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夢麗 王高彪 于麗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藥學部 鄭州 450016)
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 是寄居于人體皮膚黏膜的正常菌群,由于抗生素的大量應用,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MRCNS)比例升高,其所致血流感染如不能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將會延長病程,影響預后,嚴重者可能有生命危險[1]。因此,早期有效的抗感染治療尤為關鍵。本研究為臨床藥師參與MRCNS血流感染患者的治療分析,探討臨床藥師在臨床抗感染治療中的作用。
患者,男性,69歲。2021年11月19日因“發作性胸悶5年,伴少尿20余天”為主訴入院。患者5年前活動后發作胸悶氣短,伴有心慌出汗,經休息后癥狀可緩解。20余天前開始出現少尿,血肌酐512 μmol/L,當地醫院藥物治療效果不佳,3 d前給予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治療。發病以來,患者精神、飲食、睡眠差,大便正常,尿量少。
既往史:既往高血壓病史10余年,最高血壓210/90 mmHg,現口服“沙庫巴曲纈沙坦、美托洛爾”等降壓治療。1年前我院行冠脈造影示:右冠狀動脈(RCA)近段可見40%~50%狹窄,長期服用“氯吡格雷、他汀類”等藥物。
查體:體溫36.6 ℃,脈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29/96 mmHg,體質量77 kg。
入院診斷:①冠心病;②慢性腎功能不全CKD5期;③高血壓3級。
入院第1天(11月19日,D1),患者精神差,體溫正常,間斷咳嗽、咳痰。聽診肺部少許濕啰音。急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WBC)10.2×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89.6%,C反應蛋白(CRP)66 mg/L,降鈣素原(PCT)11 ng/mL。腎功能:尿素36.78 mmol/L,肌酐582 μmol/L,尿酸522.2 μmol/L。肝功能正常。行CRRT治療。考慮肺部感染,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送痰培養。
D2,患者夜間出現發熱,體溫最高38.5 ℃。血常規:WBC 6.31×109/L,N 80.7%,CRP 242 mg/L,PCT 14.6 ng/mL。行血培養檢查。
D3,患者仍有發熱,最高體溫38 ℃。腎功能:尿素 23.71 mmol/L,肌酐 320 μmol/L,尿酸 243.3 μmol/L。微生物培養示:上下肢需厭氧菌血培養均報警,涂片提示革蘭陽性球菌(首次報警時間17 h 24 min)。臨床藥師會診建議: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給予萬古霉素0.5 g q12h ivgtt,停CRRT時減量為0.5 g qd ivgtt。隔日查萬古霉素谷濃度。
D5,患者體溫正常,無咳嗽、咳痰癥狀。血常規:WBC 5.36×109/L,N 90.2%,CRP 73.56 mg/L,PCT 6.68 ng/mL。萬古霉素谷濃度13.02 mg/L。肝功能:總膽紅素(TBil)45.6 μ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336 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549 U/L。痰培養陰性。上下肢需厭氧菌4瓶血培養均示表皮葡萄球菌。藥敏試驗:對苯唑西林耐藥;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利奈唑胺、利福平等敏感。臨床藥師會診,考慮不排除萬古霉素引起肝損害可能,根據藥敏結果改為利奈唑胺0.6 g q12h ivgtt抗感染,監測利奈唑胺谷濃度。繼續護肝,嚴密監測肝腎功能。
D7,患者出現呼吸頻率快,嗜睡,利奈唑胺谷濃度 13.34 μg/mL。血氣分析:pH 7.286,氧分壓(PO2)113.3 mmHg,二氧化碳分壓(PCO2) 26 mmHg,乳酸4.3 mmol/L。持續循環灌注,動態復查血氣,繼續CRRT治療。臨床藥師考慮利奈唑胺濃度較高,不能排除其副作用所致酸中毒及精神狀態改變,建議停用利奈唑胺。
D9,患者體溫正常,意識清醒。血氣分析結果無異常,酸中毒完全糾正。PCT 0.91 ng/mL;肝功能:TBil 43.6 μmol/L,ALT 100 U/L,AST 58 U/L。患者感染指標仍高,血流感染治療療程不足,臨床藥師建議減量給予利奈唑胺0.6 g qd ivgtt,密切監測患者血藥谷濃度。
D16,患者體溫正常,感染指標正常,血培養連續3次回報陰性。停用利奈唑胺。轉腎內科繼續治療。利奈唑胺用藥情況及血藥谷濃度監測見圖1。

圖1 患者利奈唑胺用藥情況及血藥谷濃度監測
入院時,結合患者咳嗽咳痰癥狀和感染指標,考慮存在肺部感染。患者入院前在當地醫院住院,在病原學檢查結果出來之前,可針對醫院獲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經驗性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覆蓋HAP常見致病菌。入院第3天,血培養提示革蘭陽性球菌,考慮患者長期留置CRRT管道,不能排除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即目前用藥不能覆蓋的耐藥球菌血流感染。因此,建議經驗性給予萬古霉素治療。
表皮葡萄球菌屬于CNS,是人體皮膚黏膜的正常菌群,也是造成血培養污染最常見細菌,一旦血培養檢出CNS,必須首先判斷所報細菌是污染菌還是感染菌[2]。有研究對142例血培養CNS患者的血培養陽性報警時間(time to positivity,TTP)分析,提示血流感染最佳截斷點為TTP=24.90 h[2]。該患者首次血培養陽性報警時間為17 h 24 min,且上下肢需、厭氧菌血培養均檢出CNS,同時出現發熱癥狀,因此判斷CNS為感染菌。藥敏試驗對苯唑西林耐藥,提示為MRCNS。
由于目前國內外尚無針對MRCNS血流感染的指南,我院病原學流行及藥物敏感性數據顯示,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藥物敏感性基本一致,故MRCNS感染的治療可參考MRSA。根據《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專家共識》[3],MRSA感染首選糖肽類藥物和利奈唑胺。萬古霉素是糖肽類藥物的代表,具有親水性和大分子量的特點,是治療MRSA血流感染的首選[3-4],相比利奈唑胺在血液中具有更高的治療濃度,故選擇萬古霉素。
3.2.1 萬古霉素劑量確定和治療藥物監測
萬古霉素是具有一定抗生素后效應(post-antibiotic effect,PAE)的時間依賴性殺菌劑,根據《中國萬古霉素治療藥物監測指南(2020 更新版)》推薦,在腎功能不全患者中應用萬古霉素,應以肌酐清除率為參考,給予初始給藥方案[5]。經計算,該患者肌酐清除率為21.01 mL/min,萬古霉素給藥為0.5 g qd ivgtt。目前,對行CRRT治療患者調整萬古霉素給藥方案仍未形成統一意見。萬古霉素主要經腎臟清除,重度腎功能損傷時CRRT可能是其主要的清除途徑。指南推薦CRRT萬古霉素初始維持劑量為7.5~10 mg/kg q12h[5]。因此建議給與萬古霉素0.5 g q12h ivgtt,停CRRT時減量為0.5 g qd ivgtt。
萬古霉素的治療窗很窄,開展治療藥物監測(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可以在保證臨床療效同時降低腎毒性的發生率[5]。指南推薦血藥谷濃度或24 h藥時曲線下面積(24-hour 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0~24h)作為萬古霉素TDM的監測指標,而監測AUC不適用于腎功能不全的患者[5]。對于普通感染,萬古霉素目標谷濃度應控制在10~15 mg/L。而對于菌血癥、心內膜炎、骨髓炎、腦膜炎等復雜性感染,推薦萬古霉素目標谷濃度維持在10~20 mg/L[5]。該患者入院后D3加用萬古霉素,D5測谷濃度13.02 mg/L。
3.2.2 萬古霉素不良反應監護
急性腎功能不全是萬古霉素較多被關注的不良反應之一[4]。根據其說明書和相關文獻報道,除腎功能損害之外較嚴重的不良反應還包括紅人綜合征、藥物熱等過敏反應及血細胞異常、皮膚黏膜綜合征、耳毒性、偽膜性腸炎、肝損害等[6]。該患者用萬古霉素2 d后,出現肝功能惡化,是否為萬古霉素引起的肝功能損害?臨床藥師查閱相關文獻,萬古霉素引起的肝功能損害的報道很少。為排除該不良反應,藥師做了進一步評估。
《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2015版)》[7]指出,藥物性肝損傷的診斷仍屬排他診斷,并推薦采用RUCAM量表對藥物與肝損傷之間的關系進行綜合評估。按照RUCAM因果關系評估量表,對該患者進行評分(表1)。經計算,R值為5.42,肝損傷類型為肝細胞型(R肝損傷類)。該患者RUCAM量表評分總分為8分,萬古霉素與肝損傷的因果關系相關性為很可能。停用萬古霉素后,其他治療用藥不變,患者肝功能明顯好轉。因此,該患者肝功能進行性惡化很可能是由萬古霉素不良反應所致。

表1 萬古霉素肝損害的RUCAM量表評分情況
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8],血流感染治療療程一般需用藥至體溫恢復正常后7~10 d。停用萬古霉素后仍需繼續治療。
藥敏報告提示對萬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利奈唑胺對肝腎功能影響較小,對于萬古霉素治療失敗和腎功能不全的敗血癥病人,可選擇利奈唑胺作為替代藥物[6]。利奈唑胺說明書推薦,對于老年患者≥65歲、腎功能不全和輕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無須調整給藥劑量。因此,建議利奈唑胺給與常規用量0.6 g q12h ivgtt。
雖然利奈唑胺說明書提示老年、輕中度肝功能不全和腎功能患者無須減量,但有報道顯示,腎功能不全、老年等特殊人群,常規劑量可能因藥物濃度過高導致骨髓抑制等嚴重不良反應[9]。該患者老年,存在肝腎功能不全,需警惕利奈唑胺所致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因此,用藥過程中TDM非常必要。在用藥過程中臨床藥師全程TDM監測。
利奈唑胺用藥第3天,患者出現嗜睡、呼吸加快,血氣分析提示乳酸酸中毒,測谷濃度13.34 μg/mL,血藥濃度較高。該患者乳酸酸中毒發生在感染得到控制、炎癥指標均正常的情況下,故可排除感染加重引起。考慮可能是因患者肝腎功能不全,利奈唑胺代謝和清除降低,導致其濃度升高和乳酸蓄積。乳酸酸中毒是利奈唑胺的嚴重不良反應之一,其死亡占比高達25.5%[10],一旦發生,必須緊急處理。故對該或者立即停用利奈唑胺,給予CRRT,糾正酸中毒;在血流感染治療療程不足[3]、血藥濃度下降后對其繼續應用利奈唑胺,劑量調整為0.6 g qd ivgtt,并持續監測利奈唑胺血藥濃度,使其達到正常目標范圍。此后,該患者未再出現乳酸酸中毒。
骨髓抑制是利奈唑胺較常引起嚴重不良反應,通常易被臨床所關注,而乳酸酸中毒等不常見的不良反應可能會被忽視。在使用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療時,特別是對于老年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不僅要監測血常規,還需要監測血乳酸水平的變化,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惡心、嘔吐、嗜睡等臨床表現,以預防乳酸酸中毒等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在藥物治療過程中,一些不常見的藥品不良反應容易被臨床忽視,需要臨床藥師協助甄別[11]。該病例使用萬古霉素出現肝損害、利奈唑胺出現乳酸酸中毒等在臨床都不常見,因為有藥師的參與,避免了嚴重用藥危害的發生。因此,在抗感染治療臨床實踐中,臨床藥師不僅要依靠專業優勢,根據抗菌藥物的PK/PD,利用TDM,協助醫師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給藥方案,還要提高對罕見和嚴重不良反應的認識,從而保證用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