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實驗小學 黃薌琪
在小學數學的解題問題中,讀題是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認知能力,獲取題目的字面意思以及深層次的意思,從而達成自己的解題目的的過程。整個讀題的過程中主要的方式有關學生自身的閱讀水平。因此在進行讀題的過程中,學生要明確題目的關鍵點以及解題的要素,才能真正地讀懂題目并進行解題。但是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解題過程中,很多學生無法讀懂題目,無法厘清題目意思,教師就很難進行教學。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發掘解決措施,才能有效地解決學生讀題的存在的問題。
這類學生因為數學基礎比較差,對數學也產生了一定的厭倦與抵觸的情緒,學生讀不懂題目也是因為沒有用心去看題,對題目也不了解,也就沒有辦法完成習題。學生在低年級沒有培養出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以及正確的題目閱讀能力,到了三年級的數學分水嶺就很容易出現數學學習成績下降的現象。
這類學生大部分是題目都會做但是因為審題不認真導致后面的題目出現錯誤,也可能是因為算式錯誤導致最終的結果出錯,家長也會將這類型的錯題原因歸結為學生的粗心以及不仔細,但是這些都是不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審題不認真并不是一個小問題,要引起家長和教師的重視并讓學生及時糾正。
小學生在進行學科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的興趣愛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同時也會影響各自的學科水平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引導學生認真讀題明確做題,就要通過相關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讀題興趣。對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在方法以及課堂內容把控上,是比較單一并且缺乏課堂效率的,教師這種教學方式影響了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讀題,并讓學生在讀題的過程中感受學習并掌握內容的興趣。例如,教師在進行蘇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的“加減法的混合運算”教學中,例題為“雙休日朱杰和他的母親去超市買日常生活用品和采購食材,已知朱杰的媽媽買了一瓶32元的洗發水,3支5元的牙刷,52元的新鮮食材,在結賬時朱杰的母親用會員卡打了9折減去了8元,請問這些物品總共花了多少元?”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這個題目所描述的內容進行角色的扮演,從而有效地提高小學生數學讀題的興趣。
要想小學生解決數學審題不清楚的問題,就要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小學階段一定要讓學生養成熱愛閱讀的好習慣,多讓學生去感悟文字并理解內涵與意義,如果學生不具備閱讀的能力,就很難理解文字深層的含義,因此在數學中也不懂得將知識進行轉換,根據表層意思進行答題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一些經常讀錯題并且審題不仔細的學生,如果可以堅持閱讀,長此以往就可以提升學生在數學方面閱讀的能力。
與此同時,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也要端正學習的態度。如果學生的讀題態度并不端正,那么學生的學習能力再高也無法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大多數小學數學知識點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因此更考驗學生的計算能力與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雖然很多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知識點,但是在解題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錯誤并影響學習效果,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學生讀題的不端正導致的。因此在解決數學讀題問題的過程中,也要深入分析題目,端正學生的解題態度,從而提高解題的準確率。小學生也必須自覺養成認真解題的意識,在解題中集中注意力,轉變傳統的解讀理念,使學生可以通過讀懂問題有效解決題目。
在進行小學數學的讀題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不斷地提升學生數學讀題的能力才是提升他們做題讀題的重要內容,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不斷地優化教學方式,幫助小學生讀懂題目,完善讀題內容,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小學生獨立自主的讀題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對此小學數學教師也要不斷拓展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充分地發揮小學生學習的主觀性與積極性,從而更高效地完善小學生數學讀題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也要教會學生總結與反思,要他們總結自己出錯的原因,并反思是因為沒有讀懂題目還是忽略了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又或者是被題目無關的信息所干擾,這些都是沒有讀懂題目的表現,教師也要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可以輕易解決。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做出正確的解決方案,提升學生的讀題能力與解題能力。
對題目意思的正確領會,要對題目實施正確與全面的觀察,而觀察是伴隨著思維活動進行的。在低年級教學中,大部分題目都是以圖文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審題能力,學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與培養其觀察能力,以此提升學生審題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簡練的語言明確學生的觀察要求,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價值的信息中,從而讓學生學會從數學角度觀察畫面并讀題,從而尋找有用信息解決問題。例如,在進行解決“空間與圖形”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活動,借助折剪的方式理解題意,達到解決問題的效果。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提問學生:“將一張長方形紙折疊一次能得到哪些圖形?用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哪些圖形?”,且教師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實踐活動,以此促進學生正確理解題目的意思,并進行思考,從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知識,培養出學生的空間觀念。
1.譯文法——洞悉題意
譯文法的關鍵在于學生要對信息充分理解,并且從中建立數量關系,才能在實際解題中有效使用。這種信息大多數源于原文文本的內容信息以及一些圖標信息,學生要有一定的基礎性數學素養才能看懂題目的內容,并對此進行加工與運用,促進自身的理解并根據題目意思處理題目。特別是在低段數學的解決問題中,很多題型都是圖文結合的例子,這就有必要讓學生先厘清圖意,從圖中找出相關的數學信息,說一句完整的話,也就是一道完整的應用題,然后從問題出發找相對應的條件,以幫助解決問題。例如,水果市場里有400箱蘋果,如果一輛卡車每次運72箱,6次能運完嗎?
要解決“6次能運完嗎?”,這就需要一個信息“一輛卡車每次運72箱”,這樣匯制成一句完整的話:“一輛卡車每次運72箱,一共400箱,6次能運完嗎?”這時需要先求出6次運的箱數,再與400箱相比較,最后判斷出能不能運完。
2.圈注法——凸顯細節
圈注法就是對題目內容進行勾畫,低年段的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由于缺乏正確的學習態度,并不能認真做作業并完成讀題,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題目的時候,將重點內容進行標注,對數字以及數量進行構建,使這些內容成為學生閱讀題目時的關鍵信息。小學低段的學生在進行題目閱讀的過程中,容易忽視關鍵字眼,這才會產生這些讀題錯誤,因此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就要通過圈注法的方式閱讀題目,使數學題目的關鍵信息更醒目一些,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成功解決學生在閱讀題目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在讀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用鉛筆圈出題目中的重點已知條件,并且這些重點已知條件是解決這道題的必要信息,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要求學生按照自己要求圈出重點與必要條件,學生在做題過程中遇到疑難點的時候可以反復去關注這些被標注的基礎條件,這種方式也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與解題能力,減少學生出錯率。如“紅金魚有26條,黑金魚有9條,紅金魚和黑金魚一共有多少條?花金魚的條數是紅金魚和黑金魚總數的2倍,花金魚有多少條?”在其中的“一共”“總數”分別標注重點符號。又如“一塊長方形菜地,長15米,寬8米。如果每4平方分米種一棵白菜,一共可以種多少棵白菜?”其中的“平方分米”需要畫圈。
3.刪減法——排除干擾
數學題目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是背景材料,并將一些很難第一眼看出的信息放在其中,這樣的題目會加重學生讀題時候的負擔,也有可能讓學生無法掌握其中的重點內容,受到較多的影響。因此為了避免在這種問題上出現錯誤,就要通過刪減法,將無關緊要的內容刪除,排除存在的干擾內容,突出題目的重點內容。
如:“李阿姨果園里種有梨樹和蘋果樹。其中梨樹有48棵;蘋果樹栽有18行,每行7棵。李阿姨一共栽蘋果樹多少棵?”這道題中,學生就容易被李阿姨栽的果樹所迷惑,會誤認為梨樹和蘋果樹都栽7行,也誤認為問題一定求李阿姨一共栽果樹有多少棵。對于這種混淆,教師就應指導學生從問題入手,劃出相應的條件,刪除煩瑣的信息,這樣學生就一目了然了。
例題:1970年4月,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顆衛星繞地球一周要114分鐘,繞地球5周要多少分鐘?
這時的背景信息嚴重干擾學生判斷,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刪除無關信息,即“1970年4月,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尋找相關信息,刪繁就簡,這樣學生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4.聯想法——架構橋梁
聯想法通常是根據題目中出現的信息,對知識進行框架的聯想,并且通過知識框架之間的聯系,通過已知信息進行有效的融合性所獲取的信息。在通過閱讀題目獲取信息的過程中,使用聯想法可以不斷地拓展信息內涵,使學生獲取顯性信息之外的內容,從而對題目進行優化,達成一定的解題策略。
如:“王師傅2016年2月份一共加工了812個零件,他平均每天加工多少個零件?”由這題聯想、判斷2016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再聯想、判斷平年和閏年的2月份又分別是多少天,最后再解決王師傅平均每天加工多少天。
5.調整法——理順思維
在數學題目中,條件以及數字出現的順序都會影響學生的思維,從而在做題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素,不利于學生讀題與做題。不僅如此,在進行陳述題目的過程中,題目也不一定按照生活中的常識或者是事物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現。如果數學題目的內容與條件出現的順序與學生日常的思維習慣產生不同的時候,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學生的思維性障礙,對此,學生就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順序,從而滿足自己的實際需要。
如:“某雨傘廠第二天生產的雨傘比第一天少30把,第一天比第三天多20把,第三天生產了400把。這三天一共生產多少把?”這道題的信息呈現順序應作適當調整:“第三天生產了400把,第一天比第三天多20把,第二天生產的雨傘比第一天少30把。這三天一共生產多少把?”這樣厘清思路,理順思維,問題就得以解決了。
6.實驗法——演繹題意
在閱讀數學文本內容的過程中,有些數學題目并沒有直接地將信息內容展現給學生,而是隱藏在操作的情境中。因此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要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從而對學生進行學科的拓展,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并有效地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驗法學生還可以從中獲取更多豐富的經驗,并充實數學信息量,在日后的學習中如果遇到同樣的問題也可以仔細閱讀題干并轉化思維。
如:“將一張正方形紙對折。①對折一次,可以表示( )分之一;②對折兩次,可以表示( )分之一;③對折三次,可以表示()分之一。”此題中的對折一次學生好理解,但針對對折兩次、三次時,就有部分學生產生困惑。通過實驗操作,背后的信息被具體呈現出來:對折兩次就是將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對折三次就是將正方形平均分成八份,每份就是
總之,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解題中遇到的問題,教師也要根據實際情況,提升小學生的讀題閱讀能力,并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拓展學生讀題思維,激發學生讀題興趣,可以讓學生在讀題的過程中圈出重點內容,學會對題目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明確題目數量之間的關系,提升學生自身的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