,在每周結束時對排名靠前的小組也予以物質、精神獎賞。同時,這樣的組織方式需要教師對學生之間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合理安排組內成員配置,既不將過于親密的學生放在同一組防止“抱團”的情況發生,也不將容易產生矛盾沖突的學生放在同一組防止產生反作用。合理的小組配置下的“跨組合作”方式能讓A組成員發揮出示范、監督、帶領的作用,并通過學生之間的無代溝、平等關系來推動課堂閱讀任務安排得有效開展,在使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得到水平提升的同時,也能鍛煉一下閱讀能力較強的A組學生的管理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等,從而有效地落實高中素質教育,激發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提高高中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能力。
任務導向型課堂是創新型教法,能夠明確課堂目標,開展極具目的性的課堂設計教學。很多時候閱讀課堂低效都是因為目標導向不明確,簡單來說就是學生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例如,當他們閱讀完文章時,如果語文教師沒有布置任何任務,部分自學意識較為薄弱的學生往往不會想到自發地進行探究和學習或者是深入閱讀,而更多地選擇等待教師指導,因此,高中語文教師開展任務導向型閱讀課堂將產生十分重大的意義。任務導向型閱讀課堂就是教師在布置好閱讀任務后,將其余的探究過程以逐個任務目標的方式告訴學生,要求學生在閱讀文章以后完成任務。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學習習慣,并鍛煉安排閱讀時間的能力,學會自己把控合理的閱讀時間。同時,有利于向高中生明確“接下去需要完成什么”的目的性學習流程,實現高效閱讀課堂。任務導向的閱讀課堂開展方式能夠使學生不僅僅是在閱讀文章,而更傾向于去理解文章內容。在任務導向的閱讀課堂下,學生會傾向于進行“仔細閱讀”,遇到某一處難以理解的語句或者問題是更傾向于反復研讀而不是潦草略過,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增強高中生閱讀理解能力。
但任務導向型課堂將對高中語文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目的性教學方式要求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在充分理解任務文章的前提下,依照教材對閱讀目的的具體描述,制定合理的任務,并根據班級學生閱讀能力水平來設置合適的難度,最好能以難度逐漸加深的任務方式來引導高中生更快、更好地進入閱讀課堂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高中生閱讀水平,激發高中生學習興趣。
與此同時,教師需要明確每一個任務設立的教學內涵和所需要達到的教學預期。任務導向型課堂的關鍵就是教師所精心設計的任務和教師的引導方法。在完成任務后的講解過程中,教師不應當直接給出“正確”或者“錯誤”的客觀判斷,而是應當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身的想法,結合學生的角度來完善最終的閱讀答案,鼓勵學生發散思維、積極思考,并適當地給出提示,引導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找到正確的道路方向。
任務導向型課堂是一種極具目的性的教學方式,然而其根本目標還是培養高中生的閱讀興趣,同時能夠提高高中生閱讀能力、閱讀水平,培養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因此,高中語文任務導向型閱讀課堂應當以鼓勵式教育為主,意在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激發高中生的學習自主性、積極性和閱讀興趣、理解能力。這樣的任務驅動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推動學生迅速進入課堂狀態并集中好注意力,讓學生清晰地知道在課堂上究竟應該做些什么。任務導向課堂也意味著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明確好每一個所設立的任務的教學內涵,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探究一篇閱讀的正確節奏,深化閱讀理解能力。
發展性教學理論下的閱讀課堂建構應當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同時要明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助引導的課堂角色。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中要注重創造各種機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利用有限的時間訓練基本閱讀能力,并在有基礎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入探索,將課堂變得生動起來。想要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法,就要在增加學生自主交流方面下功夫,其中“翻轉課堂”就是很好的例子,是促進學生興趣的創新性教學方法。
“翻轉課堂”就是將學生與教師的角色互換,由學生進行自主匯報演講,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分享探究,體驗當教師的感覺的課堂教學方法。例如,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中,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小組閱讀作業,要求學生自行組隊對文章作者的寫作背景、文章內涵、時代意義、文中的“點睛之筆”、文章結構等方面進行探究分析,自主收集相關信息,整理思路,決定措辭和講述的連貫邏輯,并在閱讀課堂中完成報告展示。這樣的翻轉課堂任務不僅能夠培養高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高高中生閱讀水平、理解能力、收集信息、應用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高中生的綜合素養,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邏輯思維、探索能力、表達能力等,落實了綜合素質教育,構建了高效閱讀課堂。
與此同時,翻轉課堂真正能將學生轉換為課堂中的主體,教師給予學生課堂當場報告的壓力,能促使學生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積極參與小組討論、信息探索、閱讀分析的過程,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自主閱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家庭收入水平的不斷增長,網絡已經深入大街小巷,信息化技術進入教學課堂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想要實現真正的智慧課堂不能僅僅依靠科技水平的推進創新,同時還必須要求學科教師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學會靈活應用信息化設備,轉變教育理念,革新教學方式,與時俱進,建構出新時代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智慧課堂。根據2022版新課程改革發展的相關要求,教師要實時學習互聯網帶來的學習信息變動,充分利用網絡提供的極具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智慧課堂的構建能夠使得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創新,實現學生閱讀課堂體驗感加深,從而落實培養高中生包括語言素養、理解能力、寫作水平、道德素養在內的語文核心素養。
“互聯網+”融入語文課堂,使得展現課本外的拓展性讀物、營造課堂意境等都變得簡單且便利。教師僅需要通過在電腦上拷貝、制作PPT、下載網絡文庫,就能夠在課堂上利用新媒體技術多元化地展現給學生。
不僅如此,信息技術融入閱讀課堂能起到很大的生動化作用。例如,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往往無法切身體會詩人對“舊樓破碎”的萬般感慨,教師可以利用建模技術,還原建筑原貌,并在課堂中利用電子白板展現三維立體模型,從而使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作者的惋惜之情。
顯而易見,相比起過往形式極具限制性的傳統教學模式,結合信息技術的教學形式更能給學生提供的想象空間,讓高中生對文章情境、人物形象等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鍛煉高中生養成思辨性閱讀的習慣,從而實現啟發式教學,提高高中生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