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玲
新聞記者在采寫工作中需要具備新聞敏感性,這是由新聞的特性決定的。新聞敏感性高的記者,其采寫的新聞會表現出別樣的精彩。提高新聞敏感性對記者來說是很重要的。
新聞是宣傳國家政策、法規的重要載體,因此,新聞記者必須有堅定的政治立場,站得直、行得正,不忘初心。同時,記者應該積極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記者要站穩政治立場,發揮新聞的政治宣傳功能。記者要善于捕捉新聞素材的新聞亮點、熱點、焦點,做立場鮮明的表達,闡明國家政策,弘揚社會正氣。
所以,記者在捕捉素材、采寫新聞、創作作品的過程中,要精準捕捉素材的政治性。例如: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鄉村振興不是單一、孤立的政策舉措,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記者要在平時到農村走基層的過程中,發揮新聞敏感性,善于發現與鄉村振興有關的題材、線索,在采寫這類新聞的時候抓亮點要抓得快準穩,進行深入挖掘采訪。
新聞作品要多反映社會熱點,新聞報道關系到每個人、每個家庭。在采寫新聞的時候,記者心中對社情、民情要有一把標尺。在多媒體盛行的今天,人們捕捉信息的渠道、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但是一些人還是愿意站在報紙展示欄前看新聞、議天下大事,這是新聞的社會性使然。很多新聞作品變成鉛字的時候,會產生廣泛的社會反響。所以,新聞記者應認真觀察社情、民情,用作品表達人民的心聲。
記者可以從不同視角展現新聞,體現新聞的獨特魅力。富有新聞敏感性的記者,會以全新的角度、全新的思維來采寫新聞,使作品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故此,記者應善于創新,不斷拓展眼界,這種眼界的拓展也是在實踐中不斷磨礪、學習的結果。總之,新聞記者創新能力在新時代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021年6月7日,很多記者都去采寫全國高考這個新聞。筆者認為,按部就班地進行采寫,不但會流于形式,也會乏善可陳。為此,記者在采訪的時候,不應僅著眼于考試本身,也要著眼于考場外面的家長,關注他們的一言一行,他們眼神里的期盼、焦慮也是采寫內容的一方面。于是,《考場外的眼睛》這篇新聞得以誕生。作品發表后,引發很多考生家長的共鳴。可見,記者的創新思維是新聞敏感意識培養的重要一環。
提升新聞創新能力,是打造新聞精品的必要舉措,記者在創作中應抓住這一點,對新聞命題進行精心采寫。
有的人認為,新聞作品要確保真實,必須冷靜地敘述、客觀地描述,似乎離記者激情的迸發有些距離,其實,新聞敏感性的激發需要新聞記者激情、真情的投入。
在新聞作品創作中,新聞敏感性與激情、靈感一同產生。激情和新聞記者的責任擔當是一脈相承的,激情更有利于在新聞創作中對素材和主題的深入挖掘。確實,記者發揮新聞敏感性的同時捕捉素材、采訪、創作、修改、潤色,哪一環節都離不開激情的投入。激情是新聞作品的催化劑,是記者的工作熱情,是日常工作的態度,是新聞靈感的源泉,是追求至善至美的動力。
都說新聞作品是有硬度的,而激情正是新聞作品的骨頭。這是對時事的針砭,是對正義的呼喚。
新聞記者的工作量大、競爭壓力大。新聞記者每天都馬不停蹄地采訪、寫稿、發稿。很多新聞是搶出來的,發掘到好的新聞點又得不分晝夜地進行創作,其辛苦不言自知。新聞記者富有激情的話,每天即使風風火火,也樂此不疲。同時,激情可促進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新聞敏感性的高水平發揮,促進記者創作過程中的靈感迸發。激情起到調動記者主觀能動性的作用。用激情創作的新聞,會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現在的新聞創作注重對事實的忠實還原,注重對事實一針見血的闡述,其實這本身就是記者抒發真情的表現。在發揮新聞敏感性的基礎上進行飽含真情的新聞創作,作品會直指人心,具有強烈的新聞震撼力。
都說新聞作品是有溫度的,而真情就是新聞作品的火焰。它關注著人們的關注,表達著人們的內心。
記者在新聞創作中投入了真情后,其筆觸會顯得細膩溫潤很多。真情是記者火熱的心,是新聞創作的推力。記者如果缺乏真情,很難寫出讓人心動的作品。
所以說,真情的投入,是記者寫作新聞的加分點。
激情和真情是并蒂之蓮,沒有激情,新聞創作就難以追求卓越,新聞敏感性就激發不出來。沒有真情,新聞創作就缺乏人文色彩,新聞敏感性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所以新聞敏感性與激情、真情是相生相依的。
近日,筆者在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左公營子鎮采訪時發現一個問題。該鎮特別注重道德建設,科學設置道德積分。引入銀行理念,以戶為單位,建立基礎分為60分的道德積分“儲蓄”賬戶,圍繞移風易俗、律己守法、敬老愛親、熱心公益等10 個方面,細化量化賦分標準,按照“申報、評比、公示、審定、兌現”五步走,采取一月一評比、一季度一兌現、一年一表彰的方式,引導村民把優秀道德行為量化成“道德積分”存入賬戶,村民憑借超出基礎分的分值(1 分值相當于1 元錢),可到愛心合作單位兌換生活用品、洗澡理發、買藥就醫、辦理免擔保貸款等,真正讓道德行為轉變成“真金白銀”。此做法激起了筆者的新聞敏感性,引起了筆者的極大興趣。筆者迅速聯系公營子鎮相關人員,進行深入細致的采訪。新聞敏感性瞬間激發,揮筆寫下——肩題:發揮“道德銀行”優勢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主題:公營子鎮“道德銀行”引領基層治理事業風生水起。公營子鎮位于喀左縣北部,是喀左縣“道德銀行引領基層治理”模式的起源地。一段時間以來,公營子鎮以鎮村兩級黨組織為統領,以鄉村“道德銀行”工程為核心,全力打造以“黨建、德治”促“自治、法治”的基層治理新模式,切實推動鎮域基層治理工作持續向好。如今,該鎮深化道德行為內涵,探索“道德銀行”助推重點工作開展的有效途徑,實施“道德銀行——脫貧成果鞏固”“道德銀行——信用體系建設”“道德銀行——志愿服務”“道德銀行——志愿互助”“道德銀行——網格治理”等系列專項行動,14個村全部構建“六級網格治理體系”,村民活躍在全鎮疫情防控、防火防汛、環境整治等一線崗位,成為推進鎮村中心工作的一支關鍵力量。文章見報后,社會反響強烈。很多基層單位紛紛前往公營子鎮取經。
新聞創作中新聞敏感性的激發與真情、激情的投入,是工作態度和工作熱情的體現,更是新聞記者社會責任的凸顯。
新聞記者都會有這樣的感覺,自己采寫的作品,就像一個閨中待嫁的姑娘,其“美貌”需要得到周圍人的認可。也就是說,新聞作品社會影響力、傳播效果如何,需要受眾和專家評判、打分。所以,我們要重視社會對新聞的反饋意見,從反思中汲取成長的力量,追求新聞創作的至臻至美。
新聞記者對自己創作的新聞作品都有所期待。但有時記者自己的期待與同行、受眾的評價存在落差。記者要尊重他們的意見、建議,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記者有時需要多次創作、潤色來完善自己的作品。故此,記者要多向不同職業、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齡的受眾去征詢意見,敏銳地抓住他們反饋意見中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整理,融入自己接下來的新聞創作。
接受他人的建議尤其是批評意見,要有一個大胸懷,只有包容所有的差評,才能成就光明的未來。
2022年7月,《朝陽日報》報道:“朝陽縣按照實施數字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要求,以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為發展主線,加快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相互融合,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管理服務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農業數字化經濟比重大幅提升。”一位讀者提供線索,凌源市也實現了全產業鏈數字化。筆者抓住這個新聞素材,前往當地采訪。筆者發現凌源市的育苗、施肥、調控溫度等各項農業生產作業用手機操控;一網通數字化服務、直播帶貨在鄉村蔚然成風;群眾足不出戶即享線上便利服務……一幅數字強農、數字治村、數字富民的畫卷正在凌源大地徐徐展開。筆者馬上聯系相關部門深入采訪。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凌源市高度重視數字鄉村建設工作,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快速推進鄉村數字經濟、智慧綠色鄉村、鄉村網絡文化、鄉村數字治理和信息惠民服務建設。智慧農業打開助力發展新格局。凌源市把智慧農業作為首要任務,打造全產業鏈數字化龍頭企業10 家,加快花卉產業、畜牧業和農機等數字化步伐,全面提升農業產業數字化水平。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平臺建成應用,做好涉農數據、政策信息等服務,農業發展“智慧大腦”作用初顯。以渤豐現代農業示范園等為代表的60%以上設施農業產業實現生產過程數字化。為此,筆者完成了《凌源市為鄉村振興插上“數字翅膀”》報道。文章見報后,好評如潮,一些兄弟市區紛紛向凌源市學習、取經。
從受眾對新聞的反饋意見中敏銳地發現新聞線索,是新聞記者挖掘好新聞的一條重要途徑。
審美能力的提高是增強新聞敏感性的必要條件。優秀的作品一定會打動人,經典永流傳的作品一定是在審美價值方面達到一定的高度。新聞美學是從傳播學、美學、哲學、文學等多種學科中衍生出來的一門新學科。文字美、聲畫美、能打動人、使人受啟發的作品,成為新聞美學的標尺。令人擔憂的是,當下很多新聞作品是快餐品。受眾只能讀到干巴巴的新聞事實,美感無從談起。所以,新聞記者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勢在必行。
當前豆腐塊文章成為新聞作品的主流。人們迫切需要從新聞中獲得美的享受。新聞記者對新聞美學的展現、傳播是有責任的。
新聞本來屬于文學的一個范疇,文學對審美是有較高要求的。但實際上,一些一線記者忙于新聞采訪、新聞創作,忽視了對新聞的審美要求。這種麻木的、公式似的寫作模式,是很危險的信號。
新聞其實是對事實的報道,又是對美的傳播。特別是寫了幾年的新聞作品之后,記者應該回過頭來反思一番,自己的新聞作品在審美上處于何種層次水平?
那么具體應該怎樣定位自己的審美層次呢?
一是自我定位。這種自我定位是帶有反思性的,建立在自己的豐富的閱歷基礎上。記者翻看自己寫過的新聞作品,就會發現自己在成長,發現自己在審美方面的得與失。這種自我反思,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地評析。對審美層次的自我定位,是自我批判意識的體現。這種批判會有效促進個人的迅速成長。二是在對比中定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聽一聽同行的看法,多探討同行作品審美方面的優點,甚至走到受眾中去,聽聽他們的審美見地。集百家之長,豐富自己的審美層次,這是記者在對比中定位的很重要方法。
記者要多學習美學理論,提升自己的審美理論素養。這種提升,就是在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重新構造自己的審美理論體系,提高自己的審美層次。記者可以多學習新聞學、哲學、美學、漢語言文學等方面的知識。工作中的學習和青少年時期的學習意義不一樣,上學時學知識是海納百川式的,廣泛吸取知識的營養。而在工作崗位上的學習需要有的放矢、有意識地針對某方面問題去學習和探究。記者可以從新聞學里找尋新聞與美學的關聯,從哲學里找尋對美的理解,從漢語言文學中接受美的熏陶……這種學習,是我們再次出發、開闊眼界、提升素養的一種方式。記者通過再學習明確以后審美的方向,不僅增強記者的美學素養,更洗滌記者的心靈。
記者在審美理論學習上的自我充電,有助于其提升自己的審美品位,并幫助記者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記者要把審美理論應用于寫作實踐,創造更優秀的新聞作品。記者在這方面的探索,要做到有目標、有方向。用怎樣的文筆、怎樣的視角、怎樣的敘述方式來體現美學素養,應該事先做好規劃。
在寫作實踐中,記者的審美是逐步完善的過程。要廣開思路,在新聞作品中體現獨特的美感。
在新聞作品創作中,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把細節寫到位,用詞講究,富有韻律,整個作品的美感會提升一個層次。記者進行新聞美學方面的探究,體現了記者的進取精神和創新精神。這種探究帶有陣痛性——有可能要把自己過去的東西推倒重建。在這個過程中,記者可能會產生自我懷疑、不知如何下筆的茫然感和挫敗感。但是,只要堅持自我革新,一定會有欣喜的收獲。
記者的審美標準不斷提升,記者的新聞創作也永遠在探索中。
記者的新聞敏感性,是記者新聞工作中的一個最基本素養,這一職業素養的提升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