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全媒體記者 李遼
自2020年3月最高檢啟動企業合規試點工作以來,截至今年8月,全國檢察機關累計辦理涉案企業合規案件3218件。其中,中小企業占比較大。上海作為一線城市代表,其金山區2021年涉案合規整改企業約10家,雇員規模均在200人以下,無一為大型企業;二線城市代表江蘇省蘇州、無錫和常州三市,各區縣涉案合規整改企業亦基本為中小微企業。
作為國家經濟韌性、就業韌性的重要支撐,中小微企業在應對刑事法律風險方面普遍能力不足。這類涉案企業如果獲得合規整改機會,應如何啟動合規建設使企業“煥然新生”?12月1日,《法人》記者就該話題,對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合規推進組專家庫成員、蘇州大學法學院講師邵聰進行了專訪。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小微企業在應對刑事法律風險方面普遍能力不足,涉及刑事犯罪案件的問題日益凸顯。
《法人》:涉案合規整改的中小微企業呈現出什么特點?
邵聰:目前,從上海金山區和江蘇南部地區(下稱“蘇南地區”)的涉案合規整改企業來看,基本上都是中小微企業。家族式管理、法治化水平低是這些企業的主要特點。

邵 聰 資料圖片
這類企業主要是生產組織或服務組織,缺乏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夫妻或兄弟是企業的實控人,且身兼數職。蘇州有一家主營路面清潔服務的小型企業涉嫌行賄犯罪,我們在對該企業做合規整改時,計劃將涉案企業負責人的股權稀釋,分給其他股東,卻發現公司只有兩名股東,另一名是負責人的配偶,這樣一來即便稀釋了股權也沒有實質意義。后來,我們又計劃將該負責人剝離出經營團隊,而他推薦來接手公司業務的人卻是自己侄子。
以蘇州為例,員工規模在200人以下的企業基本沒有全職法務或合規人員。在這些企業的負責人看來,全職法務人員一年需要花費10多萬元成本,這筆錢能省則省,導致中小微企業的法治化水平普遍較低。通常情況下,這些企業每年支付兩萬元左右外聘律師幫忙審閱合同和解決勞務糾紛。即使企業設置有全職法務人員,也大多是剛畢業不久、缺乏實戰經驗的新手。

CFP
《法人》:這些企業涉嫌較多的是哪些犯罪?
邵聰:稅務犯罪居多。以江蘇為參考,涉案合規整改企業涉嫌最多的是虛開增值稅發票罪,約占40%,遠高于其他犯罪。張家港作為一個縣級市,卻擁有幾萬家小微企業,這些企業不斷地注冊、注銷、變更,經常成為稅務稽查的“漏網之魚”。
一些小微企業負責人往往文化水平不高,在稅務方面法律意識淡薄,沾染了很多不規范的稅務操作壞習慣?;蛘哂械钠髽I主認為,企業做大之后再進行規范化管理也不遲。有一家主營特種設備運輸的小型企業,因為一直運營情況良好,當地稅務系統沒有注意到他們,給了這家企業可乘之機,長期虛開增值稅發票,直到多年后,為這家企業虛開增值稅發票的人被抓獲,該企業的犯罪行為才暴露出來。
行賄受賄犯罪比較常見。一些中小微企業為了拿項目,向關鍵人員行賄。而安全生產類犯罪與城市特點也密切相關。蘇南地區的企業大部分是生產型企業或外貿型工廠,容易發生生產安全事故。例如有一家涉案鋁鑄件企業,工人作業時靠近了違規鋪設的高壓電線,觸電后從高處跌落,經搶救無效死亡,企業負責人涉嫌強令他人冒險作業罪。蘇州古建筑較多,墻體多有垮塌風險,但古建筑修繕需要施工方擁有國家特種資質。一些工程隊在沒有特種資質的情況下違規冒險作業,也造成過嚴重生產安全事故。
另外,環境污染相關的法律規范變化很快,很多企業負責人常?;诶麧櫤怂愣雎原h保問題,導致污染環境類犯罪行為時有發生。
《法人》:為什么中小微企業更容易面臨刑事風險?
邵聰:從企業自身來說,主要還是因為企業負責人的法律意識淡薄,企業缺乏全職法務或合規人員。一家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可能面臨各種法律風險,沒有專業的法律人士把關,就會危機四伏。
另外,與行業整體治理也有關系。在最高檢公布的三批涉案企業合規典型案例中,都出現了涉嫌串通招投標類犯罪的企業。對于這些企業的所在行業來說,如果只懲罰其中一家企業,會讓該企業成為整個行業的對立面而被排擠,或者因為“過于合規”在當地無法競標成功。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對行業進行地域性整治。
截至2021年年末,中國中小微企業數量達到4800萬戶。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顯示,中小微企業法人單位占中國全部規模企業法人單位的99.8%,吸納就業占全部企業就業人數達79.4%,擁有資產占77.1%,營業收入占68.2%??梢娭行∥⑵髽I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
《法人》:為什么要給中小微企業合規整改的機會?
邵聰:在華東地區,檢察院重點保護的對象大致有以下幾個特征:其一,生產型企業;其二,雇用員工人數超過百人,且年營業額上億元;其三,在細分行業具備國際競爭力,為國家創匯作出了不小貢獻;其四,存續時間長,經營穩定,超過十年甚至二十幾年。這類企業對于地方經濟的貢獻很大,有了涉案企業合規改革的框架后,地方檢察院也愿意對其適用涉案企業合規改革機制去處理。
在蘇南地區,中小微企業提供了90%以上的就業崗位,在穩定民生方面地位十分重要。企業主是這些企業的靈魂,代表著企業的形象和信譽,管理著企業的大小事務,一旦被定罪判刑,企業很可能資金和業務中斷,陷入災難性后果。而企業主的家庭也與企業高度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要防止“辦一個案件,搞垮一家企業,毀掉一個家庭”。
《法人》:微型企業是否有合規整改的價值?
邵聰:在中國,涉案微型企業大量存在,但這類企業究竟應不應該獲得合規整改的機會,目前存在很大爭議。
微型企業中,有很多“皮包公司”涉嫌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這類企業沒有保護的價值。涉嫌其他犯罪的微型企業,對其進行合規整改,在國際上沒有先例可循,難以借鑒經驗。同時,因為缺乏現代企業治理結構、規章制度,指望他們建立有效的企業合規管理體系是不現實的。
但在最高檢公布的第二批涉案企業合規典型案例中,張家港的一家企業實際員工只有3人,是典型的微型企業,最終也獲得了合規整改機會。我個人認為,在清理掛案的特殊情況下,微型企業也許能獲得合規整改機會,但我們還是應當把目光聚焦在社會影響廣泛、規模更大的企業上。
《法人》:各地在中小微企業合規建設的工作方面有何亮點?
邵聰:以我了解的情況來看,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檢察院提出了區分大小企業“范式”和“簡式”的合規標準,對小微企業適用“簡式合規”。這種以企業規模為標準將合規評估要求進行寬與嚴、繁與簡的區分,可以達到按照企業合規能力制定合規要求的目的,更具針對性。
值得一提的是,張家港推出《企業合規分級評定辦法(試行)》文件,劃分了稅務、行賄受賄、安全生產和污染環境等專項合規板塊,總分為100分,滿足每個小要求得1分至3分,最終量化累加,得分90分為優秀,60分至90分之間為合格或良好,不滿60分即為不合格。這種量化標準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但具體操作起來還有難度。
中國企業刑事合規相關的規范性文件還有待探索和進一步落實,目前還在想辦法提高中小微企業的合規效果。未來如果建立了企業刑事合規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通過修訂刑事訴訟法進行落實,就可以拉長中小微企業的合規考驗期。這也是一個利好。
要想真正發揮企業合規在風險識別和犯罪預防上的積極功效,就要讓中小微企業看到合規會創造價值,要求中小微企業合規的設計和運行緊緊圍繞合規所具有的“排毒”功能和“造血”功能來展開。
《法人》:很多中小微企業主認為,企業應該首先解決生存問題,談合規不實際,你怎么看?
邵聰:企業只有養成良好的合規習慣,扎實經營,才能一步步做大做強。如果永遠只解決生存問題,不去規避合規經營的風險,一旦涉及刑事案件,會嚴重影響企業主的人身自由和家庭的經濟狀況,也無從談企業生存。因此,提升中小微企業主的刑事風險防控能力和合規意識迫在眉睫。
《法人》:中小微企業適合什么樣的合規建設?
邵聰:事前合規很重要,起到預防犯罪的作用。建議生產型企業起碼要有一位“半坐班”的法務人員,不僅處理合同和勞務糾紛問題,還應該定期監督、改進企業運營、稅務、生產及排污方面的合規問題。目前,蘇州市的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把法律顧問和合規顧問融合起來,例如多付給外聘律師一份報酬,讓其兼顧做一些促進企業合規經營的工作。這種方法每年增加兩萬元左右成本,企業主是可以承受的,我認為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另外,企業主在思想上要重視起來,多參加當地商會、工商聯開展的一些合規講座和培訓,特別要對警示案例作深入了解,防止自己和企業犯類似錯誤。
《法人》:涉案企業獲得合規整改機會后,應當從哪些方面入手?
邵聰:由于規模小、利潤低、管理層級簡單、經營模式傳統,中小微企業能夠承擔的合規成本極為有限,無法進行復雜全面的合規整改。
比較實際的做法是,聘請有經驗的律師進行合規建設,但目前涉案企業合規是一項新興業務,大部分律師不具備這方面經驗;其次,企業主要多研讀相關規范性文件,進行有針對性的整改,不能把網上大而籠統的大企業的合規資料下載使用,這是沒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中小微企業沒法建立大企業的那套合規管理機制,更應該強調的是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今年4月,最高檢、全國工商聯、司法部等聯合發布 《涉案企業合規建設、評估和審查辦法(試行)》,對涉案企業合規建設、評估、考察的內容和程序作了進一步細化,針對小微企業的有效性合規標準有所降低,因此企業主不要求全,要有針對性地防止相同或類似違法犯罪行為再發生。
中小微企業合規整改,要注意聽取第三方組織的意見,因為第三方組織的意見往往與企業聘請的合規律師的想法存在差異。一些企業自己悶頭整改,不接受外界指導,最后讓第三方組織很為難,這種情況比較常見。
最后,不能因為合規驗收合格了,就回歸到過去那種粗放的經營模式,應當進行持續性的合規建設,形成合規文化和不斷改進的合規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