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全媒體記者 惠寧寧

太原第一熱電廠拆除后,市區年減少原煤消耗300萬噸CFP
提到山西,人們自然想到煤礦。山西興于煤、困于煤,空氣質量也受制于此。山西作為煤炭大省,也是重工業大省,長久以來,工業和產業發展的同時,大氣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從而影響了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以及居民身體健康。
近10年,山西在開展專項整治行動、調整產業結構、利用清潔能源等方面持續發力,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碩果累累。如今的三晉大地,天藍水清林綠的生態格局日漸形成。
塵土滿地、霧霾籠罩、PM2.5超標,空氣中仿佛懸浮著顆粒,呼吸變得小心翼翼,是山西曾經留在人們記憶里的印象。
2015年,《山西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山西省11個地級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介于5.36至7.31之間,大氣污染指數亮起紅燈。此后,山西省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能源行業結構等舉措,顯著改善了大氣環境。2022年,山西省首次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和世衛組織第一階段目標值,實現里程碑式突破。
今天的山西,天藍得透亮,云白得純凈,走在街道上,呼吸新鮮的空氣,感受拂面的微風,身心融入景致,也變得清澈透亮。
12月5日,家住山西太原的王林(化名)告訴《法人》記者,現在,山西全省飯店已沒有直接燒煤的鍋爐,全部改成油燒。省內小煤礦完成治理整合,原來的礦區成了天然性森林公園。
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山西的雁門關外是發展鄉村企業的典型,且化工類企業居多,但如今這些廠子都已經停辦,全區域封山成林、種草,開發建設成自然景區,回歸大自然,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曾經的塵土滿地,也因為有了三北防護林,筑起天然屏障,阻擋了揚塵和霧霾。如今的山西再現清透秀美的面貌,堪稱“塞北小江南”。
“過去,由于山西環境不好,山村里的單身漢多。現在除了吸引游客、商人,也吸引了各地的姑娘,成為雁北新娘。”王林說。
山西的空氣污染主要源于產煤和重工業。特別是冬季,集中采暖期間,大氣污染更為嚴重。有關分析表明,山西省城市大氣污染基本屬于煤煙污染型,空氣質量曾一度惡化。隨著治理工作的不斷推進,淘汰粗放型產能,并實施清潔供暖、揚塵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山西省的大氣環境開始得到有效改善。
2016年,山西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組辦公室提出《山西省大氣污染防治二十條強化措施》,為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環境空氣質量穩步改善,要求各市人民政府集中精力組織實施“三個清零”、推進“九大工程”、落實“六個嚴禁”、抓好“兩個預警”,確保完成國家空氣質量考核目標。具體針對燃煤鍋爐、黃標車、露天燒烤施行清零整治,以及推進“煤改電”、清潔能源替代、嚴控劣質煤入市、控制施工場地抑塵污染、重點區域綜合整治。
同年,山西省出臺《推進城鄉采暖“煤改電”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按照“市場運作、政府引導,統籌兼顧、因地制宜,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原則,通過開展采暖“煤改電”試點,進一步調整優化城鄉供熱能源結構,減少燃煤鍋爐污染,探索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新型能源消費方式。在5000戶居民、50個高速公路服務區(收費站管理辦公區)采暖“煤改電”試點,在有條件的學校、醫院、商場、辦公樓、廠房等公共建筑試點推廣電采暖。
在支持政策上,全面落實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對采暖“煤改電”居民用戶執行居民用電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同時,山西省加大對電采暖產業發展扶持力度,引進設備制造企業落戶,有關部門還在土地、稅費、融資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
此外,山西還實行智能化煤礦建設。記者從山西省工信廳了解到,山西省正大力實施數智賦能融合行動,推動企業數智化改造,進一步加快5G智慧礦山建設。截至今年6月底,已新建成5座智能化煤礦。
煤礦智能化是煤炭生產方式變革的主要方向,也是保障能源安全、綠色生產的關鍵舉措。山西省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以來,山西省先后出臺了煤礦智能化建設實施意見、建設規范、評定方法、指導手冊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規范標準。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22座智能化煤礦、548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
在工業污染管控方面,2021年,《山西省空氣質量鞏固提升2021年行動計劃》出臺,要求全面完成鋼鐵聯合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啟動獨立焦化企業和水泥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對有組織和無組織治理及清潔運輸等環節開展全過程、高標準、系統化整治,并因企制宜建設完善無組織排放監控系統。
今年5月,根據當前大氣污染防治形勢,山西省生態環境廳召開2022年夏季臭氧污染治理攻堅動員會議。聚焦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污染物,落實各項治污措施,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并采取分級應急管控措施,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聚焦源頭治理,對揮發性有機物實行全方位、全鏈條、全環節治理。8月,太原市所有工業企業在嚴格執行濃度、總量“雙達標”基礎上,針對全市13個行業248家工業企業,采取壓減鋼鐵產量、壓減焦化產能、壓減水泥產能和實行錯峰生產的措施。
作為全國能源和重工業大省,隨著經濟社會各方面快速發展,污染物排放也不斷增加。對此,山西省在空氣污染治理方面,嚴格執法,展現出對于污染行為“零容忍”態度。
2016年,中央督察組的環境整治工作在各地開展,全國上千家涉違法排污企業被關停,堪稱史上最嚴環保整治。山西省通過開展整治排污企業百日行動,各地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或污染嚴重,已被依法決定關停、取締的企業與設施,威脅飲用水安全的污染企業或設施,死灰復燃的土(小)企業和關停后又違法生產的企業進行重點集中整治。各市根據山西省環保局要求,加大查處力度,徹底拆除污染設施,并公布污染嚴重企業名單,對違法排污典型案件進行曝光。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15日,山西全省累計查處重點排污企業2124家,其中包括工業廢氣污染1299家、工業廢水污染176家、工業固廢污染464家。
2018年7月25日,山西省環境保護廳公布了違法排污百日行動查處的5起典型案例,涉及的企業包括鋼鐵公司、焦化廠、煤業公司等。
2019年1月,新修訂的《山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正式施行,從源頭控制燃煤污染。“新條例還對大氣環境違法行為舉報、大氣污染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引進、大氣環境保護宣傳和教育、清潔生產審核制度、城市道路清掃揚塵污染防治等內容進行了修改。”12月7日,山西太原律師事務所主任劉真強向記者介紹。同時,強化政府對大氣環境質量的責任,明確“大氣污染防治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強化對燃煤污染的防治,“實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制度,逐步調整能源結構,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并對高污染煤炭的限制開采和禁煤區作了專門規定;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措施,提高大氣污染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完善大氣重污染應急管理體系。
打贏藍天保衛戰,離不開司法護航。今年4月,山西臨汾市5家企業違反大氣污染防治法被集中處罰,最高一家企業被罰款74.8萬元。6月1日,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2021年山西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十大典型案例。
山西的藍天保衛戰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綠色發展融入經濟轉型各個領域,但破解資源型地區結構性污染之路仍然任重道遠。“十四五”期間,山西省將繼續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進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美麗新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