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洛帶中學校 袁 鋒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古詩文教學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古詩文的教學擔負著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很多教師對這一點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卻依舊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如此必然會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提不起興趣。基于此,教師應該創新自身的教育方式。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獨特的美學價值,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古詩文的閱讀學習,既可以增加詩文量的積累,拓寬學生的視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審美情趣,更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中最基礎、最廣泛、最持久的力量。因此,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是當今時代教師的責任。本文結合筆者多年教學經驗,闡述了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進而分析了高中古詩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策略,以供參考。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文明的積累和傳承,所產生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非常深層的含義和價值。高中古詩文教學并非教材中寥寥數篇那樣簡單,其中每個字詞、每個段落都有非常深層次的內涵,隱藏著詩人深厚的情感。
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高中生的生活品質和生活質量在不斷提升。因為互聯網的普及,高中生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外來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教師積極的引導,他們很有可能養成諸多不良習慣,如不自信、不自律等。這些不良的習慣會導致學生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甚至滋長各種消極情緒。因此,教師在高中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引導學生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內涵,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生活態度,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當前互聯網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學生的影響十分明顯,尤其是各種網絡化語言的影響,無論是母語的正常使用,還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詩句的運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這種網絡語言的沖擊。例如,各種網絡平臺上的網絡文學、網絡語言、各種各樣的表情包等。此類網絡語言正在一步步地把高中生對詩詞歌賦的熱愛侵蝕掉。除了信息網絡時代會對高中生古詩文學習產生影響之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會帶來影響。
學生對古詩文與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不高是現階段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一個難點,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理解能力差,無法獲得學習成就感,長此以往很容易喪失學習興趣。二是學生往往對新鮮事物更感興趣,對傳統文化抱有偏見,不愿去了解。基于以上兩點,教師在實際授課中應把握好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雖然很多古詩詞非常簡單,有的甚至只有短短幾句話,但其中所蘊含的意境或許是用幾千字的散文都無法表達出來的。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并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特點,在教學中一般只是根據課后注釋分析詩句,講解重點字詞,歸納情感,在此之后再要求學生背誦和默寫,如此就完成了古詩文的教學。這樣的教學讓古詩文和學生完全處在對立的兩面,嚴重忽視了古詩文當中所蘊含的深厚內涵,嚴重影響了古詩文教學應有的效果和質量。
雖然現在的高中生都會背誦幾首家喻戶曉的詩,但從小學開始到高中,由于古詩文教學的表面化,導致學生對古詩文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以為可以默寫或者背誦幾首詩,或者在寫作的時候能運用其中幾句詩詞,就算是已經完成學習,并且具有了古詩文的底蘊。其實不然,由于長期以來對古詩文表面化的教學,學生根本沒有真正地走到古詩文之中,沒有對古詩文含有的更深層次的意義進行理解和掌握。學生學習了很多古詩文,卻沒有發現古詩文特有的魅力和光彩。如若這些問題得不到改善,就難以實現高中古詩文教學真正的目標和效果,也更無法談及實現弘揚傳統文化的目標。
受傳統教育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往往更注重學生的筆試能力,古詩文的學習目標也定位為應付考試,對于學生古詩文的考核主要以表面文字為主,在教學中教師常常會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以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因此喪失了教育的本質意義,學生只了解了古詩文的表層含義,對于其內涵缺乏一個深入的了解。
現在的語文教學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的教學能力,而且更要修煉自身,具備良好的文化基礎和文化素養,如此才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感染和熏陶學生。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注重改善和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能力,更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與修養,使古詩文的教學不止停留在表層,而要深入下去,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擁有教學魅力。教師通過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接觸,激發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感染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導下,使學生可以體會到傳統文化特有的內涵和魅力,逐漸形成積極的家國情懷,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在整個古詩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自身陪伴和指路明燈的角色,當學生在學習中出現迷茫的情況,教師應該予以及時且正確的引導,當學生感到疲倦或者是厭煩的時候,教師應該給予孜孜不倦的教誨與陪伴,使學生可以真正領略古詩詞的價值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高中生學習古詩文,當然要以高中語文教材為主要載體,高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文都是相關專家和學者經過反復多層的篩選而確定的最具有品質的教材內容,同時符合當前高中生實際學習情況。每一篇古詩文都有非常深刻的內涵和價值,可以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對于高中生來說不僅具有非常高的學習價值,同時對人格的培養也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而對教師來說,就需充分挖掘這些古詩文的價值,在古詩文教學中充分地展現這些文章所特有的傳統文化精神和內涵,促使學生可以在學習中受到激勵和感染,調動古詩文學習的積極性,并且通過古詩文的學習,從中汲取為人處世的各種原則,或者是待人接物的文化。例如,語文教材《張衡傳》課后練習第三題“郭沫若曾評價張衡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課外收集資料,聯系課文,以‘我看張衡’為題,在班上做一次三分鐘的演講”。教學這課時,筆者請學生思考:“郭沫若為什么會這樣說呢?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寫張衡的?張衡還有哪些我們不知道的特點呢?”學生通過課外收集,發現張衡性格沉穩、從容淡靜,耐得住寂寞;學識上貫五經通六藝,還要遍訪名師,并且注重理論和社會實踐得結合;政治上信仰堅定、克己奉公、一心為民,從郎中一直做官到尚書。《張衡傳》包含太多的智慧,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看待張衡的大家之路,從收集資料到課堂演講,張衡變成了學生學習的榜樣,字句的理解不會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
為了促使學生感受古詩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教師可以采取創新的教學方式,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比如,在教學古詩文《孔雀東南飛》的內容時,教師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再讓他們分組將其改編為課文劇,并分角色進行出演。在排演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分析詩歌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和內容,從而幫助學生了解封建禮教的本質,以及劉蘭芝、焦仲卿夫婦反抗壓迫的精神和我國古代人民對愛情和婚姻自由的向往。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充分滲透傳統文化元素。此外,在講解古文《史記項羽本紀》的內容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項羽兵敗的場景,促使學生感受四面楚歌的悲劇。這種情景教學法營造了更深入的學習氛圍,學生不但理解了晦澀的古詩文內涵,而且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教育。
古詩文當中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地滲透傳統文化相關內容,讓學生通過古詩文學習理解古代人的孝道,并延伸到實際生活當中。例如,人云:“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孝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親敬老”被視為最崇高的美德,作為選拔官員的標準自遠古就沿襲流傳下來,并世代相襲。所以,在講解《陳情表》時教師既可以補充“孝”的歷史知識,還可以讓學生思考在人口老齡化逐漸嚴重的今天“孝”的現實意義,這樣既有傳統文化的滲透,又古今聯動。
古詩文是我國古人經過千百年發展所總結的思想結晶,古詩文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與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更好地發揮出傳統文化的價值。例如,學習《鴻門宴》一課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聽到該故事,對此比較熟悉,該文主要講述了劉邦與項羽之間的紛爭,文中有這樣一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后來,人們用鴻門宴來形容對方不懷好意。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融入一些秦朝與漢朝的歷史,讓學生對文章的歷史背景有一個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輔助教學,為學生播放一些《鴻門宴》的相關視頻和圖片,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更直觀的了解。教師將秦漢歷史融入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文化背景有一個更好的了解,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處于校園時期,學生的生活環境相對簡單,但步入社會后,他們所面臨的環境會越來越復雜。了解歷史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這對于他們未來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將傳統文化融入古詩文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文,還可以讓學生了解知識,有效提高歷史水平,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在現階段教學中,導致傳統文化與古詩文融合效率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所處的時代與古文歷史的時代相差甚遠,學生很難有代入感,無法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蘊藏的文化底蘊。面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情景教學進行課堂創新,將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古詩文與傳統文化進行深入剖析,將其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以此提高學生的代入感,便于學生掌握。例如,在教學《詩經》中的一篇文章《氓》時,教師可以將詩中主人公的生活轉移到現代背景下,讓學生聯系影片或節目來了解兩千年前古人的情感,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新的感受。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并非死板、苛刻的禮教規則。又如,學習《采薇》一文,學生可能對始終戍守邊境的將士生活不夠了解,此時便可以將他們與現代邊關士兵的生活相結合,通過播放紀錄片或講解人物傳記的方式促使學生了解戍邊的辛苦與他們的思想情感,讓學生對古今的愛國情懷與思想情感有一個新的認識。
高中生的思維能力已經較為成熟,對新鮮的事物有較強的接收能力,能進行獨立的思考,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教師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重視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以此為基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在古詩文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掌握教材編入的古詩文,而且可以在此基礎上盡可能了解和掌握與之相聯系的更多篇目。例如,在學習蘇軾的《赤壁賦》時,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了原文的基礎上,拓展延伸蘇軾的《后赤壁賦》、歐陽修的《秋聲賦》等。通過“前后赤壁賦”的整體閱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蘇軾被貶黃州期間面對人生巨大起伏時的痛苦掙扎,以及他不斷尋找平衡、自我勸慰的積極曠達,從中讓學生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和普通人一樣有悲喜苦樂的、甚至可親可敬的人物形象,進一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生路途的風雨坎坷,養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又如,歐陽修的《秋聲賦》和蘇軾的《赤壁賦》同是描寫“秋”的名篇,他們是如何寫“秋”的,傳達的情感又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呢?這些問題都值得探究。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后時間開展拓展閱讀的活動,使學生感受相同類別文章所富有的內涵和情感。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沉淀而成的瑰寶,古詩文又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古詩文作為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重要載體,體現出極為豐富且意味深遠的精神內涵。基于此,教師在開展高中古詩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古詩文所展現的內容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完成古詩文知識的積累,拓寬學生的視野,堅定文化自信,在教與學中,師生共同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同時,這也要求了相關的高中教師必須重視在進行古詩文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將各種各樣的傳統文化滲入。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潛移默化地認識到我國的傳統文化,從而有效地掌握傳統文化的內容,調動起學生對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進一步將我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