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文昌湖省級旅游度假區馨苑小學 鮑連勇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農村小學生開展勞動教育至關重要。新勞動教育模式下,勞動教育的創新與改革勢在必行,新勞動教育模式在農村小學勞動教育實踐中實施,對培養學生愛農情懷、促進學生自然回歸和激發學生傳承意識有積極意義。通過轉變勞動教育觀念、設置勞動教育內容、革新勞動教育方式和探索勞動教育實施保障,成為增強勞動教育育人功能的主要途徑,讓農村小學勞動教育得以更好發展。
農村小學開展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對幼兒成長有重要意義。從必要性的角度看,目前大部分小學生缺少勞動意識,導致勞動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為妥善處理這一問題,對勞動教育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
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有其必要性:其一,現階段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雖有所改善,但整體水平不高。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關鍵期,該時期科學的勞動教育對這一群體的勞動意識養成和身心健康水平強化有重要意義。現代生活環境的改善物質條件得到滿足,且家長對勞動教育的關注度不足,缺少勞動場景和勞動空間的創設,為解決這一問題,農村小學開展勞動教育顯得至關重要。其二,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現狀不理想。農村小學目前對勞動教育的關注度不足,導致勞動教育受到影響。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針對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落地顯得至關重要。
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有其可行性:其一,自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提出,勞動教育在小學階段的受重視程度明顯提升,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已經開始重視起勞動教育,旨在革新當前的勞動教育環境。學校和教師提高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將直接影響勞動教育的后續實踐效果,對小學生感知勞動的魅力有積極意義。其二,農村地區勞動教育場景搭建便捷。農村地區的勞動教育場景眾多,多元的場景搭建對學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農耕期間的勞作場景,對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將產生積極影響。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實踐,依靠農村地區的勞動空間,對勞動教育展開有重要意義。其三,現有經驗的借鑒和參考。新勞動教育模式的布局是對傳統勞動教育模式的革新,勞動教育的內容值得借鑒和參考,為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展開提供可借鑒經驗。
新勞動教育模式指的是打破傳統勞動教育模式,以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革新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空間,讓農村勞動教育可以有效落地。對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價值分析,發現在農村場域下和農村文化根基下對小學生勞動意識的養成有積極意義,使學生愛農情懷得以養成,促進自然回歸,并激發學生的傳承意識,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農村小學是基層教育體系中的主要內容,關系到廣大農村的基礎教育的發展。農村處于自然和人文共生的自由場域,勞動教育實踐本身具有全場景特征,可以充分利用農村場景和傳統文化來調動和強化勞動教育效果,使學生轉變對勞動的態度,強化動手和實踐能力。靈活組織農村勞動教育的展開,對小學生愛農情懷培養有重要意義。例如,利用農村地區的農耕時節,積極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既能鍛煉和養成勞動意識,也可以體會到農村地區勞動的不易,在體驗農村勞動的過程中知農、敬農、愛農,培養農村情懷,成為新時代下農村地區的新時代人才。
對勞動的本質的挖掘,可以將其定義為人與自然之間物質交換的中介,架起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從這一點看,勞動教育不僅要停留在課堂上,更要延伸到廣大農村地區的自然場景中。農村小學具有天然優勢,讓勞動教育走向自然,小學生在自然場景中創造勞動價值,收獲勞動成果,對學生生活能力和勞動意識的培養有積極意義。在該過程中,農村小學生學會使用勞動工具,感知勞動創造價值的重要性,掌握勞動知識的基礎之上具備勞動技能,體會勞動的平凡和偉大。這種以自然勞動場景為平臺的勞動空間的創設,對廣大學生的自然回歸有積極意義,從思想層面重視起勞動教育的價值。
新勞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場景的創設,讓農村小學勞動教育有效落地。對廣大農村地區的小學生而言,其本身生長在農村這一片沃土中,受到民俗風情、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通過勞動教育場景的搭建能激活小學生的勞動意識,主動參與勞動實踐。但不同地區的勞動擁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可以嘗試將廣大農村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勞動的主要項目,讓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感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將傳承傳統文化轉化為一種文化自覺,培養傳承意識。
觀念是行動的先行者,保持思想先行,才能在行動上做出反應。新勞動教育模式推動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落地和發展,作為勞動教育實踐的參與主體,農村小學和學生要轉變思想認識。充分肯定勞動教育的價值,讓勞動教育的有效性明顯提升。
1.轉變教師觀念。教師素質是決定教育有效性的關鍵指標,作為學生的領路人,教師對教育內容的認知和理解情況對教學效果有積極影響。在農村小學的勞動教育實踐中,教師要從思想層面肯定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價值,愿意主動參與到圍繞勞動教育的創新實踐中,形成適合農村小學的勞動教育新方案。除此之外,教師要善于挖掘廣大農村地區的勞動教育資源,并將其轉化為勞動教育課堂上的主要內容和成果,以此來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積極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和價值,尊重和重視勞動成果,讓小學生在勞動教育的實踐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2.轉變學生觀念。在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實踐中,學生作為參與主體,轉變學生的觀念至關重要。目前,大部分學生還缺少對勞動的正確認知,普遍缺少勞動意識,處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對小學生的成長不利。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勞動。例如,可以在學校定期開展有關于“勞動最光榮”的講座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勞動實踐,在思想意識上認可勞動教育的價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理念,培養學生積極的勞動精神。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將更主動地參與到勞動教育的實踐中,使學生養成勞動意識。
在農村小學的勞動教育實踐中要積極拓展活動內容,以特色的勞動教育內容的開發和多元多樣的勞動內容的備選,為小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環境。為此,在勞動教育內容的設計上要下功夫,以此提高小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積極性,在勞動教育實踐中獲得優質體驗。
1.增加農村特色勞動教育內容。勞動教育是一門開放性的課程,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實踐。農村小學的勞動教育實踐,可以在其中增加一些農村特色的勞動課程,充分利用地域資源的便捷性,挖掘勞動教育的開放性。農村勞動教育內容的篩選時,可以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如農村小學可以在學校周邊的空地開辟出“小菜園”“飼養園”以及“果園”等園角空間,用以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農村地區的農田區域可以嘗試與農民進行交流,共同打造勞動教育的實踐基地。圍繞農村地區特有土地資源開辟的活動空間,更能激活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主動地參與到勞動教育實踐中。除此之外,還可以設置家務勞動的作業內容,如自己洗衣服、疊被子、清掃公共區域等,讓家庭勞動體驗空間得到開發,以這樣的特色勞動方式的形成,激發小學生的勞動興趣。
2.組織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勞動教育的實踐旨在全面調動學生的勞動積極性,農村小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實踐活動來獲得勞動技能,并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但如果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僅僅依靠理論內容,顯然很難發揮作用和效果。為解決這一問題,多元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的開發顯得至關重要。例如,學校可以與周邊的養殖場開展合作,讓學生參與到養殖活動中,以實踐體驗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除此之外,還可以定期在學校內舉辦各項勞動實踐活動,如美化校園環境等。只有學生通過主動實踐和主動參與,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課堂的有效性,讓勞動教育得以推進。
勞動教育方式的創新,對達成勞動教育提質增效目標有重要意義。為此,在勞動教育模式上要探索創新路徑,以多元的實踐活動空間的探索,為小學生的勞動意識的養成提供必要支持。
1.開設勞動教育課程。目前,農村小學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各學校已經積極開設勞動教育課程,保證每周一節勞動教育課程。學校要提高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積極打造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將其納入整體的教育框架和教育體系中,充分肯定勞動教育的效果。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嘗試利用科學以及數學知識培養小學生勞動過程中的規范意識、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利用歷史以及藝術等學科,讓小學生熱愛勞動、堅持勞動平等的觀念。跨學科的知識的整合,為勞動教育的課程建設提供支持。校內可以定期開展講座、主題班會、勞動實踐等多元課程,讓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得到挖掘,為勞動教育課程的有序推進打好基礎。
2.安排課外實踐活動。勞動教育的實踐要發揮出課外實踐活動的價值,充分利用農村地區廣闊的勞動場景,以此來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意識。農村小學要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共同重視起勞動教育的實踐過程,不斷探索勞動教育的實踐空間,突出勞動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例如,定期組織幫扶農村老人的活動,通過力所能及的活動方式幫助農村老人,解決生活難題。又或者在農耕時節,幫助農村伯伯收割,獲得勞動成果。多元的課外實踐活動的方式,對學生的成長有重要意義。只有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才能培養其學生熱愛勞動、不怕吃苦的品質。
1.加強統籌協調。統籌協調是保障勞動教育展開的基礎,農村小學的勞動教育的實踐要做好優化。學校方面要堅持《意見》的基本要求,認真貫徹和執行其中對勞動教育的具體要求,協調和處理好勞動教育和其他學科的關系,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廣大教師主動參與到勞動教育的創新和改革實踐中,促進勞動教育的效果最大化。除此之外,還要安排專職教師負責勞動教育的實踐性工作,在該過程中組織好勞動教育的具體細節和重點。統籌協調是保證勞動教育創新的根本,對勞動教育的實踐效果強化有重要意義。
2.加強師資建設。教師作為勞動教育的主要參與者,其自身對勞動教育的認知和了解情況,直接影響學生的勞動體驗。為此,農村小學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方面,校內培訓。勞動教育作為校內教學框架中的主要內容,校內培訓工作的推進和開展顯得至關重要。要充分利用校內空間,組織各類培訓活動,如開展有關勞動教育的講座等,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在課堂上傳遞,發揮出校內培訓場景的價值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校外培訓。作為一種有效的課堂培訓方式,校外培訓目的是為廣大教師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接觸和學習到更多現代的教育內容,圍繞勞動教育探索創新思路。師資建設與實踐,要發揮出校內外的空間優勢,為小學生勞動體驗的提升提供保障。
3.建立激勵機制。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實踐要建立激勵機制,具體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農村小學要針對勞動教育的開展情況建立督導評價和激勵制度,并定期評選優質的勞動教育方案,在全校評選,并將優秀的成果進行展示,這樣的方式讓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環境得到優化,對小學生感知勞動魅力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對教師進行激勵,定期開展教師評選和學生評選,對勞動教育實踐中表現優異的教師和學生進行獎勵,激活這一群體的勞動積極性。
4.開發勞動教育資源。勞動資源的開發,主要目的是支撐勞動教育的實踐和開展,優化勞動教育的開展環境。如結合農村地區的現有資源,做好活動空間和活動場景的創設。如農村勞動實踐基地的開發,包括田地、養殖場、工廠以及農業種植園等,多元場景和勞動空間的開發,為推動勞動教育的進步和發展服務,對學生感知勞動的魅力,培養勞動意識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從新勞動教育模式出發,要建立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落地方案。從思想觀念創新、內容創新、方法創新以及機制創新等多角度出發,形成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落地方案,為新勞動教育模式的價值發揮奠定堅實基礎。從實踐效果看,相比于傳統的勞動教育的模式,新勞動教育模式展現出顯著效果,對農村小學生具有積極意義,使其充分感知勞動的魅力,養成參與勞動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