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全媒體記者 姚瑤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江濱公園內,花楸樹的果實在白雪映襯下,格外鮮艷惹眼CFP
12月3日清晨,陳芳在江濱公園享受著牡丹江畔的冬日暖陽。“近年來,黑龍江的空氣質量一直很好,不論什么季節,總是天朗氣清。”陳芳是出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90后,在她兒時的記憶中,住所附近,隨處可見房屋上方的煙囪冒出濃煙。“那時很多居民都在自己家燒煤取暖,農村焚燒秸稈的現象屢見不鮮,這都會對空氣質量產生一定影響。”12月1日,陳芳對《法人》記者說。
事實上,牡丹江市空氣質量現狀是黑龍江省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縮影,燃煤及焚燒秸稈問題突出,是大氣污染的主要成因。
黑龍江夏秋多雨,冬季漫長,黑土地土壤肥沃,有較好的自然環境基礎,是中國的農業大省。多年前,焚燒秸稈和燃煤取暖產生的污染問題,嚴重影響空氣質量。
11月29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環境與經濟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高桂林對記者表示,東北的空氣污染與燃煤有一定關系。“很多地區將煤炭改成使用天然氣,但東北地區缺少資金,所以冬季的供暖問題基本上還是依靠燒煤。農村地區無法燒煤炭,便焚燒秸稈。”
哈爾濱居民王相林告訴記者,東北多數城市都采取燃煤供暖。“以前市區是各家燒煤取暖、做飯,而在農村,很多人會采取焚燒秸稈來取暖。”王相林表示,如今市區內供暖都歸熱力公司統一管理,集中供暖。“治污工作循序漸進地開展,據我觀察,東北的空氣質量越來越好。”
“相對來說,牡丹江的空氣質量在我小時候差一些。”陳芳幼時住在牡丹江市區邊的一座山腳下,那里生活著近百戶人家。“當時我們住在平房里,各家各戶做飯、燒火炕,全靠煤炭。雖然住在山腳下,周圍植被茂密豐富,但我家附近有一個煉油廠,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空氣污染。”陳芳告訴記者,多年來,牡丹江市有關部門一直在對空氣污染進行治理,如今已經見不到居民自己燃煤的情況了,走在路上再也聞不到濃煙帶來的嗆鼻味道。
12月4日,哈爾濱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燃煤污染問題是影響冬季環境空氣質量的首要因素。據介紹,2022年,冬季燃煤污染占哈爾濱總污染量的43.2%,哈爾濱全市年燃煤量3760萬噸,城區和近郊散煤取暖5萬余戶,散煤污染占燃煤污染總量的57%。“秸稈焚燒也對空氣污染影響較大。”該工作人員表示,今年哈爾濱市出現過7天重污染天氣,有5天與秸稈焚燒相關。“春秋兩季秸稈焚燒污染導致全年PM2.5濃度上升3微克/立方米。”
據生態環境部東北督察局相關數據,近10年,東三省空氣質量總體有所提升,優良天數比例提高,污染物濃度整體呈下降趨勢。但也曾出現過2020年空氣污染“爆表”的情況,主要原因是大面積、高強度的露天秸稈焚燒 。近年來,區域大部分空氣質量以優良為主,局部地區如遼寧中西部會出現輕度至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為PM2.5、O3或 PM10。
哈爾濱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十三五”以來,哈爾濱市先后歷經了“燃煤小鍋爐淘汰”“冬季散煤治理”“空氣質量改善三年行動”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5年至2019年,淘汰燃煤小鍋爐5207臺,將供暖單位2000余家整合為37家,城九區煙囪數量由2100個減至134個,啟動“全域,全時段,全面”秸稈禁燒行動,大力提升秸稈綜合利用率;第二階段為2019年至2021年,通過改電、改氣、改生物質等方式,累計削減散煤280余萬噸;第三階段是今年啟動實施的“三年行動計劃”,合理統籌熱源建設、鍋爐淘汰、散煤治理、秸稈禁燒等重點工作,開展系統化綜合治理。
“在服務企業開展大氣污染治理設施建設方面,哈爾濱市生態環境局連續多年為企業積極爭取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和專項債權資金,在現有政策下盡最大力度為企業提供改造資金保障,主要用于燃煤鍋爐淘汰和推進大型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前述工作人員介紹,在資金的支持下,哈爾濱市至今共淘汰燃煤小鍋爐8122臺,完成142臺大型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成為大氣污染防治改善的重要驅動力。
高桂林認為,相比于其他省份,東三省會出現季節性空氣污染治理難題,尤其在冬季會出現大規模秸稈露天焚燒,使得局部區域空氣質量顯著轉差,PM2.5升高。“相對來說,東三省空氣質量治理難度更高,成本更高,需要的人力也更高。”
2017年,吉林省把錯峰生產和秸稈禁燒作為主攻方向,把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作為重要突破口,全面開展固定污染源達標排放、燃煤小鍋爐“清零”、重點行業錯峰生產、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重污染天氣應對等5個專項行動,加強聯防聯控,嚴格執法監管,強化督查問責。
據吉林省生態環境廳官網消息,2021年秋季至2022年春季,秸稈露天焚燒火點數量同比下降77%。今年1月至8月,吉林全省空氣質量再創新高,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2.1%,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PM2.5月均濃度為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微克/立方米。特別是7月和8月,全省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達到100%,“吉林藍”成為生活常態。
解決大氣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持續改善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各地監管工作不可忽視。
10月1日,《吉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和《吉林省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正式施行。在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上,吉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韓良表示,從大氣環境監督管理方面來看,《吉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擔當領導責任,并從規劃、財政投入、空間管控與產業布局、目標責任制、督查制度、總量控制、聯防聯控機制、污染源監測網、約談限批、宣傳教育等方面,管理大氣環境、控制污染排放。該條例還對禁燃禁放煙花爆竹,禁止露天焚燒秸稈、落葉,餐飲服務業油煙氣排放等進行了明確規定。
哈爾濱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哈爾濱市生態環境局定期調度各區縣(市)、各有關部門落實目標任務進展情況,加強跟蹤評估和督促檢查,協調解決實施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我們嚴格監督考核,將相關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考核體系,增加考核權重,加強指標約束。強化目標任務落實情況考核,對工作突出的區縣(市)、單位和個人按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區縣(市)、部門實行通報批評和約談問責。”
對于如何進一步優化空氣質量,高桂林認為,相關部門應優化設備以加強監測的有效性,需要政府明確對設備方面的投入,根據當地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的規模、設備需求展開分析,以最符合實際情況的設備設施優化策略開展工作,保證需求的前提下避免資源浪費。“為防治大氣污染,應倡導居民綠色出行、減少污染物排放。選擇綠色消費,不使用污染重、能耗大、過度包裝產品。厲行節約,節儉消費,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