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敏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過程,是人們獲取知識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另外,在培養幼兒觀察能力的同時,也要鼓勵幼兒發揮想象,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參加觀察活動,從而實現幼兒的教育目的,為幼兒未來的發展夯實基礎。
教育心理學上對觀察的定義是:一種有計劃、有目標、更持久的個體知覺行為的過程。觀察力是一個人在長時間的觀察和訓練下,所產生的相對穩定的對事物進行觀察的能力。
幼兒的觀察能力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性而呈現出如下特點:首先,觀察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不穩定。幼兒園幼兒的觀察活動常常受到周圍的環境和幼兒的興趣、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另外,幼兒在觀察時對其所做的觀察工作的認知能力和持續性也較差。其次,幼兒的觀察行為的時間持續性短。注意意識會因為環境的波動幅度而轉移或干擾,對事物的興趣程度,也會對幼兒的觀察時間產生直接的影響。最后,缺乏系統性。幼兒在觀察對象上沒有先后次序,常常從具體的對象出發。
觀察行為是幼兒認知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每一個幼兒從出生到長大都離不開觀察。所謂“觀察”就是指:仔細地查事物的現象、行為。觀察能力的培養對幼兒的成長是非常關鍵的,幼兒可以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之美,再利用現有的知識來進行想象力的開發,以促進未來的生活與學習。觀察是指導幼兒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既能提高幼兒的智力,又能使其從內心深處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從而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在培養幼兒觀察能力時,從多個角度去了解幼兒眼中的世界,逐步提高其動手操作能力;其次要加強幼兒分析能力的培養。觀察能力是人們了解社會的窗口,只有擁有敏銳而深刻的觀察力,幼兒就可以準確地感知、分析、理解事物的相似與不同,并在漫長的認知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統的知識體系,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夯實基礎。
在以往幼兒的活動過程中,幼兒教師并沒有意識到觀察能力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部分教師的活動都是散漫的,沒有讓幼兒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觀察認知體系。為此,幼兒園教師應轉變原有的教學理念,站在幼兒的角度,以幼兒的愛好為中心,讓幼兒有更多的時間去看觀察,進而加強幼兒的認知,逐步培養幼兒的觀察習慣,以達到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目的。
幼兒正處在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要想使其健康地發展,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加強對事物的認識。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父母和教師對幼兒的教育不夠科學,致使一些幼兒的觀察能力不強,對周圍的環境漠不關心,不能從中獲得快樂,從而限制其創造力。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可以讓幼兒開闊眼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另外,通過觀察,拓展幼兒思維的廣度,在學習中敢于大膽地猜想和想象,并能及時地進行歸納和分析。
隨著幼兒觀察能力的增強,其敏銳、探究、語言表達和解決問題能力也得到了改善。因此,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是多元化的能力表現,對幼兒的成長及未來的發展,都具有積極且重要的作用。
在科學方面,首先,幼兒園教師通過對幼兒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分析,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探究的興趣。其次,幼兒園要建立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加強幼兒的主動參與,培養幼兒的探索性思維。最后,幼兒園及其他相關部門要為每位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以提升其探究的目標與范圍。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在進行幼兒教育工作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在幼兒的觀察能力培養中,一方面要把握幼兒的心理特點,設計出符合幼兒好奇心的觀察計劃,并在不知不覺中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同時,要掌握幼兒的生理特點,設計適合幼兒的成長需要和全面發展的活動。此外,教師要從幼兒的年齡著手制定活動方案,由于幼兒對各種事情的認知和理解能力都不一樣。所以要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進行觀察、指導,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比如,教師在教幼兒畫畫的時候,可以將其按照大小班的方式進行分組,可以將大班的幼兒帶去參觀畫展,鍛煉其觀察能力,通過對作品的觀察,發現作品有什么不一樣,然后進行模仿作品;而小班的幼兒,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觀察身邊的一切事物,進而創造更多的事物,感受畫畫的快樂。
對教師來說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職業素質。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幼兒的狀態,有針對性地制訂教育教學計劃,進而提高幼兒觀察能力,為其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首先,應加強對教師的專業訓練,在訓練中不斷地學習各種教學方法,了解各種教學方式所帶來的好處。當遇到教學問題時,要及時解決,以適應不同幼兒的成長需要。其次,教師要提高責任感。幼兒由于年幼、個性活潑,在活動中易產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在引導幼兒到戶外觀察時,要有規劃及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既能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又能保證幼兒的身體健康。最后,要加強對幼兒的心理分析,了解每個幼兒的心理狀態,從幼兒的視角來設計觀察和指導策略,以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實現活動的目的。
幼兒的成長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在發展的過程中,幼兒的身心都會發生改變,所以,在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時,必須掌握幼兒的不同發展階段,從幼兒的個性出發,制訂出一套能讓幼兒在教學過程中獲得樂趣,并且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身邊的事情的教學方法。比如,幼兒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段,講解大自然的知識,而1~3歲的幼兒,對自然的了解并不多,可能是出于好奇,或者是為了好玩,其眼睛、手腳、大腦的協調性都很低,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在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和研究時,可以先向幼兒提問,問起觀察物體的顏色和形狀,這樣就能讓其對這個物體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如果是3~5歲的幼兒,教師可以采取上述方法,提高幼兒的認識能力和對物體的觀察能力,在觀察過程中,用大腦去想象與物體有關的東西,如果有需要,可以讓幼兒用文字描述,這樣就能提高其理解能力。對5~7歲的幼兒,幼兒教師可以從多種視角來引導幼兒觀察,例如,用自然觀察的方式來進行實驗,記錄其特征,整理報告,從而達到觀察和引導的教學目的。
幼兒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幼兒的各種能力,其主要內容是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夯實基礎。觀察是幼兒園最基礎的一項活動,每個幼兒園都會帶幼兒去觀察,是對幼兒進行全方位教育的途徑。要通過觀察來培養幼兒的社交興趣與互助精神,讓其感受到合作與分享的樂趣,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交準則,增進交際能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創造一個好的觀察環境,可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激發幼兒的觀察欲望,并將一些知識引入幼兒的學習中。在創設情境時,要注重放置實物和操作材料,不僅可以給幼兒所需要的玩具,還可以提高其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在觀察中,教師要鼓勵幼兒進入學習的狀態,讓其活躍起來,同時也能增強幼兒之間的相互幫助,增強其凝聚力。
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事物,會產生不同的感覺,得出的結論也會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教師在指導幼兒提高觀察能力的同時,也要教會幼兒如何觀察,從而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時,給幼兒展示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圖片,可以讓其從各個角度去體會“橫看成嶺側成峰”的震撼,讓其學會多思考,多角度分析,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1. 注意觀察順序
在觀察時,要注意引導幼兒按順序進行觀察。觀察的順序應當是以所觀察的物體為基準。正確的觀察順序是先從整體上看,然后是局部的細節,由下至上,由遠至近。比如,觀察鴨子,首先要讓幼兒對鴨子的總體形象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觀察它的頭、腿和尾巴。觀察植物時,要從下往上看,先看根,再看花葉,最后看果實。看景色時,要先看全貌,然后再看細節。總之,在日常的觀察訓練中,教師要從觀察的基礎上指導幼兒的觀察行為,正確的觀察順序有助于幼兒對事物的理解。
2. 注意觀察的目標
觀察具有明顯的目的性和計劃性,而幼兒在觀察中往往會注意到自己感興趣的部位,因此,在幼兒的觀察力訓練中,要特別留意幼兒的注意力,適時糾正幼兒所關注的對象,并盡量掌握最好的觀察時機。例如,當幼兒看著樹時,幼兒很容易被樹旁的鮮花吸引,此時教師要把幼兒帶到最初的物體的觀察上。教師在挑選觀察目標時,要留意這個觀察目標是否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3. 注重觀察的分解法
觀察的分解方法可以幫助問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以,在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時,可以培養幼兒的分解觀察方法,即將一件事情拆分成若干個小塊,讓幼兒分別去觀察。比如,在講故事的時候,教師講完了整個故事,再引導幼兒去看圖,分解圖的內容。通過觀察分解的方法,可以鍛煉幼兒對事物細節的觀察,并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幼兒的耐心。
4. 注觀察的比較性
通過對兩件或多件事物的對比觀察,可以使幼兒了解事物的差異。比如,在教幼兒觀察了雞、鴨、鵝之后,教師要讓幼兒對這三種動物進行對比觀察。經過比較,幼兒發現這三種動物都長著羽毛、翅膀、兩條腿。通過進一步的比較,幼兒會發現只有雞的嘴是尖尖的,也只有雞是不會游泳的。這種比較性的觀察可以增加幼兒的思維活動,激發幼兒發現事物的關聯,了解事物的差異,從而更快速地提升幼兒的觀察能力。
興趣可以使人們不斷地對某種事物或活動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表現為人們對這種事物或活動態度的選擇和情感的體驗上。因此,在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時,要根據幼兒的興趣,組織開展各種有趣的觀察活動,用生動的語言和直觀的教具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對觀察對象產生興趣。
1. 創造日常生活場景
在集體課程之中,把本地特色與本地傳統的生活融入進去,并使幼兒能夠將自身的生活經驗轉變成觀察學習的動機。幼兒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多開展一些與大自然和社會有關的教學活動,給幼兒提供觀察的機會,這類教學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也給幼兒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教師要為幼兒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情境,引導幼兒進行觀察,通過觀察活動完成相應的任務。
例如,在午餐開始之前,向幼兒介紹“年糕”,就可以利用當地的方言為幼兒創造制作年糕的觀察,并用當地的方言朗誦兒歌《搖啊搖》,讓幼兒去扮演。在午餐活動時,當幼兒看到美味的年糕時,自然而然地就會觀察到其特點。又如,在散步的時候,可以讓幼兒去看樹上的樹葉,了解樹葉的形狀、顏色,讓幼兒在畫畫前注意到樹葉有什么變化。同時支持幼兒觀察當風吹的時候,樹葉的形狀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種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幼兒順利地完成畫畫,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兒童的觀察能力。
2. 運用游戲指導幼兒進行觀察
教師要善于從偶然的事件中發現教學的契機,并對幼兒的行為進行指導。教師在引導幼兒玩游戲的同時,也可以培養其觀察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玩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戲。在玩“醫生給患者治療”游戲時,教師可以先幼兒根據自己的喜歡來挑選“醫生”或者“患者”。在活動的最后,讓幼兒想象一下還有可以玩什么游戲,一位幼兒看到教室里有“娃娃”,就建議玩“媽媽喂娃娃吃飯”的游戲,開展此類教學活動,不僅考驗了幼兒的觀察能力,也培養了其表演能力,讓其對觀察有了初步的了解。
3. 拓寬幼兒的視野
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要讓幼兒進行適當的觀察和練習。比如,教師可以不定時地帶幼兒去觀察各個班的植物角、室內角的差別等。在參觀前,教師給幼兒布置一些簡單的作業,讓其有一個具體的觀察目標。同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幼兒在游覽時注意觀察細節。通過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拓展其學習空間。
在觀察過程中,教師要細心地引導幼兒進行正確的觀察。首先,要讓幼兒知道,觀察要有順序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人到事物、從近到遠。這樣的指導需要長期的堅持,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的觀察就會變得不那么混亂。其次,幼兒對事物的觀察比較粗略和籠統,不能區分事物細微的差異,經常會將類似的數字和圖形混淆。遇到這類現象,教師要引導幼兒仔細地觀察所分辨的事物,然后認真地對比,讓幼兒自己去找出差別,然后自己去了解事物的特征。實踐證明,幼兒對自己所學發現知識的記憶,要比從教師那里學來的要扎實得多。
不同個性的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會有不同的表現,教師要在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時,要通過豐富培養方式,使其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使其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困難,增強其抗壓能力,為今后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在開展“小蝌蚪找媽媽”活動中,教師可以提供不同的青蛙、蝌蚪和鴨子的頭飾圖案,讓幼兒在模仿的過程中,發現蝌蚪與其媽媽的差別,再逐步認識蝌蚪與青蛙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活動目的,讓幼兒在觀察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另外,在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的同時,也要加強與父母的聯系,實現家庭和學校的配合,從而為幼兒的學習和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通過家庭和學校的配合,教師能夠了解幼兒的心理狀態,調整指導計劃,發現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教育中,應重視和強化對幼兒觀察能力的培養與塑造。作為一名幼兒教育者,應該對幼兒生活中每個興趣載體、閃光點進行深入的探究,營造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促進其觀察能力的發展,并在幼兒園日常教育中培養和塑造幼兒的觀察力,為其以后的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