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紅鳳 鄭國全 施馨宇 陳傲雪
(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
自2016年以來我國旅游業發展理念發生了變革,由“景點旅游”轉變為“全域旅游”[1]。同時我國正積極地探索鄉村建設的發展之路,近幾年相繼提出了“美麗鄉村”“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等鄉村發展策略,但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發展存在著單一發展、規模不強等問題。“村落景區”通過將景區與村落進行聯合發展,形成“輻射帶動”的效果,構建“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新型旅游模式。本文通過了解國內外村落景區的實踐,初步構建村落景區的理論體系,同時嘗試梳理村落景區的構成要素,闡述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試圖理清村落與景區之間的邏輯關系,明確兩者間的相互作用與聯系,依托村落景區的構成要素構建村落景區的空間系統。以期能夠完善村落景區的理論體系。
隨著我國一系列鄉村發展戰略的提出,各地都在進行鄉村旅游實踐,鄉村旅游也日益成為鄉村發展的主動力,同時相關研究成果豐厚[2]。現階段的鄉村旅游大多呈現景區提供旅游吸引物,景區周邊村落提供服務的現象,發展模式同質化嚴重。為改變這一固態旅游模式,村落景區應運而生,其是將村落進行景區化建設,使景區與村落構成一個整體,景區進行了轉型升級,鄉村地區也在此過程中進行了提升、改造。
通過深入解讀村落景區的概念,法國的旅游村落聯合體與我國的村落景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法國的旅游村落聯合體是基于其特色的市鎮聯合體管理模式提出的鄉村發展途徑,該模式的運用能夠得到多個市政的能力、財務以及人力的支撐,能夠幫助聯合體中的困難的市鎮發展[3-5]。法國旅游村落聯合體即多個村莊聯合起來創立協會,為各村落共謀發展[6]。“法蘭西最美麗的村莊”協會是法國最著名的旅游村落聯合體,該聯合體集合了151個村莊,構建了全國范圍內的旅游體系,從而實現了全域旅游。該旅游聚落聯合體成功之處在于嚴格的協會化管理,挖掘各地區的特色資源形成獨居個人魅力的品牌,使得聯合體的村落都能共同取得進步[7]。對比我國村落景區的概念,兩者相似卻又有不同。法國旅游村落聯合體所涵蓋的范圍更大,幾乎涵蓋全國,而村落景區僅僅是在較小區域內的聯合發展;法國聯合體偏向于協會化管理,而村落景區則是專業化管理。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日益火熱的同時也存在著分布散亂、形式同化、服務設施差等問題[8]。為解決這類問題,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鄉村建設的創新途經。如,浙江省臨安區提出了通過村落景區的建設串聯起整個省內的旅游資源,形成浙江省的旅游體系,實現全域旅游以及發展美麗新鄉村的目標[9,10];福清市東壁島基于原有的漁業資源,打造“景村融合”的美麗鄉村建設[11];遼寧沿海經濟帶提出了“大城小鎮嵌景區”的旅游發展模式,構建全域景點的遼寧模式[12];南岳提出景區驅動型模式,由巨型景區帶動形成大型景區群[13];青海嶗山區提出“嶗山全域皆景區”,形成獨具特色的嶗山模式[14];山西臨汾開展以龍頭景區帶動鄉村旅游發展的模式[15]。
“村落景區”是由“村落”和“景區”2個概念組成,將村落和景區結合在一起,通過景區建設標準來改善村落環境。“村落景區”中最重要的是鄉村景觀的呈現和景區管理運營機制。
鄉村景觀是指在鄉村地區范圍內的景觀空間,是地域文化影響下的產物,是鄉村地區經濟、文化、自然等多因素的綜合現象。
根據《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中對于旅游景區概念的描述,筆者認為旅游景區是以旅游觀賞為主要功能,在特定的地域內開展為游客提供觀賞游覽、休閑度假等旅游相關活動的區域場所。
通過深入了解村落景區的發展背景、內涵以及國內外的實踐,筆者認為,村落景區是打破村與村之間的行政界限,將具有資源優勢、文化特色的一個或多個村莊結合在一起進行規劃建設,發掘村落內獨具地域特色的旅游資源,并加以利用開發為旅游吸引物。同時依托于景區的建設標準完善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水平、加強管理組織化程度等,以此創建一個集農業、旅游業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景區。
在村落進行景區化的過程中,鄉村地區的功能以及服務對象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筆者總結出村落景區的特征:旅游業賦予了村落景區的功能作用多樣化、打破地域界限的多村落旅游規劃系統化、發展旅游業使得村落的服務對象多樣化、引進專業人士建設村落景區管理專業化以及納入傳統農業田園資源的旅游資源一體化[8]。
根據村落景區的建設途徑可將村落景區分為創建型村落景區和培育型村落景區[8]。創建型村落景區,是選擇具有較好的地理位置、獨特的資源等優勢的村莊,在此基礎上根據景區建設標準而新建起來的村落景區;培育型村落景區,是指原本就是旅游目的地,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其旅游資源進行提升的村落景區。另一分類標準是根據村莊所處的區位條件、資源類型等將村落景區分為5種類型,景區邊緣型、城市近郊型、產業驅動型、民俗文化型以及特色資源型[1]。
我國學者對于鄉村地區的現狀、發展等研究從未停止過。十八大提出了“三生空間”,以其概念來對國土進行空間優化。鄉村三生空間的概念是鄉村地區空間進行創新、細化的基礎,根據鄉村三生空間的劃分可以系統地、完整地分析村落的構成要素。
學術界對于村落中三生空間的劃分沒有明顯的界限,張紅旗等構建了“三生用地”分類體系,在三生空間的基礎上增加了生態用地[16]。許慶福等認為生態空間是村域空間的自然本底,生產空間是進行農業生產或再生產的土地基底,生活空間則是村民進行生活交往的活動基礎[17]。通過分析學者們對于村落三生空間的劃定,同時結合筆者對于三生空間的理解總結出村落的構成要素如下:生態空間包括水域、山體、林地等要素;生活空間包括居住用地、道路、衛生所、集市等要素;生產空間包括耕地、園地、漁業養殖水域等要素。
景區即旅游景區,是開展旅游相關活動的區域。對于旅游景區的構成,翟輔東對旅游提出了包括“行、住、食、游、購、娛”的“六素說”[18]。旅游行業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游客,因此基于游客的需求提出的“六素說”是最滿足旅游業發展的要素。同時,學者王德剛提出了“三體說”,即旅游主體、旅游客體以及旅游媒體,三者的關系相互依存[19]。基于以上2種旅游構成要素劃分的理解,筆者對景區構成要素進行總結分析如下,見表1。

表1 景區構成要素
《浙江省A級景區村莊服務質量等級評價細則》是浙江省推動景區村莊建設而制定的村莊評價標準。該細則主要是從5大方面對浙江省的景區村莊進行評價,筆者根據評價細則中的內容對景區村莊的構成要素進行總結如下,見表2。

表2 景區村莊構成要素
基于以上對村落、景區及景區村莊的構成要素進行分析的結果,同時結合《村落景區臨安標準》可以總結出村落景區的構成要素,將其構成要素大致分成7大方面,見表3。

表3 村落景區構成要素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村落景區構成要素可整合為3大部分,即基礎部分、服務部分以及村落特色部分。基礎部分包含環境、交通、設施以及安全這4方面,基礎部分的完善不僅滿足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也為游客提供了必須的基礎服務。
服務部分中的管理機構能夠提供專業化的村落管理,為當地村民提供更多就業的機會,使村落景區向著專業化發展。食宿與購娛部分是村落景區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也是鄉村地區大力發展的支撐。
村落特色部分是村落景區地域特色的集中體現,該部分是鄉村文化、鄉村民俗的展示,同時有利于特色產業發展,提高村民收入,也可發展特色旅游項目。大力挖掘村落特色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在村落景區中,基礎、服務以及村落特色3部分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基礎部分是開展村落景區建設的基本條件,也是開展旅游活動的根本所在;服務部分內容是村落景區管理專業化的必要條件,也是開展鄉村旅游的重要依托;村落特色部分則是村落景區的獨到之處。在村落景區的運行中,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缺一不可,見圖1。

圖1 村落景區要素構成圖
鄉村重構的概念早期是歐洲地區的學者提出的[20]。而鄉村空間重構則是鄉村重構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隨著我國“三農”問題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重點,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我國鄉村地區正在進行轉型發展,鄉村空間正面臨著重構[21]。鄉村地區的產業發展不再只注重農業的發展,更是推進三產的融合與發展,大力發展服務業、旅游業。
村落景區建設過程中鄉村空間主要是從鄉村生產、生活以及生態3大空間進行重構,見圖2。其中鄉村生產空間重構是大力推進“農業+”的產業發展模式,拓展鄉村的二三產業發展,從而形成高效、多產業的鄉村生產空間。鄉村生活空間重構則是在村落景區建設時解決村子“散、亂、空”的現狀,對多個村莊進行聯合管理建設,同時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了宜居的旅游目的地。鄉村生態空間重構是在村莊建設中發揮生態景觀功能,對村莊進行污水集中治理、垃圾分類處理等生態保護措施,構建良好的生態系統。
近些年來隨著“全域旅游”的日益發展,村落景區相關論文迅速增長,學者們也日益關注這一新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村落景區成為當前的一大研究熱點。本文初步梳理了村落景區的構成要素,并分析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村落、景區及景區村莊的理論與基本構成為基礎,嘗試性地構建了一個“基礎-服務-特色”層層分明,相互關聯的村落景區構成系統,以期能對村落景區的結構與構成形成系統全面的認識。
4.2.1 加強理論研究
隨著鄉村建設的日益火熱,目前大多學者的研究都集中于村落景區的建設和已建成村落景區的實踐情況等,對于村落景區的理論尚未形成系統性的研究。因此,加強村落景區及相關概念的全面辨析,有助于對村落景區形成更加系統全面的理解。
4.2.2 創新研究方法
在日后的村落景區研究中可借助科技與智能化的研究方法,如大數據采集方法,能夠更好地研究村落景區的實踐動向;地圖興趣點數據,基于網絡數據對村落景區的研究范圍、規劃建設現狀進行分析;地理信息系統的運用,讓數據分析可視化,從而能夠對數據具有更加直觀、系統的認識。
4.2.3 擴大研究范圍
目前學者們所涉及的研究范圍多側重于傳統村落和景區依托型村落,研究樣本缺乏普遍性。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擴大研究范圍,對村落景區的發展形成系統全面的認識,從而構建村落景區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