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全媒體記者 李遼

今年11月,A股22家上市公司收到了來自證監會的立案告知書,數量創年內新高,眾多上市公司及其實控人、高管成為調查對象。
近幾年,企業違規事件頻發,監管高壓開始從金融業向其他行業延伸。企業合規呼聲愈發強烈,政府不斷推進企業合規改革,引導中國企業以合規管理體系建設為抓手,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同時,司法機關和執法部門依法嚴懲違規企業,為中國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
在中國,金融業最早與國際接軌引入合規理念與標準,銀行、保險和證券三個高風險行業率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合規體系。如今,強監管是金融業常態,監管層對重大違規行為零容忍。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的工作報告指出,2019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審查調查金融系統違紀違法案件6900余件,金融領域反腐持續深化。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涉腐案件數量較多。
2017年的“進出口銀行原北京分行行長李昌軍17億‘暗保’騙貸案”,由分行高管直接實施,暴露出銀行內部嚴重的違規管理問題。2020年,“民生銀行航天橋支行理財‘飛單’大案”終審判決,該支行原支行長張穎誘騙被害人簽訂虛假理財產品購買或轉讓協議,騙取147名被害人共計人民幣27.46億余元,因合同詐騙罪被判處無期徒刑。
為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央行在信用信息采集、查詢等方面的監管持續加強,2021年8月對華夏銀行、交通銀行和興業銀行因違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詢及相關管理規定分別進行了罰款。同年11月1日起,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征信業務監管趨緊,金融機構涉及侵犯個人信息的合規性風險增長。
2022年,金融業監管政策密集發布,大額罰單不斷開出。根據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的報告,今年前三季度,央行及銀保監會向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和非銀支付公司等共開出數據罰單1006張,罰款金額共8.6億元,涉及486家機構。同時,金融穩定法、《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及《銀行保險監管統計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整個金融業的風險防控、消費者權益保護和數據統計質效等方面提出了更多要求。
同樣作為強監管行業,醫藥醫療領域的違法違規案件更是牽動百姓神經。2021年,國家對帶金銷售、利益輸送和過度醫療等腐敗問題進行強力打擊。在當年披露的醫療領域腐敗案件中,涉及公立醫院院長、科室主任和臨床醫生接受醫藥代表或代理商行賄事件出現頻率最高,涉案金額居高不下。據不完全統計,僅上半年,就有至少40余名醫療機構大小領導因受賄落馬。
同時,監管部門對藥企進行“穿透式”查賬,將行賄藥企加入信用“黑名單”,其涉事產品也暫停掛網交易。此外,改革措施跟進,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在醫療機構開展“廉潔計劃”及“糾風”行動,首次提出要全面構建“親清”型廉潔規范的醫商關系。
2022年8月,中紀委發布重磅反腐文章《杭州推進醫療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靶向治理建設清廉醫院》。這場杭州全市醫療領域“大清洗”,前后共有219人主動交代問題,點燃了下半年醫療領域的反腐烈火。
“強監管行業往往意味著違規利益驚人,但總有人為了謀取巨額非法利益,心存僥幸實施違規行為。”某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法務管理部總經理周治成12月4日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金融、醫藥醫療類強監管行業,合規建設要將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相結合,從制度上分散個人審批決策權力,減少個人利用職務便利獨立完成違規行為的可能,形成權力的制衡。同時,要獎勵合規行為,嚴懲違規行為,通過專業合規培訓,在企業中、員工間形成合規文化。”
2021年是中國反壟斷執法空前活躍的一年,互聯網領域作為重點行業也開始被強監管。從1月1日至12月14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發布反壟斷處罰案例118起,其中89起涉及互聯網企業,占總數的75.42%,涉及的領域包括電商和餐飲外賣等,創下了多個天價罰單,罰款累計突破200億元。11月18日,國家反壟斷局正式掛牌。
2022年,反壟斷法大修,引入了數字平臺反壟斷“專條”,8月1日起開始施行。
某知名互聯網企業法務總監陳升(化名)告訴記者,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行業在發展初期無經驗可循,“創新”和“違規”總在一念之間。“如P2P業務,在發展初期解決了一些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但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其投機屬性被放大,導致業務模式逐漸不合規,引發了一系列違法犯罪行為。”
新興行業往往在發展過程中強調“快”的屬性,發展初期難免存在“先發展后治理”的想法。對此,陳升認為,與傳統行業相比,新興行業存在本質不同——“贏家通吃”。“市場競爭充分,資源會向頭部匯集,只有在最短時間內跑到第一,才可能存活下來。”
他稱,在“贏家通吃”后,平臺型企業形成了較大規模,出現了跨產業覆蓋效應,加劇了壟斷趨勢。一方面,社交屬性產品所獨有的網絡效應導致一家做大后其他產品難以進入;另一方面,平臺輻射效應又將傳統業態全部卷入,形成跨各個領域的“基礎設施”,這些都新增了企業的壟斷風險。
在新興業態與傳統業務融合的過程中,陳升認為,舊的規則不合理甚至是空白,而新的規則還沒有建立起來或只是框架性要求時,監管側可自由裁量的空間很大,企業難以適從,有時就只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解釋。
周治成說:“大數據行業中不少業務尚未定型,大家對于業務場景的想象呈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業務不定型往往伴隨著監管法律的不成熟。因為法律是建立在社會經濟生活事實之上的,具有一定滯后性,如果沒有實踐可以參考,立法和執法難以通過預想來清晰界定企業行為合規與否。這種情況下,企業想創新就不可避免地試探經營行為的邊界,如果對立法和政策導向把握不準,容易觸發違規紅線。”
盡管數據安全法于2021年9月起實施,但大數據相關的法治建設仍有較大完善空間。他稱,“大數據殺熟”是個熱詞,但人們很少看到企業因此被行政處罰的公開案例。“個人信息保護法要求不得對個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不合理的差別待遇,但在實踐中,要證明兩位消費者條件相同談何容易。因此,目前利用用戶黏性進行數據殺熟的違規行為不易被精確處罰,也不易杜絕。”
周治成建議,在法律法規發展不成熟的新興領域,行業應該鼓勵創新,讓企業百花齊放,這樣有助于在立法階段科學合理地劃定合規與否的明晰邊界,不阻礙數字經濟這類新興領域發展和創新。“市場主體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不是‘法無規定不可為’。在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禁止的情況下,企業當然要堅持創新,只是同時必須兼顧風險防控。”
值得關注的是,在與地產、金融、交通和健康醫療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傳統業務的結合中,新興行業中的一些企業難以在一時改變已有的業務模式,或付出高額的合規成本,由此可能產生新的風險。2021年7月,央行出臺“斷直連(指第三方支付機構切斷之前直連銀行的模式,接入網聯或銀聯)”要求,即要求網絡平臺實現個人信息與金融機構的全面“斷直連”,目的是要避免新的系統性風險發生。
2022年是央企合規管理強化年。新年伊始,監管頻出重拳。
1月,新華社報道,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燃料油公司(下稱“燃料油公司”)存在倒賣進口原油問題。國務院聯合調查組在調查時追溯到了2006年燃料油公司的第一次倒賣進口原油行為,并核查出中石油多年來累計倒賣進口原油1.795億噸,共銷售給115家地煉企業。有關部門對中石油依規依紀依法進行了嚴肅處理,對違法違規獲利予以追繳。
與常見的國有企業違規追責相比,此事件的相關處罰更為嚴厲,不僅對其違規行為的核查追溯到了15年前,歸責范圍還波及出資人。
10月1日起,《中央企業合規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該管理辦法與此前的指引相比,更加突出剛性約束,內容更全、要求更高、措施更實。國資監管趨嚴,只是開頭,并非結尾。
由于體量大、經營范圍廣、員工人數眾多,大型企業可能涉及的合規風險相對較多。周治成表示,過去較長一段時間,中國市場經濟和法治環境尚不成熟,作為地方經濟、稅收和就業支柱,大型企業曾經獲得過一些“特殊優待”,但現在,中國更加強調公平執法和對企業的平等保護,大型企業已經沒有了“特殊外衣”。
近年來,大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境外經營行為增多。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關于規范企業海外經營行為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強企業海外經營行為合規制度建設”。
境外法律法規與境內相比,邏輯存在差異。周治成舉例,“中國刑法中,行賄罪的成立條件之一必須為‘謀取不正當利益’,但美國《反海外腐敗法》等境外法律規定,只要是以行賄手段謀取的利益都是不正當利益。另外,世界銀行的制裁程序‘More likely than not’ (可能性大于不可能性) ,導致產生嚴重制裁結果的證據標準卻并不高,而在國內,無論是定罪判處刑罰還是重大行政處罰都有各自嚴格的證據標準。”他表示,正因為法律法規標準的差異,企業在沒有及時、完整、準確識別這些不同的合規風險時,容易在涉外業務或境外經營中出現違規行為。
大企業面臨較多不合規風險,而中小企業更是時常游走在違規邊緣。為加強對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保護,避免因為辦理刑事案件而“毀掉”一家企業,中國借鑒了國外司法實踐中的合規不起訴制度。江蘇省張家港市檢察院第四檢察部主任鄭莉表示,在中小企業密布的江蘇南部地區,違法違規企業呈現出明顯特點:合規經營的人力資源不足、合規經營意識不強、所處行業整體治理不規范。
“中小企業主在稅務和安全生產方面,普遍抱有僥幸心理,想以較低的成本換取企業更大的生存空間。另外,電鍍、化工、鋁鑄件生產等行業,需要大量機械操作,同時可能產生較多工業廢棄物,企業面臨較大的安全生產風險和環境污染風險。但目前在這些傳統行業,合規政策宣講較少,‘合規’對于企業主來說還很陌生。”鄭莉認為,應該從個案中找準行業監管問題,推進行業系統治理,實現“辦理一起案件、警示一批企業、規范一個行業”的良好效果。
在商業社會中,利益和誘惑永遠都在,完全消除企業的違規行為難以做到。周治成表示,不管是身處強監管行業還是法律法規尚待完善的行業,不論規模大小,企業都要及時制止和反思不合規行為,堵塞企業管理漏洞,完善企業合規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