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克平姬小明李廣才典瑞麗李同泉
(1.中國煙草總公司職工進修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2.河南農業大學煙草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滇南山地丘陵某煙葉主產區地處云貴高原東南低緯季風區,北回歸線穿越全境,屬于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生態條件好,光、熱資源與津巴布韋相當,土壤發育狀況好,煙葉香氣質與津巴布韋較相似,是重要的優質煙區[1,2]。其主栽品種“云煙87”清香型風格特征明顯,清甜香韻突出,香氣底蘊豐富,香氣量足;煙氣的清晰度、輪廓明顯,具有飄逸、優雅的特點,煙氣細膩飽滿、透發性強,流暢感及成團性好,口感舒適,甜潤感明顯;初烤原煙成熟度較好,身份適中,油分有至多,結構疏松,光澤度強,均勻性好,多為橘黃色[2-4]。由于該煙區“云煙87”中部葉經濟價值較高,工業可用性強,對其進行精細化烘烤,利于提升上、中等煙比例,優化等級結構[5]。一般認為,“云煙87”煙葉變黃速度適中,變黃較整齊,失水平衡,定色脫水較快,煙葉變黃定色,脫水干燥較為協調,容易烘烤,烘烤特性與K326接近[6,7],但在烘烤實踐中,發現有相當部分密集式烤房烤后煙葉顏色偏淡、油分減少、香氣降低的現象[8],因此,需要針對當地生態特色、品種特點、鮮煙葉素質與烘烤特性,找出適宜的烘烤方案。本文在對“云煙87”中部鮮煙葉采收成熟度及烘烤特性的正確判別基礎上,設置烤房不同烘烤工藝技術條件,分別測量在不同工藝條件下中部煙葉變黃速度、水分變化、鮮干比、單葉重、干物質損失并調查烤后煙葉損失率[9],探討不同烘烤工藝條件對中部煙葉變黃規律、失水規律及對煙葉產質量的影響,對比、優化不同類型烘烤工藝下,與烘烤中煙葉內外在質量變化相協調適宜的關鍵溫濕度控制點參數,以期找出適宜西南煙區滇南山地丘陵煙區“云煙87”中部煙葉的較佳烘烤方式。
產區主栽品種“云煙87”。
試驗設在滇南山地丘陵煙區某州某縣樹皮鄉,試驗烤房為氣流下降式密集烤房(8m×2.7m)。在3.33hm2以上管理規范、個體與群體生長發育協調一致、煙葉分層落黃均勻的煙田內,選取有代表性煙株900株,分3個小區進行掛牌,每個小區300株。選擇第9~11片成熟度一致的煙葉開展烘烤試驗,3個小區同時采烤。置于3座氣流下降式密集烤房內同時開烤。
將3個小區采收成熟度一致的煙葉分別置于3座氣流下降式密集烤房中,設置A、B、C 3個烘烤工藝進行處理,處理A采用當地煙農烘烤習慣作為對照,見表1,處理B采用常規三段式烘烤工藝,見表2[10],處理C為根據煙葉烘烤特性調整后的烘烤工藝,見表3[11,12]。

表1 當地烘烤習慣(處理A)

表2 常規三段式烘烤工藝(處理B)
對煙葉變黃速度、水分變化、鮮干比、單葉重、干物質損失進行測量及烤后煙葉損失率調查。
各處理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煙葉20片,其中10片進行快速殺青烤干后測定煙葉的含水量,其余10片稱重、用葉綠素快速測量儀(SPDA-502)測量葉綠素SPAD值,標記烘烤;在烘烤中每隔12h,對各處理標記煙葉進行稱重、葉綠素SPAD值測量,記錄烘烤時間。葉綠素SPAD值測定直到煙葉全黃止[13]。煙葉重量測定到煙葉基本定色止,待煙葉干筋停火時再測量1次。

表3 根據煙葉烘烤特性調整后的烘烤工藝(處理C)
各處理選取具有代表性煙葉6竿稱重后單獨標記,分3組分別置于烤房頂臺、中臺和底臺,距隔熱墻2m的位置,每組2桿。烤干煙葉回潮分級時稱重,計算鮮干比、單葉重,分出烤后煙葉的桔黃煙、含青煙、掛灰煙、黑糟煙的比例,計算不同烘烤工藝處理的烤后煙葉損失率。
使用Excel對測定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葉綠素SPAD值代表葉綠素濃度,SAPD值越高,葉綠素含量越高,煙葉烘烤變黃期SPAD值減少趨勢,可代表葉綠素的降解速度。圖1記錄了3個烘烤工藝處理不同階段的葉綠素SPAD值。從圖1可以看出,葉綠素的降解趨勢,3個處理前12h降解速度慢,12~36h降解速度加快,36h以后降解速度減慢并趨于平穩,處理B、處理C到60h時葉片基本全黃,處理A到72h葉片基本全黃。各處理的降解速度,12h以前處理B稍快于處理A和處理C,12~60h處理B和處理C降解速度相近,但明顯大于處理A。
不同烘烤處理烘烤過程中煙葉的失水情況見表4,隨著煙葉烘烤的進行,各處理煙葉逐步失水,含水量逐步降低,各階段煙葉失水的基本趨勢表現為,前60h失水量少,60~72h逐步加大。在72~96h大量失水,96~120h失水量又逐步降低。到120h時,不同烘烤工藝處理煙葉失水量都接近90%,煙葉基本定色。
從不同階段的失去水速率來看,處理A和處理C整體表現為前24h失水速率呈增加趨勢,前12h增加較快,12~24h增加較慢,24~48h失水速率減慢并趨于平穩。處理B前12h失水速率快,到12~24h又降低,24~72h逐步升高。在24h時,各處理的失水速率,處理C>處理B>處理A。各工藝處理失水速率均在72h時達到最高,此時處理B>處理C>處理A,72h后,各工藝處理的失水速率開始平穩下降,各處理間的差異逐漸減小。

圖1 不同烘烤工藝烘烤過程中葉綠素SPAD值變化

表4 不同烘烤工藝烘烤過程中煙葉水分的變化

圖2 不同烘烤工藝烘烤過程中煙葉含水量變化

圖3 不同烘烤工藝烘烤過程中煙葉的失水速率
不同烘烤工藝處理煙葉的鮮干比及單葉重和干物質損失量見表5。從表5可以看出,不同烘烤工藝處理的鮮干比及干物質損失量,均為A>C>B,且處理B與處理C差異不大,但明顯小于處理A;不同烘烤工藝處理的烤后煙葉單葉重,B>C>A,處理B與處理C相近,明顯大于處理A。這主要是因為處理A變黃期溫度低,干濕差小,導致干物質過度消耗所致。

表5 不同烘烤工藝煙葉鮮干比及單葉重
不同烘烤工藝處理烤后煙葉的綜合損失率見表6。從表6可以看出,不同烘烤工藝處理的烤后煙葉綜合損失率,處理A>處理B>處理C。從烤壞煙類型來看,處理A、處理C的烤青煙比例相當,但均明顯小于處理B;掛灰煙比例處理A>處理B>處理C,處理B和處理C差距不大,但明顯小于處理A;在烤壞煙類型中,處理B和處理C均未發生烤糟煙現象,而處理A產生了5.13%的黑糟煙。

表6 不同烘烤工藝烤后煙葉損失率
本試驗研究結果顯示,煙農習慣烘烤工藝起火溫度低,變黃期干濕差小,變黃時間長,會導致煙葉干物質過度消耗,從而影響煙葉的產質量。常規三段式煙葉烘烤工藝變黃期起火溫度高,干濕差小,煙葉變黃的速度快,但其變黃速率的均衡性稍差[13]。根據煙葉烘烤特性調整后的烘烤工藝,起火溫度稍低,干濕球差稍大,煙葉變黃速度與常規三段式烘烤工藝相當,但變黃均衡性稍好[14]。
煙葉烘烤的關鍵是對烘烤過程中煙葉水分的調控,對煙葉失水速率控制的得到與否是烘烤成敗的關鍵。煙農習慣烘烤工藝升溫速度慢,干濕差小,煙葉失水速率慢,煙葉內在物質可以得到充分轉化,但增加了烤壞煙的風險。常規三段式烘烤工藝起火溫度高,且穩溫階段比其它2種烘烤工藝少,因此其失水速度快,但失水均衡性稍差,這有利于提升煙葉的黃色比例,但不利于煙葉內在物質的充分轉化[15]。調整后的烘烤工藝在常規三段式烘烤工藝的基礎上,增加了幾個穩溫階段,各階段適當拉開干濕、溫球溫度的差距,煙葉失水速率均衡,有利于提高煙葉的產質量和內在品質[11]。
煙農習慣烘烤工藝采用低溫高濕變黃,干物質消耗過度,鮮干比大,烤后煙葉單葉重輕,且烤后煙葉綜合損失率高,致使產量降低。常規三段式烘烤工藝鮮干比適中,與煙農習慣烘烤工藝相比,單葉重大,烤后煙葉綜合損失率小,煙葉產量高,但內在物質轉化不充分,烤后煙葉內在品質欠缺[16]。調整后的煙葉烘烤工藝鮮干比適中,與常規三段式烘烤工藝相比,單葉重略低,烤后煙葉綜合損失率小,產量相當,但內在物質轉化充分。
該產區“云煙87”中部葉一般選擇工藝成熟時采烤,烤后煙葉香氣質優美、細膩,成團性及綿延性較好,香氣量充足,留香時間長,愉悅感較好,雜氣輕,刺激性較小,口腔較干凈,普遍有甜潤感,勁頭適中,且具備津巴布韋煙葉的焦甜香特點,甚至有些還具有烘甜香、花香,這些豐富的煙葉底蘊,在高端煙中有特殊的使用價值、配方的使用價值很高[17]。烤后煙葉顏色多橘黃色,色度強,油分多,葉片結構疏松,厚薄適中,其總糖與還原糖含量較高,兩糖差也較高,其他成分含量也基本適宜,化學成分總體上較協調[17]。這種針對鮮煙葉素質特性調整優化后的烘烤工藝適用于精細烘烤“云煙87”中部葉這樣的優質煙葉,其烘烤工藝特點是自變黃初期至定色前期,濕球溫度相對較低,干濕球溫度差相對稍大,細化了控溫點,定色前期至干筋期,增加了幾個階梯式穩溫階段,濕球溫度相對也稍低些,干濕球溫度差也相對稍高,變黃后期至定色前中期,升溫速度相對變慢[18,19]。這有利于“中低溫中濕變黃,通過多階梯穩溫、相對加強排濕(低濕)、相對稍低葉溫,慢速升溫進行定色、干葉增香,以及干筋保香”[19,20],使得煙葉淀粉、蛋白質等大分子內含物較充分轉化[21],提高煙葉香氣物質含量[22],化學成分趨于協調,實現煙葉烤黃、烤軟、烤香。總之,該烘烤工藝利于提高“云煙87”中部葉的香氣質量,對吃味、雜氣方面也有改善。
從試驗結果來看,對比煙農習慣烘烤工藝、常規三段式烘烤工藝及根據煙葉烘烤特性調整后的烘烤工藝對“云煙87”中部煙葉的變黃規律、失水規律以及產質量的影響,煙農習慣烘烤工藝變黃溫度低、干濕差小,導致煙葉變黃過度、干物質消耗多、煙葉烘烤損失大;常規三段式煙葉烘烤工藝階段少,階段與階段之間跨度大,煙葉變黃、失水速度快,但均衡性差,總體適應性不強;而針對鮮煙葉素質特性制定的烘烤工藝,采用稍微降低起火溫度,增加了幾個穩溫階段,各階段適當拉開干濕球溫度的差距的方式,見表3,使煙葉變黃、失水更加均衡,烤后煙葉產質量比較好,工藝針對性強。因此,本研究認為,針對鮮煙葉素質特性制定的烘烤工藝是適宜滇南山地丘陵煙區“云煙87”中部煙葉的較佳烘烤方式,能有效降低烘烤損失,提高煙葉產質量,但要結合當年的氣候和鮮煙葉素質差異靈活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